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旅行、找尋 哪個才是理想的香港地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JCCAC素來是藝術科畢業生的展出場地,今次由嶺大策展與藝術史文學碩士學生呈獻的三個展覽正在JCCAC裏空間最大的L1藝廊舉行。畢業生分成三組策展,風格和展出手法都大不相同,有詩意地佈置的行走空間,或明確清晰的定調等。當中偶有雷同的是,展覽中不乏藝術家的嶄新或難得一見的作品,並以詮釋了香港本土的視野或身份的理解。年輕和充滿活力的策展團以多種不同的媒介切入,探討香港裏鮮有人捕捉的城市裏的自然生態,思考旅行的當下意義、構建有關文化身分認同等議題的對話。以繪畫、裝置、錄像等藝術品代替說話,以展覽的方式建立對話的空間,為觀眾提供一個反思生活意義和思考可能性的空間。

欣賞和參觀一個展覽,除了要明白和理解藝術品的內涵和藝術家的創作意圖,亦如展開一個全新的對話。策展團的工作和角色正正是要透過陳列、展現創造獨特於場地打造的藝術空間,並以各式的活動和互動(例如藝術家之間的對談,還有策展人帶領的導賞,以及讓公眾參與的展品等),讓到場的觀眾身處於一個如對話般的經歷和體驗。這個部份是發自觀眾的內在的感受,也是一種獨有的個人經驗。


行走的人


raw-image



行走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多少人享受行走的樂趣。展覽以人類學家Tim Ingold的「生命本是一場遙遠的行走,一次漫長的對話。我們如何行走,便如何生活著。」說法作開端,說明行走是一種過程,這個展覽更像是開發了我們對行走的觀察,大量有關香港的自然主題。這群策展人試圖去開拓觀眾的視野,以遊走的腳步,帶動觀眾的五觀去體驗香港藝術家筆下捕捉的尚未被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這固然是很有趣的經驗,在這個城市密度甚高的地方,作品展出了和實踐在都市發展的前提下,一點對香港僅存或不常見的自然的微觀。行走是這群藝術家平常的節奏,展覽空間的佈局寬闊,行走起來也是十分有閒得散步之感。

「山旮旯」,也許香港裏僅存的自然在藝術家的收集和重塑之下,觀眾的感觀在展覽當下的共鳴下被擴張、放大,強調的正是人與大自然的連繫。由最初的作品開始,簡僖進山上在收集的雨聲地圖,素白的空間讓人清空略嫌煩躁的感觀,以耳朵重新發掘觀眾對自然的想像。姚冬穎的紙雕塑則重現已消失的島嶼的風景,勞麗麗和李穎珊的影像考察,都是旨在保留和珍惜碩果僅存的郊區風景。順著腳步,整個區域的最後一個作品,以窗外樹木的風景作點綴展出,前面擺放了黃進曦的繪畫工具,不僅欣賞到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的工作日常也成了香港風景的一部份。

raw-image

策展者巧妙以空間作形容,敍述了自然的可敬和複雜性。和自然疏離因為居住都市的我們對其有種不遠不近距離感,這個展覽旨在激起我們對香港郊區的理解和嚮往,再次以行走方式連繫其中。如策展團的說法,「在行走時,我們的身體隨著地形而搖擺傾斜⋯⋯通過打開我們的感官並回歸我們的身體,每一個行走的人都巧妙地分享著共同的生命體驗。」這種體驗,即使是只有一個小時,也是十分新鮮的。


旅行者——香港的旅行敘事

raw-image

旅行的聯想不一定要在異地,重要是在其形式,身處在香港之中也能尋覓到旅行的意義。在有點擁擠的空間裏,展覽清晰地闡明思路,一進入空間即見到一個打開的旅行箱, 滿滿的場刊似乎在訴說著旅行的滿足和期待的感覺,在因全球疫情而放緩了旅行熱潮的香港,對「旅行」的思考是否是對長期無法旅行的一種心靈的彌補?由右邊走入去,看到Rick Lo的《Departures》和陳穗娜的速寫作品的《電車之旅》,藍色的熱氣球和六幅以炭筆紙筆都是對旅行的美好想像,帶來平靜而細緻的觀察。展覽還有攝影、影象、數碼媒體等,遊走其中和互動,彷彿藝術家們的作品提出疑問,如旅行作為一種休閒活動,以旅行作遊牧主義 (Nomadism,在旅行中找到歸宿),又探討較沉重的在地的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移民者的心態。

由輕鬆的氣氛,到關於旅行的本質的討論,重塑了旅行在生活中各方面的、持續的可能性。小冊子建議在最後或離場後觀看,明確地記有藝術家創作時的想法,像是旅行者的護照。在旅行之後,護照中往往留有旅行者到過的各國和印章,就像是這群藝術家們帶參加者思想放空和旅行後,在參加者的記憶裏留下更進一步的足跡。


《溯 · 淵》

raw-image

追溯香港景觀,挖掘香港這座具有深厚底蘊的城市背後具有本土特色的記憶,一組來自內地的留學生尋找對香港的想像,旨在找尋香港在各位眼中的樣子。她們對80年代的香港,還是現在生活了一年的香港,有更深的感受? 這對策展團來說固然是複雜的身份認同問題,對來觀展的、活於新舊交錯的香港裏的本地人又否親切和熟悉?

著名藝術家楊學德筆下的香港,鉅細無遺地繪畫了香港的公共屋村,作品顏色鮮艷、用色大膽,喚醒了觀賞者的情緒和想像。有剛拿香港藝術發展獎視覺藝術家獎蘇慶強的攝影作品,以屋村及中環的兩張合成照片道出個人對香港的真實感受。展覽內還有多位不同的藝術家的不同媒體的作品,像是高雅詩的陶瓷碟作品《敗家仔》以生動筆法描繪人和人的關係,還有張梓析的木版畫作品《大潭中水塘》,小小的作品窺視了香港自然的一面等等。展品風格大小迴異,形式沒有重覆,可見策展團安排展品的心絲。

探討身份認同的展覽不少,這個展覽元素展現了一種充滿細節的視覺,限於展的規模不大,探討香港的身份認同的篇幅也許未至非常的深度,可作品的精心巧妙的安排如牆上的句子等,足夠勾起來場者的疑問和情緒。這和來場者所理解的香港一樣嗎?務求見微知著之外,會否有更多可以延伸或更具體或多元化的探討?


結語

總括來說,筆者覺得策展團的視野和方向十分清晰,在導賞員的引導下,活在香港的經驗變得更細膩,可體會到更多在藝術的引導下思考和探索的樂趣。

問到策展團以集團方式參與策展的過程和對其的感受,都說有各自的實際操作的困難,例如要不地停開會去準備,也會有出現分歧的時候。這次的展覽是一個很貼地的嘗試,讓策展畢業生親自體驗策展這項極具視野和決策,同時要對展覽全面了解的角色。


三個小小的空間內,沒有太多的作品,內容卻十分豐富,涵蓋各種媒體,有關香港的內容都顯得十分真摯。藝術家透過繪畫、裝置、錄像來呈現一些突破我們想像的細節,都叫人十分驚訝,每個展覽都得以花上大半小時以上來觀看,否則定會意猶未盡。這不是一個商業的展覽,在三組策展團的努力之下,展覽的主題得以強調,互相平衡。

也許,有人說當代藝術是誇張的表現方式,在這組展覽裏不是以衝擊作表達手法,更多是想來場者和藝術作低調的個性對談,講求體驗和鼓助細聽內心的聲音,和細心品味及重新感受香港。展出不算大膽但體驗真實充分,也是十分值得到場欣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閱物的沙龍
14會員
36內容數
小小的閱讀造就強大的影響力。讀到感動的書,就分享;讀到打動我的想法,也分享。互動的時代,雙向的信任和創作,相信文字可帶給創作者向讀者瞬間的自由。無私的分享成了習慣,可造就遠大、宏觀的視野。把想像捉緊,寫出最真實的觀感。
小閱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5
滙豐千奇百騙藝術展呃Fair 展覽期為三星期,以神祕佈局和呃(ART)的進化呈現,呈現了25件呃piece及互動裝置,適合一家大細觀賞。Airside商場講究空間感,擁抱「和而為一」的生活概念,並是一個新穎概念的商場。值得一遊。
Thumbnail
2024/01/15
滙豐千奇百騙藝術展呃Fair 展覽期為三星期,以神祕佈局和呃(ART)的進化呈現,呈現了25件呃piece及互動裝置,適合一家大細觀賞。Airside商場講究空間感,擁抱「和而為一」的生活概念,並是一個新穎概念的商場。值得一遊。
Thumbnail
2023/09/05
源於art home的駐留計劃,將皇后大道中行的唐樓改成藝術工作室,工作室的條件有利camera obscura 暗房的做法。藝術家Dory發現這個可能性,於是開始了48天的暗房拍攝。 「那裏的窗口很大,四樓的駐留工作室外窗很大。」藝術家很快嘗試和工作室去建立聯繫,她仔細觀察了那裏的空間感。
Thumbnail
2023/09/05
源於art home的駐留計劃,將皇后大道中行的唐樓改成藝術工作室,工作室的條件有利camera obscura 暗房的做法。藝術家Dory發現這個可能性,於是開始了48天的暗房拍攝。 「那裏的窗口很大,四樓的駐留工作室外窗很大。」藝術家很快嘗試和工作室去建立聯繫,她仔細觀察了那裏的空間感。
Thumbnail
2023/07/03
「生活需要是美好的,你必須把最好的給身邊的人。」尤其在你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後。
Thumbnail
2023/07/03
「生活需要是美好的,你必須把最好的給身邊的人。」尤其在你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做这样的建筑是一门艰苦的事业,需要持续不断地燃烧大量的灵感、才能、体力、时间和自信心,并且在大部分时候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是一条需要做出太多牺牲才能行进下去的道路。
Thumbnail
做这样的建筑是一门艰苦的事业,需要持续不断地燃烧大量的灵感、才能、体力、时间和自信心,并且在大部分时候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是一条需要做出太多牺牲才能行进下去的道路。
Thumbnail
JCCAC素來是藝術科畢業生的展出場地,今次由嶺大策展與藝術史文學碩士學生呈獻的三個展覽正在JCCAC裏空間最大的L1藝廊舉行。畢業生分成三組策展,風格和展出手法都大不相同,有詩意地佈置的行走空間,或明確清晰的定調等。
Thumbnail
JCCAC素來是藝術科畢業生的展出場地,今次由嶺大策展與藝術史文學碩士學生呈獻的三個展覽正在JCCAC裏空間最大的L1藝廊舉行。畢業生分成三組策展,風格和展出手法都大不相同,有詩意地佈置的行走空間,或明確清晰的定調等。
Thumbnail
在無目的的漫遊中遊蕩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妄圖想要沉澱並浸染藝術氣息,沐著近日難得的陽光走進,想起已很久沒獨行不受牽絆......
Thumbnail
在無目的的漫遊中遊蕩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妄圖想要沉澱並浸染藝術氣息,沐著近日難得的陽光走進,想起已很久沒獨行不受牽絆......
Thumbnail
坦白說,我很少看純畫作或畫作占半數以上的展覽,尤其是比較近代的藝術作品,理由就只是因為我看不懂,更使我排斥的原因是我怕一件眾人稱頌的作品會因我的無知而被貼上負面標籤。會想來看這個展,無非是受到高美館的宣傳海報和文案所吸引,同時亦包含了我對西方藝術與繪畫的好奇。
Thumbnail
坦白說,我很少看純畫作或畫作占半數以上的展覽,尤其是比較近代的藝術作品,理由就只是因為我看不懂,更使我排斥的原因是我怕一件眾人稱頌的作品會因我的無知而被貼上負面標籤。會想來看這個展,無非是受到高美館的宣傳海報和文案所吸引,同時亦包含了我對西方藝術與繪畫的好奇。
Thumbnail
展覽的相關文章,筆者傾向於在展期結束後或臨近結束之時才撰寫發布,以確保文中所提出的事實並非仍在滾動式調整中的短暫現象;不過,由於《持景行走》的展期長達半年,怕到時候完全忘記它的存在,所以還是趕快寫寫、發布了。筆者此次是先看到本次展覽的資訊,經查才知道有「新板藝廊」這樣一處公家的展覽場地。
Thumbnail
展覽的相關文章,筆者傾向於在展期結束後或臨近結束之時才撰寫發布,以確保文中所提出的事實並非仍在滾動式調整中的短暫現象;不過,由於《持景行走》的展期長達半年,怕到時候完全忘記它的存在,所以還是趕快寫寫、發布了。筆者此次是先看到本次展覽的資訊,經查才知道有「新板藝廊」這樣一處公家的展覽場地。
Thumbnail
▻ 超越語言的感受與察覺 ◅ 在展覽裡面,以此句話作為序言: 由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共同解放「忠泰美術館」這個場域, 讓其從原先承載物件的載體與展覽配角,轉換為另一種觀看可能。 ▻ 解放觀展路徑,從中試錯與重新感受 ◅ 展覽的開始,從脫鞋並走上陡峭且近乎看不見盡頭的樓梯開始。 樓梯一次僅能承載
Thumbnail
▻ 超越語言的感受與察覺 ◅ 在展覽裡面,以此句話作為序言: 由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共同解放「忠泰美術館」這個場域, 讓其從原先承載物件的載體與展覽配角,轉換為另一種觀看可能。 ▻ 解放觀展路徑,從中試錯與重新感受 ◅ 展覽的開始,從脫鞋並走上陡峭且近乎看不見盡頭的樓梯開始。 樓梯一次僅能承載
Thumbnail
「時代的車轟轟的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 -張愛玲《餘燼錄》
Thumbnail
「時代的車轟轟的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 -張愛玲《餘燼錄》
Thumbnail
為了不負「做生意的文青」之名,作為香港市民,那日很少去博物館的我,善用市民身份,登記免費參觀M+。 令我這個偽文青趁墟的,除了特別展覽「香港:此地彼方」,還有傳說中躺在板車上的兩隻中槍企鵝。本來是下午兩點半的門票,兩點抵達,面前是三大個鮮色的安心出行QR-Code,但保安只要求出示門票的QR-Cod
Thumbnail
為了不負「做生意的文青」之名,作為香港市民,那日很少去博物館的我,善用市民身份,登記免費參觀M+。 令我這個偽文青趁墟的,除了特別展覽「香港:此地彼方」,還有傳說中躺在板車上的兩隻中槍企鵝。本來是下午兩點半的門票,兩點抵達,面前是三大個鮮色的安心出行QR-Code,但保安只要求出示門票的QR-Cod
Thumbnail
某天搭乘捷運,急匆匆的趕去辦事情,辦完後緩步走進捷運站回程,想搭的車正好關上車門啟動離開,「沒事,下一班吧。」反正事情辦完,心情已經不再趕緊,放鬆的逛著候車月台,才注意到連候車月台都有著繪畫展覽,一般可能展示的區域大多是在未進到搭乘區域的廊道,真的第一次注意到候車月台區有畫作展出。 這些混著
Thumbnail
某天搭乘捷運,急匆匆的趕去辦事情,辦完後緩步走進捷運站回程,想搭的車正好關上車門啟動離開,「沒事,下一班吧。」反正事情辦完,心情已經不再趕緊,放鬆的逛著候車月台,才注意到連候車月台都有著繪畫展覽,一般可能展示的區域大多是在未進到搭乘區域的廊道,真的第一次注意到候車月台區有畫作展出。 這些混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