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到底該使用Notion、Obsidian還是綜合派呢?!

2023/09/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許多的專業達人,都曾使用與介紹過筆記軟體,甚至於還依據需求用途的不同,同時使用兩套以上的筆記軟體,實在讓人自嘆不如、望塵莫及,除了敲碗、按讚外,還能說什麼呢!!

無論是何種軟體工具,我們覺得只要設計理念是對的方向,聚焦深入,極端使用,終究會展現其使用的價值,如同提亞戈·福瑞迪Tiago Forte「第二大腦」的數位知識管理系統,看似容易且雲端技術並不是新的解決方案,但卻因疾病(或無所選擇)而重度極端使用雲端儲存,開創出不同的人生際遇,儘管便利與快速使用的軟體工具很重要,但如何有效運用才是致勝的關鍵,如同知識的價值不是知道或是學富五車,而是運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或是自我實現,才是知識學習的目的。

或許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也不是門戶之見,俗話說的好,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每個人的經驗喜好不同,自然選擇工具的用途也不同,我們或許有偏見或本位主義,嘗試將兩套工具軟體分別以檔案櫃/Folder與網點/Network node類比做對照,來凸顯兩者間的差異,無所謂好壞,取決於使用的用途,進而做為使用筆記軟體的參考依據(如下表)。

檔案櫃/Folder與網點/Network node類比

檔案櫃/Folder與網點/Network node類比

結構化、非結構與半結構化的組合

另外,要特別說明,有關結構化、非結構與半結構化的組合,所代表的實質意涵,結構化就是有明確的定義且可清晰表達陳述或是以表格化方式呈現,像是規章制度、標準作業程序SOP、進銷存系統、企業資源規化ERP系統等,有一定的步驟、規範與流程,就是結構化的組合;至於,無法定義,說不清講不明,沒有具體的表格形式或目的,像是隨意的片段想法或簡短的文字紀錄等,像日記、讀書心得、影音摘錄、隨寫記事等,就是非結構化的組合;而半結構化則是介於結構化與非結構之間,少部分有明確的定義,或有部分表格的形式但次序不一致,多數是隨意的記錄,三分像結構化七分像非結構化,就是半結構化的組合,實務上也常被二分法簡單歸類為非結構的組合。

無論是何種的組合,筆記軟體要能直接解決數位化的基本問題,才能夠有效協助企業組織數位轉型建構第二大腦,若是以可量化衡量程度做為評定的標準,結構化則是明確具體可量化衡量的維度(Dimension),而非結構與半結構化,除取決於數位化的廣度與深度外,透過Obsidian的Metadata(或稱後設資料、詮釋資料、元數據),有人稱為「data about data,關於資料的資料或描述資料的資料」,我們將Metadata的定義為「賦予可量化衡量的維度(Dimension)」,透過維度的規劃設計,可將非/半結構化的筆記內容資訊視覺化呈現,不僅是該筆記軟體的亮點,更使得數位轉型/第二大腦的建構得以逐步實現,而非停留在空中閣樓,遙不可及的階段。

過去曾使用過大數據(BigData)、商業智慧(BI)與Python等工具的經驗,Notion雖簡單入手,但我們比較偏向使用Obsidian,其中的一個決定性的關鍵(它的原創設計可能沒有凸顯這個亮點),是Metadata(包括YAML/Inline)與Dataview/js插件,它讓使用者可隨需自行定義有意義的欄位維度(不是標籤),方便將過去的企業典範、實務經驗與當下活動的行動紀錄等,視覺化呈現在筆記上,此點相當具有實務使用上的說服力,我們將結構化資訊欄位放在YAML區,對於非結構/半結構的部分則定義在Inline區,幾乎符合企業知識管理KM工具的思維與隨需改變的特性。(隨後我們會再談到如何有效使用Metadata,「賦予可量化衡量的維度」)。

馬曉雲
馬曉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