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洋:紙卡匯集字典夢──吳守禮的紙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電腦還不流行的年代,紙卡是重要的知識整理方式。(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電腦還不流行的年代,紙卡是重要的知識整理方式。(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吳守禮與他的卡片盒筆記法】

吳守禮是日治時期第一代在臺灣本土培育的高教菁英,也是戰後臺灣大學文學院少數的本省籍師資。他的專長是臺灣閩南方言的研究,並於晚年投入臺語字典的編纂工作。「紙卡」是前輩學者高度仰賴的知識整理工具,對有意進行字典編纂工作的吳守禮而言,更是如此。透過他所留下來的紙卡,我們可以看到零碎知識累積的過程,以及產生的力量。
註:吳守禮教授在其辭典著作、回顧文章中的用法為「臺灣閩南語(話)」,台/臺二字則固定選用「臺」字於書寫中,本文一概視文意稱臺語或臺灣閩南語。

1988年12月7日,臺北潮州街的臺大教職員宿舍發生了一場火警,共有四棟宿舍被燒毀,此時已高齡七十九歲的吳守禮老教授就住在其中一棟。老教授本人躲過一劫,但其他損失有多嚴重呢?隔日報紙依警方說法寫道,初估財物損失五十萬──也許警方是從物體的殘骸來看,確實沒有太多值錢的東西,但光從殘骸看不出來的是,這裡面有吳守禮畢生收藏的臺語文獻史料,有些是珍貴的孤本、有些是未刊行的文稿,燒光就沒有了。

文物史料因戰爭或火災一夕全無,這在歷史上也不罕見,人人皆曉得要高呼可惜、遺憾。但一位老先生畢生收藏的文獻,如果幸運沒被燒毀,通常會到哪裡去呢?也許待他身故之後會流落舊書攤、文物商,若家屬、學生或學校認為它有價值,也可能會整批進入圖書館、文物館,束之高閣,留待久久出現一次的知音抱著問題意識來把它借走。但對吳守禮教授而言,收藏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他此時此刻編寫臺語字典要用的資料。

都八十歲了,還在編字典嗎?沒錯,無論幾歲,他都願意投入漫長的光陰,進行一些看似繁瑣枯燥,短期內不會有顯著成果的知識奠基工作。吳守禮就是這樣的語言學家。

吳守禮所編輯的紙卡。(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吳守禮所編輯的紙卡。(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吳守禮,出身臺南望族,他是日治時期依循臺灣學制一路完成高等教育的本土精英,中學就讀的是臺籍仕紳出資創辦的臺中一中,接著考入每年只收三名臺籍學生的臺北高校。由於此時他的家境已經不如從前,無法如願出國讀書。於是1930年,進入了才創校三年的臺北帝國大學,就讀文政學部文學科,跟隨神田喜一郎主修東洋文學(指中國文學),並受語言學家小川尚義訓練,研習語言學。1933年畢業之後在學校留任助手,但因臺籍學者發展管道有限,所以在神田教授的引薦下東渡日本,任職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從事中國話辭典的翻譯工作,也因而有機會接受完整的中國話訓練。1943年他返回臺灣,任職臺北帝國大學南方文化研究所,整理福建、廣東方志,蒐集福建語資料並翻譯成日文。在這段期間他讀了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客家的方言〉等論著,轉而想為自己的母語歷史寫作導論,於是在1945年完成〈福建語導論研究──以廈門語為中心及歷史民族〉,為日後臺語研究打下基礎。由於這份約十萬字的研究是以日文寫成,完成不久便遇上終戰,故遲至1949年才以中文版面世。

戰後,臺北帝國大學改名國立臺灣大學,吳守禮協助校產交接工作,進行各系藏書的清點與移交。因此,他不但是臺大早期的校友,也成為少數見證臺大政權移轉的學者。不過,對於一個能通中國話的語言學者,面對新的政權來臨,是要轉而投入「國語」還是繼續他剛才起步的「方言」研究,或許才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戰後初期,他曾經在校園裡教授中國語,也參與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工作。按照國圖所藏,他於1961年寫給「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的《荔鏡記戲文研究(校勘篇)》的油印報告(未定稿)後記,他應當曾經有意想發展「國語」研究。文中提到:

民國四十年頃,曾經接到通知,而以有關早期國語之研究為題,向某基金會申請補助,惜結果不獲。本想藉尋求語源語史培養正確的國語思想,俾「國語」一詞不致淪為「會話」,一切期待今已成為泡影。同時悟到:研究國語此時此地為期尚早,甚至易遭輕視。於是研究國語的熱情遂告「退燒」,乃將全部精力貫注於閩南方言──筆者之母語──的探討。

在國語當道的年代無法在國語研究的領域發揮,箇中原因耐人尋味。不過回到母語研究領域的吳守禮,卻很有節奏地穩定交出成績。

他先是校注自藏的清代劉家謀《海音詩集》古本,1953年臺灣省文獻會出版,為清代臺灣閩南方言文獻重現天日;同時,他也受文獻會委託,於1954年發表了《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語言篇》──然而,由於其中部份研究,被審查委員認為參考太多日人著述而遭到刪除,於是吳守禮又自費以鋼版油印成《近五十年來臺灣臺語研究之總成績》。接著,他將目光轉向最古老的閩南語文獻──《荔鏡記》的戲文研究,其後陸續為多種歌仔冊進行校理與歷史語言文獻的研究。

1973年退休以後,他曾旅居美國一段時間,此後編寫字典就成為他人生主要的志業。1986年他在美國出版了《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1987年返臺,正準備繼續完成補編,結果尚未出版,他的宿舍就發生了火災。

國立臺灣文學館現藏有吳守禮編寫字典時所用的紙卡與紙盒──在電腦還不流行的年代,製作小紙卡是重要的知識整理方式。當處理的知識類型過於零碎,材料分散四處、有些還待發掘,那麼運用一張小紙卡隨手一記,也許是資料索引、也許是靈光一閃的想法、也許是還不知如何解讀的資料,將它們依分類收攏於盒,時日一長,就會積累成相當可觀的知識庫。這種整理方式看似土法煉鋼,卻絕對有用。事實上,吳守禮從1930年代在臺北帝大讀書時,便已經善用這樣的方法。當時他為了研究《詩經》、製作索引,就做了四萬多張的卡片。可見基礎知識往往都得透過零碎累積,才能匯聚為大河。

回到開頭的那場火災,如果是你,在八十歲的時候,畢生收藏的史料付之一炬,你還會打算繼續編纂,完成編字典的夢想嗎?人生短暫,但沒有夢想是來不及的,只要願意從當下開始。宿舍火災過了十二年後,吳守禮以九十一歲高齡完成了《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全書收錄近一萬三千字,約六萬條詞目,總字數近五百萬字,並於2001年獲得了首屆總統文化獎的百合獎。那些看似資訊零碎的紙卡,終於在此刻成就了完整而巨大的意義,彷彿暗喻了吳守禮的一生。

★作家小傳

吳守禮(1909-2005),字從宜,生於臺南府城。在臺北帝大、戰後的臺灣大學從事教學及研究數十年,退休後投入臺灣閩南語辭典編纂工作。1986年出版《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上下兩冊,2000年與其子女以「家庭手工業」般合力完成《國臺對照辭典》。

吳守禮畢生努力蒐集散佚的閩南語文獻、古典戲文、詞彙,將閩南語史往前推至400年以上,並為閩南語研究奠定重要之基礎,為臺灣繼小川尚義之後對閩南語研究貢獻最大的學者,後來的研究者如許成章、王育德、村上嘉英、鄭良偉、洪惟仁等人,皆受其指導和影響。

★團員自介

陳令洋 清大臺文所碩士,現為雜誌編輯,興趣是詩與書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吳守禮與他的卡片盒筆記法】 吳守禮是日治時期第一代在臺灣本土培育的高教菁英,也是戰後臺灣大學文學院少數的本省籍師資。他的專長是臺灣閩南方言的研究,並於晚年投入臺語字典的編纂工作。
Thumbnail
【吳守禮與他的卡片盒筆記法】 吳守禮是日治時期第一代在臺灣本土培育的高教菁英,也是戰後臺灣大學文學院少數的本省籍師資。他的專長是臺灣閩南方言的研究,並於晚年投入臺語字典的編纂工作。
Thumbnail
這批貨,收錄了8000字, 我親自示範錄音的音檔,絕對破二十萬次,因為這不是我第一次這樣地毯式掃唸一遍又一遍字典。何況我還常NG:)
Thumbnail
這批貨,收錄了8000字, 我親自示範錄音的音檔,絕對破二十萬次,因為這不是我第一次這樣地毯式掃唸一遍又一遍字典。何況我還常NG:)
Thumbnail
到了故鄉,我們都急於找尋那些來自故鄉的影子。 曾幾何時有一種叫做英漢字典的東西,就是來自台灣的證據。
Thumbnail
到了故鄉,我們都急於找尋那些來自故鄉的影子。 曾幾何時有一種叫做英漢字典的東西,就是來自台灣的證據。
Thumbnail
《本町草花街的臺語博士:王育德的故事》 作者 ❘ 陳玉金 臺文譯者 ❘ 呂美親 出版 ❘ 青林
Thumbnail
《本町草花街的臺語博士:王育德的故事》 作者 ❘ 陳玉金 臺文譯者 ❘ 呂美親 出版 ❘ 青林
Thumbnail
1978年之際,那個拎著錄音機到處走跳的小伙子許成章,如今也是從教職退休的臺語研究者了,並且跟隨著吳守禮的腳步,同樣帶著滿腦子漢文、臺語的卡牌草圖,在全心投入《臺灣漢語辭典》的編纂之際,同步打造著另一副臺語卡牌──也就是對應辭典內容的音譯卡。
Thumbnail
1978年之際,那個拎著錄音機到處走跳的小伙子許成章,如今也是從教職退休的臺語研究者了,並且跟隨著吳守禮的腳步,同樣帶著滿腦子漢文、臺語的卡牌草圖,在全心投入《臺灣漢語辭典》的編纂之際,同步打造著另一副臺語卡牌──也就是對應辭典內容的音譯卡。
Thumbnail
吳守禮與許成章兩人都竭盡大半生的時間,刻苦編纂給臺灣人的臺語辭典,他們克服一切困難,蒐羅、彙整語料的行動,正與現代自學臺語、重拾成長過程中遺落母語的年輕人遙相呼應。
Thumbnail
吳守禮與許成章兩人都竭盡大半生的時間,刻苦編纂給臺灣人的臺語辭典,他們克服一切困難,蒐羅、彙整語料的行動,正與現代自學臺語、重拾成長過程中遺落母語的年輕人遙相呼應。
Thumbnail
  對於文本,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咱 tsit-má 咧懷念蘇東坡、懷念李白,懷念宋朝、唐朝 ê 詩人,五百冬後台語若是猶閣佇咧,咱會懷念 siáng?會懷念台灣歌謠 ê 作詞家。台語若無消失--去,五百冬後,課本就是讀葉俊麟、陳達儒 in 寫 ê 歌詞。」
Thumbnail
  對於文本,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咱 tsit-má 咧懷念蘇東坡、懷念李白,懷念宋朝、唐朝 ê 詩人,五百冬後台語若是猶閣佇咧,咱會懷念 siáng?會懷念台灣歌謠 ê 作詞家。台語若無消失--去,五百冬後,課本就是讀葉俊麟、陳達儒 in 寫 ê 歌詞。」
Thumbnail
臺灣研究在這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都懷著飢渴,迫切想瞭解這塊土地上的民俗、傳說、妖怪等文化。吳瀛濤的《臺灣民俗》出版在1969年,即使距今有段時間了,背後的精神卻或許歷久彌新,與如今的潮流遙相呼應。
Thumbnail
臺灣研究在這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都懷著飢渴,迫切想瞭解這塊土地上的民俗、傳說、妖怪等文化。吳瀛濤的《臺灣民俗》出版在1969年,即使距今有段時間了,背後的精神卻或許歷久彌新,與如今的潮流遙相呼應。
Thumbnail
2013年交大成立特色典藏組,吳玉愛編審調來負責發展館及校史業務,向讀者揭開典藏秘辛:「交大很特殊,有大量國民政府的資料,公文、照片跟建設國家相關的資料,我們也做了客家漫畫數位博物館計畫,我們的國家很多元,我們的文化也很多元,我們應該把不同族群跟世代的人,為國家所做的這些好的事情都整理出來!」
Thumbnail
2013年交大成立特色典藏組,吳玉愛編審調來負責發展館及校史業務,向讀者揭開典藏秘辛:「交大很特殊,有大量國民政府的資料,公文、照片跟建設國家相關的資料,我們也做了客家漫畫數位博物館計畫,我們的國家很多元,我們的文化也很多元,我們應該把不同族群跟世代的人,為國家所做的這些好的事情都整理出來!」
Thumbnail
1971年,當年帶頭抗爭的覺醒青年們已經變成覺悟老年了,他們決定趁著大夥兒還在世時,趕快把昔時的叛逆容顏刻劃下來。想不到時間的歷練沒有讓老人家更圓融,這本書寫著註定無法團結的《臺灣民族運動史》,出版過程也讓作者們嚴重決裂……
Thumbnail
1971年,當年帶頭抗爭的覺醒青年們已經變成覺悟老年了,他們決定趁著大夥兒還在世時,趕快把昔時的叛逆容顏刻劃下來。想不到時間的歷練沒有讓老人家更圓融,這本書寫著註定無法團結的《臺灣民族運動史》,出版過程也讓作者們嚴重決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