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raw-image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調節上面有所進步。但是像是上述的場景,仍然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腦科學家Daniel Siegal用了許多淺顯易懂的例子,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讓我們更了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我也帶著這份理解,跟著書中的父母反思自身童年經驗的問題,重新寫下自我反思的童年回憶、並重新和現在的教養經驗做統整,更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能夠多一份寬容與接納,提醒自己,在情緒快要失控的時候先找到地方冷靜,避免情緒爆棚的時候和孩子互動,等到自己也平靜下來的時候,再好好地用孩子能理解與接受的方式,有時也會運用他們最愛的玩偶來述說故事,或是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也漸漸地能用言語直接溝通了。

就算是這樣,也不會從此以後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完全沒有溝通破裂的時候,但是我們仍可以選擇好好面對這些溝通失敗起衝突的時刻,而主動啟動修復是父母的責任,這也能讓孩子學習到,父母是怎麼跟失敗相處、如何將失敗的經驗轉化成下一次處理的養分。

說了這麼多,究竟是甚麼樣的腦知識能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受益呢?以下,借用陳偉任醫師的部落格文章來做詳細的說明,這裡就簡單摘述和本文內容較相關的部分做個科普小知識。

關於大腦的科普小知識

raw-image

腦發展順序: 由下而上、由右而左、由後至前。而掌管非語言、情緒的右腦是會比起掌管語言與邏輯的左腦先發展,也就是孩子大哭大鬧說不清楚的時候,常常會是他的情緒腦在作用,隨著多次的練習情緒調節以及述說情緒、腦發展逐漸成熟後,才較能用語言有邏輯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及想法。

這樣的發展,需要透過一再反覆地和身旁的大人良性互動而逐漸成熟,也就是被好好照顧的孩子,逐漸學習運用邏輯來參與和他人的社交活動,若是在幼時常常目睹暴力、或是在情緒上時常被疏忽照顧,則掌管情緒協調、思考的腦發展會容易受到阻礙,這樣在跟他人互動時,則容易出現"戰與逃"的直覺性反應。

但是好消息是:大腦的發展永遠不嫌晚!

雖然在幼時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我們仍然可以用理性的思考來看待童年經歷,而情緒調節的能力也是後天可以練習的,只要我們願意好好看待自身的經歷、好好地反思覺察自我,就有機會可以協助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或是還在成長的孩子一同練習情緒調節。

父母自己本身的功課 — 自我覺察與反思童年經驗

「雖然很想好好愛孩子,但總是不知道為何情緒爆走?」

這樣的情況時常出現,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做的是,好好地記錄這些情緒爆發的時刻,究竟是甚麼狀況下我們容易爆發情緒呢?例如:孩子拒絕我們提議的時候,同時也反思自己的童年經驗,是不是有過相似的經驗,像是我在孩童時期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卻被拒絕或是忽略,而當時的情緒尚未好好處理,帶到目前與孩子相處的情境上。

對於我小時候的印象,就是個愛哭鬼,好像不論發生甚麼事都會以哭泣收尾,像是找不到父母要求的東西等等,而當我哭泣的時候並沒有印象有人好好地接住我、安慰我,只是一再地再被貼上標籤「你就是愛哭」、「哭又不能解決問題」等等,反思這些經歷的過程中,也同時思考,會是這樣形成了現在的我嗎?現在的我沒有那麼多眼淚了,好像遇到問題就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隔著一層距離看著遇到問題的自己,不用哭了。

工程師的邏輯思考訓練更是加強了我用腦解決問題,但是左腦過度使用而過於冷淡疏離面對一切的時候,也能透過重新覺察身體五感、來刺激右腦模式,統整連結自己的情感。

那麼當右腦過度激發、情緒爆棚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可以學習透過「自我對話」來啟動左腦模式,像是遇到問題很慌張的時候,跟自己說:「我現在有種不確定感,但我正盡力去做,問題總會解決的。」讓左腦的語言去安撫右腦的焦慮感。

如何和孩子互動?

孩子哭鬧,有時是要表達「媽媽,我需要你!」

在溝通的每一個當下,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到孩子發出的訊息、給予理解,並適時地回應,而這涉及到雙方和諧的合作。每個人的反應模式都取決於當下的溝通情形,而不是依循舊有的、固著的預期心理模式。這樣及時的溝通模式、如實地表達出內心的情緒,孩子就會知道我們在乎甚麼,也會了解情緒表達的正確模式,學會如何設身處地思考問題,也能和父母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而小時候與父母形成健康的依附關係,能為孩子提供安全堡壘,讓孩子學習認識自己和他人。如果因為父母自己幼時的經驗,造成跟孩子之間相處卡住的時候,也無須責怪自己,只要能夠覺察並好好地處理這份"卡住"的感覺,就能夠重新在孩子的生活中創造正面的改變。

療癒過去的心理問題,永遠不嫌晚。

在腦發展尚未成熟的孩子,常常最容易使用情緒腦。當孩子出現情緒,通常會需要與他人進行連結,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不必同意孩子不被接受的行為,像是生氣時亂打人,且同時也覺察自己的狀態是否情緒穩定,待孩子能夠理性溝通時,再來好好述說。

述說也要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可以搭配玩偶來述說一段故事,或是和孩子交換角色扮演、重述剛剛發生過的事件是甚麼,都能夠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更能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重新用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自己和孩子的行為,像是待上腦科學家的眼鏡來觀察自己,理解了也多了份寬容,雖然還是避免不了發生衝突、情緒高漲的激動時刻,但卻是多了份應對自己和孩子行為的方法,對於自己孩時發生過的經歷,也為當時的父母做了新的註解:他們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ileen Lee的沙龍
4會員
30內容數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Eileen L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02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Thumbnail
2023/09/02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Thumbnail
2023/03/21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Thumbnail
2023/03/21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Thumbnail
2023/03/17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2023/03/17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作伴】今天要來說說《引導孩子處理情緒問題小方法》 一起扮演孩子情緒的教練,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來看看溝通和教養要注意那些事情吧~
Thumbnail
🙋‍♀️【作伴】今天要來說說《引導孩子處理情緒問題小方法》 一起扮演孩子情緒的教練,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來看看溝通和教養要注意那些事情吧~
Thumbnail
以前我會提出所有假設,一一跟他確認,引導他為情緒命名,也覺得找到原因好“對症下藥“。但孩子逐漸大了,我希望從衝突的過程裡,他能慢慢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從中學習去溝通,找到更適當的應對與解決方法。 因此這個過程裡,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去了解:
Thumbnail
以前我會提出所有假設,一一跟他確認,引導他為情緒命名,也覺得找到原因好“對症下藥“。但孩子逐漸大了,我希望從衝突的過程裡,他能慢慢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從中學習去溝通,找到更適當的應對與解決方法。 因此這個過程裡,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去了解:
Thumbnail
📷 孩子情緒失控一直以來是我們煩惱的排行榜,安撫哭鬧是我們的家常便飯,每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卻常常失敗、力不從心,甚至還動了怒火、發了脾氣。其實孩子之所以情緒失控,一方面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不知道該怎麼用說來表達情緒,另一方面可能是想要得到大人的關注,所以選擇用哭鬧來表達。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
Thumbnail
📷 孩子情緒失控一直以來是我們煩惱的排行榜,安撫哭鬧是我們的家常便飯,每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卻常常失敗、力不從心,甚至還動了怒火、發了脾氣。其實孩子之所以情緒失控,一方面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不知道該怎麼用說來表達情緒,另一方面可能是想要得到大人的關注,所以選擇用哭鬧來表達。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
Thumbnail
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刻,莫過於每次孩子鬧脾氣,父母一再好言勸戒後,孩子仍繼續耍賴不止,最後搞得父母火氣飆升,場面失控,親子關係緊張... 這個場景家長們一定不陌生,其實父母也是有很多情緒跟壓力的呀! 在面對這樣的場合,我們能夠怎麼做呢?
Thumbnail
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刻,莫過於每次孩子鬧脾氣,父母一再好言勸戒後,孩子仍繼續耍賴不止,最後搞得父母火氣飆升,場面失控,親子關係緊張... 這個場景家長們一定不陌生,其實父母也是有很多情緒跟壓力的呀! 在面對這樣的場合,我們能夠怎麼做呢?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童年的人際關係,幫助自己成長,就可以提供給孩子—你一定可以提供給自己的孩子的—穩固的連結,成為未來人生中忠誠關係的基礎。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控制,但卻能夠盡量讓他懂得和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人做朋友,幫助他找到人生中深刻的意義。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童年的人際關係,幫助自己成長,就可以提供給孩子—你一定可以提供給自己的孩子的—穩固的連結,成為未來人生中忠誠關係的基礎。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控制,但卻能夠盡量讓他懂得和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人做朋友,幫助他找到人生中深刻的意義。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Thumbnail
我的兩個孩子個性南轅北轍,我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與他們建立連結。蘿拉博士以經驗累積出許多能幫助我實踐正向教養的實在工具,我漸漸熟悉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處理與孩子相處上會遇到的各種衝突。而這些以往避之不及的「衝突」,逐漸成為我疏通孩子情緒,引導他們看清盲點的機會。
Thumbnail
我的兩個孩子個性南轅北轍,我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與他們建立連結。蘿拉博士以經驗累積出許多能幫助我實踐正向教養的實在工具,我漸漸熟悉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處理與孩子相處上會遇到的各種衝突。而這些以往避之不及的「衝突」,逐漸成為我疏通孩子情緒,引導他們看清盲點的機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