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0~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The Whole-Brain Child: 12 Strategies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

Daniel J. Siegel, M.D., Tina Payne Bryson, Ph.D. 2016 地平線文化

分類:論說--實用 

★★★★☆

 

重要字句

目標:利用生活中掙扎忙亂充滿挑戰的「生存」(to survive)時刻,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發展能力,轉變為「成長」(to thrive)時刻。

孩子是藉由受傷的經驗,以及照護人對事情的反應,去成長、了解世界和理解生命。

大腦整合包括橫向整合(右腦的情感與左腦的邏輯)和縱向整合(上層大腦的思考、計畫執行力,與下層大腦的情緒和身體感官知覺)。

孩子的上層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很難做到我們預期的理性、自己調節情緒、三思而後行、善解人意等等。

心智省察力(mindsight,第七感):使用心智內省自身和觀察他人,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的能力。


摘要

大腦發育的基本知識

大腦有多重人格,左腦進行思考邏輯和組織成句,右腦感受情緒和非語言訊息,爬蟲動物腦做出本能行為和應付危急存亡,哺乳動物腦發展人際關係。良好運作的關鍵在於讓各個部分協同運作(整合)。

大腦一生都具有可塑性,「經驗」會重建皮質迴路。讓孩子的經驗創造大腦各部份的連結,就是整合的過程。

心理健康:能讓自己保持在「幸福之河」的中間,河兩岸是混亂(失控、混亂、焦慮)和刻版(強行控制、不願商量妥協),太靠近哪一邊都無法平靜。

 

左右腦整合

左腦是秩序、語言、邏輯和線性的。右腦是非語言的,負責臉部表情、眼神、語調、姿勢等信號,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只關心整體的場景和感受,專門處理腦海中的影像、情緒和個人記憶。

兒童成長過程中,右腦占據主導地位。情緒氾濫和忽視否認情感都會造成問題,例如悲傷時我們會從右腦退回左腦。過份依賴左腦會缺乏對不同觀點的辨識度,喪失用脈絡或非語言訊息來解讀事件的能力


「不論孩子的感覺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它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重要的。」


孩子說了一大堆毫無意義和邏輯但讓他們心煩意亂的問題,表示右腦情緒正在激烈的波動,此時孩子的左腦已經消失了,他的問題很傻但心裡的感覺是真的。錯誤的做法是左腦式反應,如自我防衛(我明明沒有如何如何)或跟孩子錯誤的邏輯較勁(你本來就應該寫作業),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他的感受。


右腦式回應再用左腦重新引導:表達感同身受(attunement)進而讓他去「感受自己的感覺」。用真誠和重視的態度聆聽與關注讓他「感到被理解」。加上非語言溝通,例如接觸。並不代表「聆聽和關注」永遠都管用,有時孩子只是需要度過一個不會再重現的情緒點。等情緒降下來再引導至左腦討論和解釋,但如果有不當行為還是應該立刻制止。

技巧:聆聽並複述感受。運用非語言訊息(擁抱、臉部表情)

 

為情緒命名:當有難過經驗時,複述故事和經歷有助於整合大腦,將經驗轉化成語言接著重新進入右腦整理情緒。如果不願意不要強迫他們說,可以一邊做別的事一邊和孩子談話。複述經驗可以讓孩子健康有效地處理情緒,讓左腦為情緒和記憶賦予意義。

技巧:用問題引導他重述創傷的過程。

 

上下腦整合

下層大腦:腦幹和邊緣系統。負責基本反射功能、原始本能的反應和衝動(戰或逃)、憤怒和恐懼。

上層大腦:大腦皮質。高級的分析性思考功能(計畫決策、控制情緒、自我認識、同理心、道德感)。要到二十幾歲才發育成熟。

垂直整合:上層大腦可以監督下層大腦,平息衝動和情緒;下層大腦可以提供上層大腦做出決策時所需要的感官知覺。

杏仁核: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作用是隨時對我們受到的威脅保持警惕,讓你能在危急時「不假思索地採取行動」。在危險時可以完全接管上層大腦,但小孩的杏仁核常常會衝動阻斷了連接上下層大腦的心智階梯。

上層怒火:有意識地選擇行動,想藉此恐嚇或操縱結果,可以隨時停止,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回應方式:設定界線,明確討論不恰當的行為,處罰說到做到。

下層怒火:失去理智,暫時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回應方式:更多耐心和安慰,建立連結。這時討論後果和不恰當行為是沒用的,孩子無法處理資訊。

 

動腦莫動氣,喚起上層大腦「命令和要求」也可能達到效果,但容易喚起下層大腦反射性的對抗行為。運用右腦關注和左腦引導的方式觸發他的上層大腦,請她說服我或想一個雙方可接受的解決方法,等孩子能控制自己後再討論規則或不當行為。

技巧:不要一開始就說不准或我說了算。「你能想出一個讓我們都能滿意的好辦法嗎?

 

鍛鍊上層大腦:多讓孩子練習自己做決定並接受結果。練習控制身體和情緒。促進自我理解(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或有這種感覺、寫日記)。同理心(引起孩子對日常生活中其他人情緒的關注和思考)。

技巧:問他假設的困境會怎麼做。

 

運動改造大腦:改變身體狀態時(運動或放鬆),就改變了情緒狀態,也幫助整合身體和上下層大腦。讓孩子了解身體如何影響感受。

技巧:直接告訴孩子運動對情緒有幫助。

 

父母的整合練習:你的行為將教他們在情緒激動的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當意識到下層大腦即將接管時:閉上嘴→跳出當時的情境先暫時離開→做簡單的運動→平靜下來後盡快修復關係,重新建立連結,表達寬恕並為自己的行為道歉,要盡快進行。

 

整合記憶,藉負面經歷成長

「很多時候孩子的反常行為有更深層的原因。」


記憶只是聯想,大腦處理當下資訊時,會將這種經驗和過去類似的經驗連結起來,因此過去的經驗會對我們產生強烈的影響,影響我們現在所看所感事物的理解。大腦對未來的期待總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因此記憶促使我們期待將要發生的事,從而塑造我們對當下的感知。此外每段記憶都有改編的成份,有時甚至和真相大相逕庭。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使我們對世界的運轉方式產生期待。如果負面經驗進入內隱記憶,某些場景便會在我們意識不到的狀況下觸發。內隱記憶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安全,讓我們在不需要主動回憶的情況下,對危險場景自動做出反應。這表示當孩子出現不尋常或不合理的反應時,我們需要考慮是否某段內隱記憶建立了孩子的某種心理模式

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在意識層面回憶起過去的經驗。

整合內外記憶:源自痛苦經驗的內隱記憶會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限制我們,我們必須幫助孩子覺察,將內隱記憶外顯,讓孩子能夠意識到,並賦予新的意義,改變舊有內隱記憶對我們自我形像感知的影響。讓孩子透過整合內隱記憶碎片理解自己的經歷和心路歷程,這也是海馬迴的功能。但也有可能根本找不到跟孩子反應有關的具體事件,就不要刻意製造原本不存在的連結

 

利用遙控器。重演記憶,療癒創傷:記憶整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講故事。

技巧:允許他在重述經驗時快轉或跳過,但你要倒回來敘述完整的事件,包括痛苦的部分。讓他知道重述經驗可以增加控制感。

 

加深記憶:日常生活幫助孩子講述他們的經驗。鼓勵寫日記。


父母整合記憶:當你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反應過度強烈時,試著覺察並問問自己聯想到什麼?這些感受是從哪裡來的?

 

整合自我,培養專注力

覺知之輪:我們的內心就像腳踏車車輪,中間是意識中心(前額葉皮質),自我最具反思性和客觀性的部分。周邊是我們能意識到的任何事物,思想、感受、夢想、記憶、感官知覺等等。當人關注周邊的某一個面向,就決定了他當下的心理狀態。

心智省查力可以注意到發生在自己內心中的一切,回歸到意識中心關注大局,讓孩子明白他們有能力選擇關注和重視的對象。

從意識中心出發,留意你覺知之輪的各個面向,就能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然後,你可以轉移焦點,主動將注意力轉到其他面向,你的精神狀態就會發生改變。

分辨「暫時的感覺」和「永久的特質」:「我感到孤獨」不等於「我是孤獨的」。例如被作業困擾的孩子,如果他無法把沮喪的感覺和其他部分整合起來(認識到負面情緒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他可能會將暫時的狀態當成是自己的人格特徵,覺得「我太笨,作業對我來說太難,永遠也做不好。」父母可幫助孩子識別出自己覺知之輪上的不同面向。

專注可以重塑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連結,新的神經連結會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透過覺察和選擇注意力的方向,我們可以從被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影響,反過來轉變為影響它們,主動決定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情緒如浮雲:讓孩子了解感受是暫時性、不斷變化的狀態。

 

檢視情緒:幫助他們學習檢視自己的身體感官知覺、大腦畫面(視覺心像)、情緒感受(將其具體化)、念頭(左腦,明白不是每個念頭都是真實的)。

 

訓練心智省察力:回歸意識中心。

技巧: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主動關注幸福和平靜的感受。

 

整合自我與他人

大腦本能地從社會環境接收信號,再反過來影響個人的內在世界,每個大腦都是在與他人的持續互動中建構起來。孩子未來能夠在多大程度運用心智省察力,取決於他們與照護人之間依附關係的品質。

鏡像神經元讓我們反射出他人的行為意圖和背後的情緒狀態。

反射式心態:fight-flight-freeze。說「不」狀態下的條件反射,無法與他人連結,無法處理上層大腦的語言。

接納式心態:開啟上層大腦和他人連結,感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為家注入趣味:玩耍教育是鼓勵孩子和他人連結的好辦法。

 

在衝突中保持連結:吵架時想著「我們:我和你」。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場;教孩子非語言訊息;衝突之後修復關係。

 

短評

本書以大腦科學為基礎,解釋孩子大腦的發展狀況,再提供幫助他處理情緒及大腦整合的方法。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和成長,期待他像大人一樣理性是不切實際的,教養的目的在於讓孩子發展大腦的潛能,能夠省察自己的內心。讀來簡明但頗有說服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孝祺的沙龍
30會員
153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蔡孝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29
家弒服務
Thumbnail
2023/12/29
家弒服務
Thumbnail
2023/12/27
人生的四大祕密 作者提供得到愛、快樂、健康和財富的秘密,改變思想和行為,就能得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寶藏。
Thumbnail
2023/12/27
人生的四大祕密 作者提供得到愛、快樂、健康和財富的秘密,改變思想和行為,就能得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寶藏。
Thumbnail
2023/12/20
用簡單和生動的講法解釋化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也用化學解釋日常生活周遭的各種現象。
Thumbnail
2023/12/20
用簡單和生動的講法解釋化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也用化學解釋日常生活周遭的各種現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書從腦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書從腦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Thumbnail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當父母和孩子講道理時,常常發現孩子不但聽不進去還會情緒化地與父母對抗。這究竟是為什麼?
Thumbnail
當父母和孩子講道理時,常常發現孩子不但聽不進去還會情緒化地與父母對抗。這究竟是為什麼?
Thumbnail
隨著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意識時,父母親愈無法控制孩子,就愈容易感到憤怒。 前幾日,我在房間處理公務,婆婆勤勞地在拖地,她從二樓拖到一樓沒多久,就聽見「碰」一聲,是女兒的後腦杓撞地的聲響。 「我特地為妳只拖那邊的角落,妳就是硬要走過去。」婆婆怒道後,先生跟著附和。 這類的事情,經常在家中上演,那些不想孩
Thumbnail
隨著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意識時,父母親愈無法控制孩子,就愈容易感到憤怒。 前幾日,我在房間處理公務,婆婆勤勞地在拖地,她從二樓拖到一樓沒多久,就聽見「碰」一聲,是女兒的後腦杓撞地的聲響。 「我特地為妳只拖那邊的角落,妳就是硬要走過去。」婆婆怒道後,先生跟著附和。 這類的事情,經常在家中上演,那些不想孩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