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碩士班對於學生自學能力的要求很高,硬要說比重的話自修的時間佔了70%,老師授課佔30%。授課的型態有分教授與學生授課(偏向討論式)跟教授授課(偏向教學式)兩種。第一種,第一跟第二堂是老師授課,接下來就是學生們自己認領一個主題然後每一次上課都是由認領人來上課,老師在旁邊輔助解說,課程中同學可以發問,也可以討論,如果認領人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即時的問老師或是發起討論。第二種型態就是老師授課,這種形式在台灣的學生一定不陌生。
如果是第一種型態,學生必須從一堆老師提供的文章裡面整理出一節課的內容,不只是講解,教材也要準備好。比如說text tokenization,什麼是tokenization,要怎麼使用NLTK做到tokenization,應用方式,code example。將這些課程內容編排成一份投影片上課時候用。一個主題從自我的理解到可以講解給別人聽,這絕對是考驗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絕佳時機。學生雖然是授課的角色,也同時是討論發起人的角色,所以常常上課上到一半大家就開始針對某個例子或某個問題七嘴八舌地開始抒發意見了。
第二種型態就簡單很多了,就跟在台灣上課差不多。老師上課學生在下面聽就好了,必要時做個筆記,偶爾有課堂練習,記得跟著演練一遍這樣。但是這種授課方式我覺得蠻困擾的,老師不一定會照著某一本課本安排進度,通常都是一個主題混著好幾本參考資料,不像我在大學的時候老師就是一本主要課本,然後其他都是補充資料。複習的時候變成要記得這個課程的重點有哪些,然後按照老師給個參考資料一一複習。
我遇到的課程很多都是以交學期報告作為結尾,只有三四門課是以考試結束的。交學期報告是考驗學生研究能力的時機,主題要自己發想,實驗也要自己做,然後要寫報告。因為是自主研究,老師們給的時間都很寬裕,半年到一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學生也可以上完課之後不交報告,但交了報告就多賺三個學分,而且有這麼多時間可以寫,我覺得很划算,如果老師有說要交報告,我一定會去賺那三個學分。
我從來沒有喜歡過考試,甚至可以說是厭惡。德國碩班的考試雖然說相較台灣來講輕鬆很多,考一次失敗了,還可以另外找時間補考。可是考試就是一種壓力,就算是開書考也是一樣!而且一次考試就是至少90分鐘,總覺得對身心靈是一種折磨。尤其是學期末要應付考試,又要開始寫自主研究的報告時,簡直是把咖啡當水喝的在過日子。
德國的評分系統是從1.0到6.0。1.0是最好的,接下來1.X, 2.0, 2.X這樣的一路算到6.0 (fail)。一開始我不清楚的時候,看到同學是2.0我是1.3,還默默地落淚了想說我怎麼沒有他表現好呢!我很用功了啊!後來才知道是這種評分系統,所以各位啊!愛因斯坦數學獲得1分不是真的爛,明明就是excellent啊!
最後再來一個溫馨提醒,雖然大家都講成績不重要什麼的,但是德國其實是很重視分數的,有幾次我收過獵人頭公司寫給我的訊息,巴拉巴拉一堆他們客戶多優秀,所以對員工的要求是成績1.0-1.8。我看到訊息時一口老血差點沒有吐出來,出社會工作這麼多年,工作能力應該不差,但因為我五年前十年前的成績沒達到,就連面試機會都沒有了?!那不就還好蠻多企業錄取人的標準不是只有看成績,不然我連找工作都沒得找?!所以說,如果可以極盡所能地讓畢業成績好看,請千萬不要放棄任何可以提高成績的機會。這是一個過來人,只求畢業,不求1.0的切身之痛。
總之,我在德國學到的課題就是:為了身體健康,修課請適量。開始修課前最好是搞清楚學期末的驗收是考試還是交報告,適當分配。讓自己成績好看,為自己開拓一片錦繡前程吧。
這是德國求學一開始就要學會的小常識,簡單來講ct (cum tempore) 就是晚15分鐘上課,早15分鐘下課,也就是說一堂課只有上90分鐘,但這種課程很可能沒有中場休息。如果是st (sine tempore) 那老師就是打定主意要準時上課,也可能會準時下課,如果老師佛心大發,會有中場休息十分鐘之類的。看課程介紹的時候,每一個課程都會在時間後面標上是ct還是st。如果沒有標,最保險的狀況就是當作是st準時去上課。這個連博士班defense也是一樣適用的,defense時間後面會加上ct或是st。由於defense都是公開的,我很鼓勵學生去參加博士班defense來吸收一下更新的學術資訓,所以想參加defense的人就一定要看清楚時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