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開始當道、影音串流無所不在的年代,理財的資訊不似以往的貧脊,甚至已經浮濫。在一堆聲音裡要梳理出自己的方式,避免理財務區之外,紀錄一點平時與錢財的相處,誠實面對自己真是理財沒有道。
- 我的第一步是記帳。自有小孩起,生活開銷比自己單身多了許多,常常都是領了萬把塊,一轉眼就不見蹤影,而信用卡的開銷又接踵而至。自負自個兒非浮誇趕流行的人,但消耗速度就是比收入增長速度快許多,於是開始記帳。因為長達十來年的記帳,可以看出消費項目的消長,比如孩子的保母費漸次轉為幼兒園費用,而到今日的補習費;孩子飲食的改變,奶粉錢轉變成一般飲食,加上一些零食費。金錢是虛擬的概念,當它轉換成有形物或其他運用,方才是真實。記帳,不僅可以審視金錢的去線,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生活的軌跡,人生不是帳面數字的積累,而是這些平凡生活的累積。
- 第二步是定存。雖說定存是非常保守且不抗通膨性,當作預備金使用,靈活程度比儲蓄險(除非是富爸爸給你的,不然不甚推薦)、股票、黃金、房地產高。之前碰過一位銀行人員,他說現在網路銀行操作方便,方式是採用12筆定存,每個月都有一筆定存到期,資金可活用但又不至於適用較低的活存利息。雖沒有採用定存12筆,到也分了4筆,每一季一筆到期。
- 第三部是股票。在這股票上的操作很陽春,不外乎買低賣高與所謂長期存股,從未碰過放空融資融券之類的,更遑論避險操作。民國78年到80年初那一陣子的全民瘋股票實在令人印象深刻,連老師都叫學生自習自修,他拿著小收音機聽股市播報。曾有個老前輩跟我們出茅蘆的小朋友說,工作帶來穩定的現金流,趁年輕拿一些錢到股票市場去,即便失去了也不會影響生活。於是自己開始工作後不久,沒有股票帳戶的我開始買入共同基金,但無法理解基金的手續費與管理費,最後從成分股裡去挑選股票,股海人生開始。
有意思的是,自己依舊念念不忘第一檔買的股票,通常獲利三成而出。第一次從帳面上看到增長的三千多元時,覺得很神奇也很虛幻。不需要勞動時間就有進帳,感到神奇;因為自己交易股票的那個年代就已經電腦數位化,賺到的錢,就是帳面上數字的變化,因此感到虛幻。這種虛幻的感受,帶來非常佛性的想法:其實只要每年自我加薪兩個月,就很快樂。
- 不動產(房屋、土地)。這個部分,我懷疑著是資產還是負債,因為他們目前沒有產生出孳息,沒有租金也收入沒有農作物收成,唯一就是減少我一家四口的租屋費用。自我安慰著,照奶奶的說法,錢會越來越薄,土地不會變少,抗通膨用的。
- 陪伴小孩。有小孩之後,開始有一種體悟是時間的稀少性,不想再拿時間去換金錢,不再兼差。姑姑曾說,把帶孩子當作是投資,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所以在兩兄弟國小階段時,他們是少數沒有接觸安親班、補習班學習的小孩,我們創造許多共同相處的經驗,現在回想那些都是很珍貴的記憶,過了就不再重來。
前幾天用ChatGPT產出所謂的被動方式,它洋洋灑灑列出15項以上的方式,我認真看著想著,覺得自己應該是原始人般地活著。
經營自媒體?我沒內涵可以產出。
經營網拍或團購?應該沒有時間。
創作APP或軟體?我不會。
寫書收取版稅?哈!我只出過一本書,碩士論文。
以前的人說,錢滾錢比較快,而今的說法得創造潮流,財富累積才會快。iphone帶出了潮流,所以果粉什麼價格都埋單;LV締造了品味,連包包都成了投資商品。學院派的老師們傳達的知識應是很保守的,這種的商業或理財模式,都是學校不會教的、也教不來的。我想這個時代,多一點膽識,多一點見識,方能符應快速變化的資本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