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醫點零|萬事需起頭:開闢隧道,鋪設鐵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資料,癌症是十大死因之首。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31%。[註1]

  我在上一集提到人類導管技術的發展故事,在這個技術與材料都日新月異的時代,導管手術已成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那導管手術是怎樣來進行的呢?導管要怎樣到達心臟內或血管病變的地方呢?萬事總有個起頭吧!

循環系統:血管是相通的

人體心血管循環圖,取自網路

人體心血管循環圖,取自網路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血管與心臟之間是相通的。簡單舉例:從大腿的動/靜脈跟從手腕的動/靜脈,都可以把導管送進心臟。若再以做冠狀動脈疾病為前提來說明,目前臨床會從大腿的股動脈或從手腕的饒動脈來進行血管穿刺。(上圖螢光綠圈選處)

開隧道先鑽洞-血管穿刺

  血管藏在我們皮膚肌肉之內,我們要怎樣才能把導管送入血管內呢?大家多少都有打過針或被東西刺到的經驗吧?我們的皮膚彈性很好,皮膚更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除非大傷口,不然很快就會密合起來,避免外來的東西進到體內。

  我常會這樣舉例,做導管就像在你的手上或腿上先建立一個隧道,這樣後續的導管才有辦法送進你的血管內。那要怎樣來建立隧道呢?來看下圖:

用吸管注入染料來模擬血管。

用吸管注入染料來模擬血管。

  • 1.內硬外軟的穿刺針,穿刺到血管內。(這裡先忽略掉皮膚肌肉等)
  • 2.將內部硬針抽離,留下軟針。(開出一個小洞)
  • 3.放入微細的導絲當作臨時的軌道。(導絲直徑0.025inch=0.64mm左右)
  • 4.留下導絲這條臨時軌道,準備下一步。

  我們完成了在皮膚肌肉鑽洞,探進了血管內,也留下一條導絲做為臨時的軌道,為我們後續建立隧道的工作留了後路,接下來就準備送隧道來囉~

建立隧道留下軌道

  我們已經在皮膚跟血管間打通了一個小孔,那接下來要運送診斷或治療的導管器械到裡面,勢必要有一個通暢的空間方便進出吧?不然皮膚血管被東西戳進去又拔出來,來來回回幾十次,本來沒受傷也會被戳傷吧!

  所以我們運用導鞘(Sheath)為血管與皮膚間建立一個隧道,方便器材進出也保護皮膚肌肉以及被穿刺的血管部位。讓我們再看下圖:

raw-image
  • 5.-6.白色導鞘(Sheath)內還有藍色擴張器(Dilater),順著導絲進入血管內。
  • 7.將擴張器跟導絲移除,留下導鞘,作為血管與皮膚外的聯通隧道。
  • 8.將導線(Wire)從隧道進入到血管,並延伸到心臟或血管病灶處當作軌道。導線較粗(0.035inch=0.89mm左右),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撐。

準備完成

  當血管與皮膚外界的隧道建立完成,也留下一條比較堅固的軌道,後續的診斷導管或治療器械,就能順著這條軌道到達我們要檢查的心臟或有問題的血管,進行下一步的處理。

  排除已經失去意識或是其他特殊狀況,基本上進行導管手術病人都是清醒的,只有血管穿刺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大部分來作導管檢查,最痛的時候就是打麻藥跟血管穿刺放置導鞘,後續導管或器械進入血管內工作,除非是感覺很敏感的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沒甚麼感覺,我們也遇過病人直接睡著的狀況。


你們還會想瞭解心導管得甚麼內容呢?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註1]:提高警覺與防護 心血管疾病不用心驚驚!


  我是一名醫事放射師,經歷兩年核子醫學技術員臨床培養,現任心導管技術員(201709~),不定期與您分享我所知道的放射線知識以及心導管技術經驗。

  如有疾病相關問題,請諮詢您信任的醫師或醫療院所,本人文章不能作為疾病診斷或治療建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肥龍的生活沙龍
56會員
176內容數
歡迎來到「肥龍的生活沙龍」,這裡主要分享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化生活」,偶爾分享「閱讀心得」以及「字言字語」等雜談想法。若是剛好我的文字讓你有所共鳴,很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肥龍的生活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29
  有句話說:「先知總是寂寞的」,因為先知比起一般人總是那麼的「特別」。 特別有想法 特別有遠見 特別有意見 特別不合群 特別不聽話 特別......... 1929年,「特別大膽」的手術
Thumbnail
2023/08/29
  有句話說:「先知總是寂寞的」,因為先知比起一般人總是那麼的「特別」。 特別有想法 特別有遠見 特別有意見 特別不合群 特別不聽話 特別......... 1929年,「特別大膽」的手術
Thumbnail
2023/08/17
  以前許多心臟疾病需要外科團隊進行處理,然而科技日新月異,導管技術也逐步跟上,造福了不少患者。今天就以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為前提,簡單聊聊導管技術為什麼能減少病人手術後復原的時間吧!
Thumbnail
2023/08/17
  以前許多心臟疾病需要外科團隊進行處理,然而科技日新月異,導管技術也逐步跟上,造福了不少患者。今天就以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為前提,簡單聊聊導管技術為什麼能減少病人手術後復原的時間吧!
Thumbnail
2023/08/16
【放心園地】則是從自身專業,分享關於放射科學以及心導管技術員的經驗科普,讓民眾有一個基礎的認識,減少對未知的恐懼,能夠更加放心接受相關處置。
Thumbnail
2023/08/16
【放心園地】則是從自身專業,分享關於放射科學以及心導管技術員的經驗科普,讓民眾有一個基礎的認識,減少對未知的恐懼,能夠更加放心接受相關處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心臟病是美國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導致「殘疾」(身體或心理的疾病或狀況,使人無法從事某些活動)的主要原因。
Thumbnail
心臟病是美國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導致「殘疾」(身體或心理的疾病或狀況,使人無法從事某些活動)的主要原因。
Thumbnail
分享一個癌症病人的故事,或許可以間接看出一些台灣醫療的照護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個癌症病人的故事,或許可以間接看出一些台灣醫療的照護問題。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Thumbnail
治療全身各部 位早、中、晚期的腫瘤,包括復發和轉移腫瘤,而幾乎沒有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度輕微,單一腫瘤治療1-5天的短療程,每天20至40分鐘門診式的照射,壓力極其輕微,不失為最人道的治癌。 台灣的早期腦瘤、#肺癌、#肝癌,如選用電腦刀治療已經納入全民健保付費。 有了電腦刀1-5天無創無毒的治癌法。
Thumbnail
治療全身各部 位早、中、晚期的腫瘤,包括復發和轉移腫瘤,而幾乎沒有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度輕微,單一腫瘤治療1-5天的短療程,每天20至40分鐘門診式的照射,壓力極其輕微,不失為最人道的治癌。 台灣的早期腦瘤、#肺癌、#肝癌,如選用電腦刀治療已經納入全民健保付費。 有了電腦刀1-5天無創無毒的治癌法。
Thumbnail
史上最強!心血管鍛鍊工具書! 楊智鈞.原水文化.2022/12. 推薦給: ❦ 想多了解心臟、血管及相關疾病如何預防,以及醫療上會如何處理的人! ❦ 相關領域的醫護人員 「心臟」耶,超級重要又很複雜的人體臟器,但是楊醫師卻將相關生醫知識說明得淺顯易懂,也有很多圖示及叮嚀,所以這本書比
Thumbnail
史上最強!心血管鍛鍊工具書! 楊智鈞.原水文化.2022/12. 推薦給: ❦ 想多了解心臟、血管及相關疾病如何預防,以及醫療上會如何處理的人! ❦ 相關領域的醫護人員 「心臟」耶,超級重要又很複雜的人體臟器,但是楊醫師卻將相關生醫知識說明得淺顯易懂,也有很多圖示及叮嚀,所以這本書比
Thumbnail
對於末期腎臟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成為維持患者生存的治療方式,也因此需要建立自體動靜脈瘻管或人工動靜脈瘻管作為進行置換的血管通路。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李明家老師的研究團隊透過3D列印與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打造可針對生物體血管大小量身訂製的人工動靜脈瘻管,並以兔子為動物模型驗證其成效。
Thumbnail
對於末期腎臟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成為維持患者生存的治療方式,也因此需要建立自體動靜脈瘻管或人工動靜脈瘻管作為進行置換的血管通路。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李明家老師的研究團隊透過3D列印與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打造可針對生物體血管大小量身訂製的人工動靜脈瘻管,並以兔子為動物模型驗證其成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