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112 中國時報 張登及
對官方而言,民間邀訪波蘭前總統華勒沙,似乎與前此布希、柴契爾夫人、戈巴契夫來訪一般,不過是務實外交的另一註腳;不過有兩個有趣現象值得注意,也使我們應該深入思考一些問題。
第一,作為外國前任元首、國際知名反對運動領袖,華勒沙似乎未像前述人士般受到國內工商團體與政黨重視,拜會多以工會居多;儘管禮貌性獲邀赴立院發表談話。第二,華氏在台屢次鼓勵台灣工人要有做總統的志氣,他也表現出工人總統的豪邁作風。但國內論者則指出,台灣與當時的波蘭不同,台灣工人要當選總統,有制度與心態上的障礙。例如功利主義使人不願為此獻身,或產業結構轉型使「工人」難以界定。深入檢討這兩個現象,可以歸結出一個結論,即華氏象徵的勞動者的工作價值與尊嚴,在台灣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工會以外的團體不認為可以從華氏那兒得到好處,工會自身面對華氏只能顧影自憐。
誠然,台灣過去有著威權治理的歷史,政府對工農組織多所顧忌,處理勞資、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問題頗有國家統合主義(State Cooperativism)色彩,使工運難以成熟發展,產業界得到頗多照顧,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民主化與自由化肇致所謂「民主轉型」發展多年,社會力掙脫羈絆活躍發展的今天,在各種社會運動都曾各領風騷的當下,在政治體系已經發展出兩個主要合法反對黨的現在,何以合理勞動條件法制化得不到足夠的關切和支持?甚至全面改選的國會中,眾多的工人得不到些微的代表,其利益也很少在政見會中得到討論。遑論當選首長或總統?
僅僅以產業轉型及過去法令對勞動組合的扭曲為由,或認為功利主義使人對此興趣缺缺,顯然太過消極。歐洲國家時有大規模勞資糾紛,但終究能維持經濟穩定及企業獲利,同時維護了受薪者的權益與尊嚴,工人也有一定的代表與參政的機會,不是僅像華勒沙,從反抗獨裁才得崛起。
必須嚴肅指出,長久以來,無論解嚴前後,國內勞動階層(泛指公務體系外所有基層受薪者)長期受到各方漠視,非僅當局政策扭曲或功利之風所能解釋。癥結在於,無論執政者或主流社運界,在全面泛政治化的政治氣候中,作為經濟動力的勞動自身,在理論面或政策面從未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儘管受薪工作者多學非所用,或而對工作條件有所埋怨,但在民主化過程中都不曾有任何自覺。「工作」對工作者缺乏獨立的價值,所以相關政策不是乏人問津,就是被國內其他意識形態分割扭曲,勞動組合組織困難,沒有號召力,結果切身權益在其他空泛、激情但具有煽動力的宣傳中失焦。
總之,不僅政府與企業必須認識到,讓「勞動」升級為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使一般受薪者免除權益無端受損的恐懼,是勞動品質提高進而產業升級、超越亞太各勞力密集國家的要途,社運界及在野陣營也必須重新反省,現代經濟體系內,勞動者甚至受薪工作者的「工作」自身,有其根本的尊嚴。他們為沈默無力甚至迷失的多數,所需的關懷不只是偶而的加薪及形式的立法而已。用空泛的意識形態議從事政治競爭,或能弔詭地獲得回應,但日常生活品質的根本問題從不能得到絲毫的解決,政團基礎亦難永固。
我們不奢望產生腰繫螺絲起子的總統,我們只企求多數受薪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得到真正的改善,空氣好一點、性別等歧視少一點、貸款多一點、產婦得到休息、不會擔心無端的解僱。這一切,有賴勞動基本尊嚴的重視與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