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謀殺事件》台灣第一本犯罪小說

更新於 2024/07/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艋舺謀殺事件(1898)

艋舺謀殺事件(1898)


日治時代萬華死屍,是他殺還是另有隱情?

  雖然如今說到休閒娛樂,閱讀小說已經不是不是常人首選,但喜歡閱讀的人不分年紀也都可以透過不同風格的書籍享受閱讀的樂趣。在小說閱讀裡,偵探和懸疑故事通常相當熱門,在台灣日本、歐美的翻譯懸疑題材也受到讀者的歡迎。

  在最近台灣人越來越有自我本土意識時,許多過往台灣土地上的創作被發現與重新出版是讓人興奮之事,小說《艋舺謀殺事件》就是其一。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的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區散步發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raw-image
raw-image


《艋舺謀殺事件》是什麼小說:

  日治時代,是在台灣影響台灣人一個重要時期,除了對於「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民主運動的啟蒙,也是台灣本土開始意識到自我對於國家主權和自治的嚮往。雖然在當時台灣被清朝切割於日本統治殖民地是不可逆,當也成為一個魔幻的與思想碰撞的年代。老一輩人常拿日治時代與國民政府治理時期做出比較,在兩個時期也都有著殘酷的統治事件,也許是這些統治一點一滴的累積才讓台灣人對於民主自由有所嚮往吧?

  對於在1945年之後,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潰敗,台灣小島雖沒明文、合約規於何國所有,但可知的是由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管理,直到國共內戰時國民的潰敗才撤於台灣。

  在這段時期台灣人從日本生活轉換成中國生活模式,也從一夕間戰敗國成為戰勝國的魔幻,日治時代所有的資料與生活像是被某些人刻意抹去一般,直到台灣自身面臨再一次的改革與追憶,才發現台灣在日治時代留下的不是只有建築房舍,而有著更深層的文化與文字記載。


raw-image
raw-image


  早在2000年時,許多學校臺文所紛紛成立,許多台灣的研究人員就驚訝的發現,台灣戰前日治時代留下許多取於日本但內化成台灣風俗的通俗作品,1898年在《臺灣新報》連載的《艋舺謀殺事件》便是如此。《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從日本來台想偵辦出大案的巡查池中光,在與報社友人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時,聽到玩耍的台灣小孩大叫聲,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一具身份不明的屍體,展開一系列對於死者的調查。

  由於屍體浸泡多日,故無法辨別死者是誰?就連是中國、台灣還是日本人都無法確認,並且調查也在他殺還是自殺的游移不定,這讓案情陷入膠著。

  隨著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兩人分頭的調查,卻發現案情牽扯到各式各樣階級與國際的人,而屍體的身份和兇手的真相也即將呼之欲出。《艋舺謀殺事件》是研究者在台找到最初一部的犯罪小說,也對台灣在80年代或90年代才出現犯罪或懸疑題材作品,簡短年間的創作史有所推翻。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艋舺謀殺事件》分析與延伸:

  《艋舺謀殺事件》最初是採用章回連載的形式,出現在1898年日本在台創辦的《臺灣新報》上。《臺灣新報》最初是1896由日本大阪警務部長-山下秀實,與首屆日本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台創立的報紙,發行時間相當不固定,又不在地化,故銷售量極差。《艋舺謀殺事件》開始連載日是1898年,是用那年代標準的日文書寫,固可知《台灣新報》當時並不是給台灣民眾看得報紙,目標客群可能是來到臺灣想了解殖民地的日本人。

  有趣的是《艋舺謀殺事件》的作者-三本(さんぽん),只憑目前的資料很難知道他是什麼人,只知道他書寫文體是明治時期的標準日語用法,可以了解是在日受過教育之人。

  這個小說書寫的開端,是作者三本因為報紙刊登艋舺水池的浮屍案件,沒有破案,而嘗試寫作來將案件推理變成一部犯罪故事。作者除了熟悉各種當時日治時代警府的程序外,也對於一些台、日、中三地的人事物關係有所理解,並且透過像是說書的手法,來增添連載的趣味。


raw-image
raw-image


  對於三本(さんぽん)到底是什麼人?其實目前無從得知,根據該小說審定人,臺史所獨立研究者-陳力航表示:該作者很有可能是當時日本總督府的官員,或是親日的民間人士,地位可能是警察或律師等對文字和刑案有敏感度的人。

  但在連載《艋舺謀殺事件》期間,其實三本不算是很嚴謹的作家,在書中附錄業就有指出三本前後多次角色名稱誤用、日期與數量失誤、和贅字等,但有趣的是三本將當時台灣話的說法與音調,也寫進小說內,意外有種親切感。

  但畢竟《艋舺謀殺事件》連載的是在日本政府相關的報章雜誌《臺灣新報》上,裡面可以很明顯地看見日本作為殖民者的傲慢感。整體而言只要出現日本人與漢人或台灣人的對話,都有明顯的下對上,並且使用像是土人、土匪等字樣,可以看出階級差異。再來是在東方當年男尊女卑的思想表露無遺,會對如今時代男女平權的進步得有感,裡面有許多對於女性做為男性附屬品與陪伴男人性歡愉的描述的普遍,可以說台灣從過去的時代走向今,有些事情遠比如今的日本走得更遠。



《艋舺謀殺事件》值得一看嗎:

  如果是台灣懸疑或偵探故事的愛好者,可能都會對這本《艋舺謀殺事件》有點興趣,主要還是因為它很有可能是台灣最早出現的犯罪小說,雖然這個立場也是有所討論。一些人對於《艋舺謀殺事件》是否能作為台灣小說作品有所疑慮,畢竟《艋舺謀殺事件》是用日文書寫,而且創作者不詳,還是在敏感的日治時期的作品,故是否納入「台灣」作品,對於這點也是值得討論,但如是以作品發表地點來說,無疑是只有在台灣本地當年的《臺灣新報》連載。

  回到《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本身,有意思的是雖然小說寫於1898年,整體閱讀下來就像是在看台灣鄉土劇、或是瓊瑤風格的狗血男女情,這點讓我覺得很有趣,甚至裡面有些當時的男女思維,甚至兇手的想法都有讓人忍不住想吐槽。

  但我想這就是一種當時代19世紀末於20世紀初的日本社會價值觀在現代人看來的不理解和能夠了解一些作品的觀點,例如原來日本人愛在作品裡說教,從這個時代、甚至更久以前都抱著教化眾生的態度,呈現作者的創作中,這點倒挺有意思的。


raw-image
raw-image


  嚴格來說《艋舺謀殺事件》不太像是偵探或懸疑讀者熟悉的本格派,如說本格派是讓讀者隨著故事的進展,與角色掌握同樣的物證、人證,透過有限的證據證言去推理。三本的創作是有這種味道,但並非讓讀者享受推理的樂趣,更多時候是在呈現他所見或推斷的事件。

  如同上述所論,這篇當時就帶著日治時代日本人來台「教化」的層級感,雖然《艋舺謀殺事件》的目標族群是在台日人,但我認為作者三本在書中給人的感覺,反而更強調和需要其它日本人認同他的日本人教化台灣的觀點。這種感覺貫徹整部故事。

  故我認為以現在人接觸相當多故事文本來說,《艋舺謀殺事件》單純從故事架構可能戀情狗血、土味十足、且又有各種政治不正確,稱不上是精采值得一讀再讀的故事。但從時代中來看《艋舺謀殺事件》這部小說的連載和敘述日本人,看待談灣人的地位階級、統治、刻板印象,在台灣史學中有相當有趣。雖然小說的故事是虛構且加雜不少創作者的私貨,但也可以看出普遍在日治時代一些台灣社會的縮影,這無疑讓人新鮮。


avatar-img
688會員
771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陸坡 (LUP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來世還作人》是澳門獨立製作電影,澳門不得志的青年阿明,因為性格懦弱,不管在家中或工作場合都無立足之地,讓他有想搬出去住的想法,而遇上不擇手段想要往上爬的地產經紀阿娟。出去住的生活依舊無改善,阿明開始想要轉世,而他想轉世的不是新人生,而是一張任人使用的紅色膠凳椅,眼前的阿娟似乎也是一個轉世而來的人?
如果考古有種聲音,那會是怎樣的樂曲?紀錄片《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由許家維的專題出發,以基隆和平島上的諸聖教堂遺址和音樂演出結合,透過碎片與石塊與土地,和考古年代找到的古樂器由科技轉換,成為跨時空的虛實樂曲。將紀實電影與音樂演咒融合,創作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藝術火花。宗教與科技;過去和現代的台灣。
《兵馬俑揭秘》探索公元前246年,秦朝皇帝秦始皇的皇陵的真相與秘密,1974年,兵馬俑碎片偶然被旱季設井的農民給挖到,而跟西安臨潼縣文化館的館長趙康民報告,經專家們的調查證實是秦朝時期的兵馬俑,而動工挖掘出整片秦陵兵馬俑,開始了這長久的調查之路,在沉寂50年,如今紀錄片揭曉關於兵馬俑最新歷史真相。
《路易吉洋樓》系列是任天堂公司出品的恐怖遊戲。遊戲故事不以招牌的瑪利歐擔任主角,而是改由瑪利歐的雙胞胎弟弟路易吉擔當。故事通常以鬼怪博士哎唷喂的研究,無故把路易吉捲入其中,展開恐怖冒險為主,路易吉將借由哎唷喂博士發明的鬼怪吸塵器,將胡鬧的鬼怪給清掃乾淨,找到幕後主使,讓樓房回歸安寧。
達悟還被稱雅美的時候,紀錄片《蘭嶼觀點》,紀錄80、90年代的蘭嶼人文風景,台灣人類學者胡台麗受到當時排外的達悟族人接受,打算拍攝一部講述蘭嶼人事物的紀錄影片,來敘述蘭嶼這小島上真實的樣貌與問題。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傳統風俗迷信、開放觀光決策的瑕疵等,還有如今依舊無解的核廢料放置問題,從過去直到今日。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來世還作人》是澳門獨立製作電影,澳門不得志的青年阿明,因為性格懦弱,不管在家中或工作場合都無立足之地,讓他有想搬出去住的想法,而遇上不擇手段想要往上爬的地產經紀阿娟。出去住的生活依舊無改善,阿明開始想要轉世,而他想轉世的不是新人生,而是一張任人使用的紅色膠凳椅,眼前的阿娟似乎也是一個轉世而來的人?
如果考古有種聲音,那會是怎樣的樂曲?紀錄片《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由許家維的專題出發,以基隆和平島上的諸聖教堂遺址和音樂演出結合,透過碎片與石塊與土地,和考古年代找到的古樂器由科技轉換,成為跨時空的虛實樂曲。將紀實電影與音樂演咒融合,創作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藝術火花。宗教與科技;過去和現代的台灣。
《兵馬俑揭秘》探索公元前246年,秦朝皇帝秦始皇的皇陵的真相與秘密,1974年,兵馬俑碎片偶然被旱季設井的農民給挖到,而跟西安臨潼縣文化館的館長趙康民報告,經專家們的調查證實是秦朝時期的兵馬俑,而動工挖掘出整片秦陵兵馬俑,開始了這長久的調查之路,在沉寂50年,如今紀錄片揭曉關於兵馬俑最新歷史真相。
《路易吉洋樓》系列是任天堂公司出品的恐怖遊戲。遊戲故事不以招牌的瑪利歐擔任主角,而是改由瑪利歐的雙胞胎弟弟路易吉擔當。故事通常以鬼怪博士哎唷喂的研究,無故把路易吉捲入其中,展開恐怖冒險為主,路易吉將借由哎唷喂博士發明的鬼怪吸塵器,將胡鬧的鬼怪給清掃乾淨,找到幕後主使,讓樓房回歸安寧。
達悟還被稱雅美的時候,紀錄片《蘭嶼觀點》,紀錄80、90年代的蘭嶼人文風景,台灣人類學者胡台麗受到當時排外的達悟族人接受,打算拍攝一部講述蘭嶼人事物的紀錄影片,來敘述蘭嶼這小島上真實的樣貌與問題。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傳統風俗迷信、開放觀光決策的瑕疵等,還有如今依舊無解的核廢料放置問題,從過去直到今日。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ブックサンタ(Book Santa)」活動始於 2017 年,是由日本的非營利組織 NPO 法人チャリティーサンタ所發起的公益活動,旨在送出一本書,給那些無法在聖誕節收到禮物的孩子們作為聖誕禮物,讓他們在特別的節日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目前已是許多書店固定在聖誕期間推出的活動,邀請你一起參與~
《海灘男孩》心得感想:岡田惠和的新作《再見的延續》剛播出不久,他的90年代經典作品《海灘男孩》也登上了Netflix,看著方形的「電視畫面」,以及90年代氛圍的畫質、色調,有種考古的感覺。1997年的我才剛滿一週歲又幾天,完全看不懂在演什麼哈,但現在28歲作為小社畜的我,完全能懂這部作品好看的地方。
本文介紹中山美穗八部她主演的電視劇、五部電影、及七首經典歌曲。中山美穗1970年出生於東京,1985年高一時在原宿被星探發掘後以偶像身份出道,一路從廣告與雜誌模特兒闖蕩到影歌雙棲,被稱為日本「四大偶像天后」,因為美麗的外表也多次當選「最美麗的偶像」,是日本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影兩棲藝人之一。
螞蟻人來介紹由 JA 全農推出的 Nippon-yell 系列水果軟糖,以日本 47 都道府縣特產水果作為主軸,實際開箱品評其中的 30 種口味,讓大家在選購的時候可以參考參考,快來透過軟糖體驗日本水果的魅力吧。
6月11日,No. 162,#一圖勝千言:#神奈川沖浪裏 致敬台日友好
良寬禪師是19世紀初期日本著名的詩人及書法家。相傳某天他遇到一群正放著風箏、卻等不到好風的孩童,其中一個孩子見到良寬,馬上跑了過來拜託他寫幾個字,良寬便在風箏上題了「天上大風」,意喻期待孩子們努力放高的風箏能遇上大風湧動,自由高飛。
「ブックサンタ(Book Santa)」活動始於 2017 年,是由日本的非營利組織 NPO 法人チャリティーサンタ所發起的公益活動,旨在送出一本書,給那些無法在聖誕節收到禮物的孩子們作為聖誕禮物,讓他們在特別的節日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目前已是許多書店固定在聖誕期間推出的活動,邀請你一起參與~
《海灘男孩》心得感想:岡田惠和的新作《再見的延續》剛播出不久,他的90年代經典作品《海灘男孩》也登上了Netflix,看著方形的「電視畫面」,以及90年代氛圍的畫質、色調,有種考古的感覺。1997年的我才剛滿一週歲又幾天,完全看不懂在演什麼哈,但現在28歲作為小社畜的我,完全能懂這部作品好看的地方。
本文介紹中山美穗八部她主演的電視劇、五部電影、及七首經典歌曲。中山美穗1970年出生於東京,1985年高一時在原宿被星探發掘後以偶像身份出道,一路從廣告與雜誌模特兒闖蕩到影歌雙棲,被稱為日本「四大偶像天后」,因為美麗的外表也多次當選「最美麗的偶像」,是日本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影兩棲藝人之一。
螞蟻人來介紹由 JA 全農推出的 Nippon-yell 系列水果軟糖,以日本 47 都道府縣特產水果作為主軸,實際開箱品評其中的 30 種口味,讓大家在選購的時候可以參考參考,快來透過軟糖體驗日本水果的魅力吧。
6月11日,No. 162,#一圖勝千言:#神奈川沖浪裏 致敬台日友好
良寬禪師是19世紀初期日本著名的詩人及書法家。相傳某天他遇到一群正放著風箏、卻等不到好風的孩童,其中一個孩子見到良寬,馬上跑了過來拜託他寫幾個字,良寬便在風箏上題了「天上大風」,意喻期待孩子們努力放高的風箏能遇上大風湧動,自由高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明治年間,日本巡查池中、報社記者花野,在艋舺(台北萬華)龍山寺旁池裡發現了一具男子屍體,其死因究竟是意外、自殺、他殺?死者身分為何?是日本人、臺灣人、中國人? 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書本介紹稱其為目前已知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犯罪小說。作者さんぽん(三本)的真實身分已不可考
Thumbnail
中秋連假在社區的咖啡廳工作,有點不易。長輩們皆在此見朋友,激發我的台語耳全開、「不小心」就托腮歪頭聽起來,聽聽有沒有人提到「加蚋慶」之類的人物?
Thumbnail
王詩琅在《艋舺歲時記》說:「除了新年不說,七月為一年中行事最多的一個月。」  指的是農曆七月。 多事的七月,近日南部淹大水,在艋舺小菜市場買菜,我說菜很貴呢。 菜攤阿姨回說,南部都沒菜了,今年可是特別嚴重。 當然阿姨也不想要菜價高貴,使得生意不好做。 不過詩琅阿伯說農曆七月生果最多了。
Thumbnail
   「西本願寺廣場」是2014年台北我最期待的新景點(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與長沙街二段交會處,近台北捷運西門站),完全衝著日本戰國時代威名赫赫的「本願寺」而來,本篇遊記更是難得單為一景點所作,足見我對日本戰國的熱愛啊XDDD。
Thumbnail
萬華老城有著許多咖啡店,厝邊咖啡闆娘用在地人的角度介紹從小在萬華生活的回憶,在大理服飾商圈的時線咖啡多達50種豆單,喝咖啡還能品嚐隱藏版美食「義大利黑手黨檸檬扎片」。還能手作濾掛咖啡。
Thumbnail
有個關於艋舺的傳說: 從龍山寺遠眺芝山巖和慈雲巖,若同時看見兩處有燈火,艋舺就會發生大火
Thumbnail
艋舺夜市自治會會長敏敏為了對抗疫情,自創全台唯一夜市外送系統,讓萬華區民眾透過 LINE線上點餐,敏敏利用廣播叫單,攤販再把餐點送到敏敏攤位上,最後由外送員將整條夜市送到客人家門前。這樣獨創的服務獲得好評,艋舺夜市躍上媒體,全台各大夜市爭相學習,敏敏也受到很大的關注。
Thumbnail
艋舺公園或其它各地的公園,許多中高齡大叔聚集聊天、下棋或簽賭,看到這群人無畏疫情緊繃還大喇喇地群聚,真的會令人擔心與生氣。但在此同時,我們是否也該追問:「為什麼他們要聚集在這些地方?是惡意傳播病毒嗎?還是對防疫無知?亦或有其它我們不知情的重要原因?」
Thumbnail
其實所謂文化、所謂歷史,就是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點點滴滴,比如說,其中有簡文斌攝影師所拍攝的七十年代的艋舺龍山寺,以及圍繞著龍山寺生活的庶民百姓,相片紀錄的生活就是我成長的環境。
Thumbnail
座落萬華貴陽街、西昌街交叉口,以製香、賣香陪艋舺走過一百五十年的老店 — 「老明玉香舖」,依舊默默堅守候在此,供給虔誠信眾值得信賴的薰香。第三代的頭家(台語:老闆)黃條原操著一口輪轉(台語:流利)的台語,帶著點見證滄海桑田後的自適與閒淡,娓娓道來老明玉創始至今的故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明治年間,日本巡查池中、報社記者花野,在艋舺(台北萬華)龍山寺旁池裡發現了一具男子屍體,其死因究竟是意外、自殺、他殺?死者身分為何?是日本人、臺灣人、中國人? 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書本介紹稱其為目前已知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犯罪小說。作者さんぽん(三本)的真實身分已不可考
Thumbnail
中秋連假在社區的咖啡廳工作,有點不易。長輩們皆在此見朋友,激發我的台語耳全開、「不小心」就托腮歪頭聽起來,聽聽有沒有人提到「加蚋慶」之類的人物?
Thumbnail
王詩琅在《艋舺歲時記》說:「除了新年不說,七月為一年中行事最多的一個月。」  指的是農曆七月。 多事的七月,近日南部淹大水,在艋舺小菜市場買菜,我說菜很貴呢。 菜攤阿姨回說,南部都沒菜了,今年可是特別嚴重。 當然阿姨也不想要菜價高貴,使得生意不好做。 不過詩琅阿伯說農曆七月生果最多了。
Thumbnail
   「西本願寺廣場」是2014年台北我最期待的新景點(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與長沙街二段交會處,近台北捷運西門站),完全衝著日本戰國時代威名赫赫的「本願寺」而來,本篇遊記更是難得單為一景點所作,足見我對日本戰國的熱愛啊XDDD。
Thumbnail
萬華老城有著許多咖啡店,厝邊咖啡闆娘用在地人的角度介紹從小在萬華生活的回憶,在大理服飾商圈的時線咖啡多達50種豆單,喝咖啡還能品嚐隱藏版美食「義大利黑手黨檸檬扎片」。還能手作濾掛咖啡。
Thumbnail
有個關於艋舺的傳說: 從龍山寺遠眺芝山巖和慈雲巖,若同時看見兩處有燈火,艋舺就會發生大火
Thumbnail
艋舺夜市自治會會長敏敏為了對抗疫情,自創全台唯一夜市外送系統,讓萬華區民眾透過 LINE線上點餐,敏敏利用廣播叫單,攤販再把餐點送到敏敏攤位上,最後由外送員將整條夜市送到客人家門前。這樣獨創的服務獲得好評,艋舺夜市躍上媒體,全台各大夜市爭相學習,敏敏也受到很大的關注。
Thumbnail
艋舺公園或其它各地的公園,許多中高齡大叔聚集聊天、下棋或簽賭,看到這群人無畏疫情緊繃還大喇喇地群聚,真的會令人擔心與生氣。但在此同時,我們是否也該追問:「為什麼他們要聚集在這些地方?是惡意傳播病毒嗎?還是對防疫無知?亦或有其它我們不知情的重要原因?」
Thumbnail
其實所謂文化、所謂歷史,就是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點點滴滴,比如說,其中有簡文斌攝影師所拍攝的七十年代的艋舺龍山寺,以及圍繞著龍山寺生活的庶民百姓,相片紀錄的生活就是我成長的環境。
Thumbnail
座落萬華貴陽街、西昌街交叉口,以製香、賣香陪艋舺走過一百五十年的老店 — 「老明玉香舖」,依舊默默堅守候在此,供給虔誠信眾值得信賴的薰香。第三代的頭家(台語:老闆)黃條原操著一口輪轉(台語:流利)的台語,帶著點見證滄海桑田後的自適與閒淡,娓娓道來老明玉創始至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