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語戰鬥卡牌二人組】邱映寰:大家都去收集臺灣話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讓我們看看,兩位亦師亦友的臺語前輩,如何為臺語界打下了戰鬥堡壘地基吧!
(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打造臺語卡 讓更多人懂台語】
吳守禮與許成章兩人都竭盡大半生的時間,刻苦編纂給臺灣人的臺語辭典,他們克服一切困難,蒐羅、彙整語料的行動,正與現代自學臺語、重拾成長過程中遺落母語的年輕人遙相呼應。
在編纂臺語辭典的同時,吳守禮也化身成臺語字卡卡牌組的創始者:一盒盒隨著辭典撰寫過程結晶而成的不同拼音方式紙卡,就像一套套不同屬性組成的戰鬥卡牌,甚至有幾組特別版的卡牌組,比如食物名彙集、方言、國語語法等。在臺語學習及研究的戰鬥場域中,得以在面對不同情境時,運用攻擊力、防禦力及附帶效果最合適的卡牌組,逐一戰勝一回回迎面而來的決鬥。
吳守禮步入中年時,結識了隨時攜帶卡式錄音機四處跑跳、而後亦追隨打造另一套臺語卡牌組的許成章。許成章晚年感念著受到吳守禮的深遠影響,開啟從事臺語研究之路,吳守禮則讚揚許成章是臺語的活礦山──兩人根本就是互讚互粉嘛!
就讓我們來看看,兩位亦師亦友的臺語前輩,究竟是經由什麼契機、如何錘鍊出上萬張的臺語卡牌,以及為臺語界打下了怎麼樣的戰鬥堡壘地基吧!
註:吳守禮教授在其辭典著作、回顧文章中的用法為「臺灣閩南語(話)」,台/臺二字則固定選用「臺」字於書寫中;許成章教授在其辭典著作中的用法則為「台語」、「台灣話」。但為行文統一,本文一概稱為臺語(臺灣閩南語)。

吳守禮讀著傳教士的臺語研究資料,將來打造「臺語卡」的想法悄悄在心底冒芽。
(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27年,18歲的少年吳守禮從臺中州立第一中學畢業,考進臺北高等學校高等科,念的是以德語為第一外國語言、英語為第二外國語言的文科乙組,是同屆中屈指可數的四名臺籍生之一。於是,手上除了小時候在員林鄉下公學校碩果僅存的漢文科(當時總督府已禁止漢文教育)拿到的幾張「漢文卡」、成長過程中被塞進懷中的「日文卡」,吳守禮也開始蒐集一些「德語卡」及「英語卡」。
儘管此時,他還沒意識到這些卡牌對他有何重大的意義,畢竟前兩種大家都有,後兩種同儕也都握有數張,實在是沒什麼好稀奇的。
他在臺北的「下宿」[1]不停搬遷,像是在城市中游牧,隔年的某陣子落腳在板橋,日後的臺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成為他的室友,吳守禮因緣際會開始跟著室友林君到住處隔壁的教堂參加禮拜。
在這裡,他看到了羅馬字的聖經,以及甘為霖牧師的《廈門音字典》。本著自身懷藏不少張數的「英語卡」及「漢文卡」得以派上用場,吳守禮翻閱這本以羅馬字拼注臺灣音、以白話字註解的寶典,就這樣被撩撥了興趣之弦,自學起漢字的閩南音唸法(含臺灣音、廈門音)[2],只要看見、聽聞從未學過的字,都回頭翻這本字典查找、確認讀音。
「太有趣了,原來耶穌教會的牧師、傳道師、神父為著要在中國傳教,對中國方言的學習、研究、著作、編撰、記錄等等所做的準備工作,不但對他們傳教本身有直接益處,對中國文化也有間接而且重要的別開生面的貢獻呢。」[3]吳守禮讀著翻著,漸漸也積累了一點心得,不禁嘖嘖稱奇,而將來打造「臺語卡」的部分雛形也悄悄在心底冒芽。
1930年代的臺灣,即便身處日人的統治下,連雅堂營運著「雅堂書局」並販售中文書籍、蔡培火提倡白話字的使用,此際更掀起交鋒激烈的「臺灣話文論戰」,關於臺灣閩南語「有音無字」究竟該如何書寫表述等命題,彷若數道冷熱、流向不同的洋流匯聚至洋面的同一處,除了激起洶湧紛飛的浪花,亦在洋面下翻攪迴旋著。然而,1930年剛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文學科,受業於漢語、閩南語、南島語學者小川尚義的青年吳守禮,尚在步向海岸的路上,或許感受到迎面拂來的海風漸強、挾帶愈加鹹澀的氣味,但對海面上下的一切,終究尚是一無所知。
戰後,吳守禮與黃得時(1909-1999)成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唯二的臺籍副教授,系上臺籍的教授則是洪炎秋(1899-1980)。而後經歷主導編中文系的圖書書目,吳守禮對《荔鏡記》等閩南語早期文獻也有了更深入、完整的研究,只可惜一直苦無發表的機會。
為什麼沒有完整的、更多的臺語卡牌呢?此際望著揣在懷中已久的漢文卡、日文卡、德文卡,再仔細端詳鑽研過程裡使他常有如獲至寶之感的臺語研究初步成果,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臺語不也是一種語言嗎?
好在此時認識了一些臺語語料蒐集、研究的同道中人,一同蒐羅褪色、缺損卻珍貴的古老卡牌,並試圖在比對後歸納出臺語卡牌組合的系統與出招方式。其中一位戰友,即是總隨身攜著一臺卡式錄音機拋拋走(pha-pha-tsáu),想將屬於臺灣的聲音留在這塊土地的青年許成章。
64歲從臺大退休後,吳守禮著手全力編輯《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並在過程中手寫記錄了150多盒,3萬多張的閩南、臺灣詞彙卡片,為的是「使世界上七八千萬使用閩南語的人,能用正字書寫閩南文章」[4]──於是,彙集並分析往昔文獻和研究而製成的臺語卡牌組就此誕生。
3萬多張紀錄臺語發現的卡牌,最終成為編輯《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的基礎。
(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字典初稿放入了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華語和臺語注音符號溯源,以及藉童謠、情歌、千家詩等示範方言資料的校理成果,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火金姑〉歌謠,以及朗朗上口的〈靜夜思〉、〈春曉〉、〈登鸛雀樓〉等詩,皆標註了臺語的音標供翻閱者對照學習。
而此際,遠方正有人先是用筆旋了旋卡式錄音帶的捲軸,再將卡帶放入一臺老舊錄音機,喀的一聲後,從日治時期起至戰後的、飽含臺灣歷史文化的臺語結晶,便幽幽傾瀉而出。
[1] 租屋處。
[2] 沿用吳守禮於〈閩南語史研究的回憶〉中的說法。
[3] 同注2。
[4] 《綜合臺灣閩南語基本字典》書封上的敘述。

【專題序】

幾十年前的臺灣,有學者不辭辛勞,到處紀錄珍貴的臺語用詞、民間歌謠。臺語的用詞就跟寶可夢一樣可遇不可求,如果沒有人使用就有消失的可能。語言一旦消亡,根基在語言之上的文化也將岌岌可危。
這次的專題,邱映寰介紹兩位臺語收集大師——吳守禮、許成章。他們如何發現自己的使命,如何使用紙卡捕捉臺語的聲調、由來,以及將這些研究集結成冊。都將在這次專題大公開。
Banner發想:
圖中的卡片為打孔卡,這是早期電腦運用時,輸入、輸出的工具,利用在不同位置打孔,電腦得以判讀卡片的資訊。
小編發現許成章將這些打孔卡當成一般紙卡,紀錄臺語聲調等相關資訊。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紀錄、收集資訊的方式也更加便捷,因此特地作圖,讓大家能再次體會當年先輩蒐集資料的苦心。

★作家小傳
吳守禮(1909-2005),字從宜,生於臺南府城。在臺北帝大、戰後的臺灣大學從事教學及研究數十年,退休後投入臺灣閩南語辭典編纂工作。1986年出版《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上下兩冊,2000年與其子女以「家庭手工業」般合力完成《國臺對照辭典》。
吳守禮畢生努力蒐集散佚的閩南語文獻、古典戲文、詞彙,將閩南語史往前推至400年以上,並為閩南語研究奠定重要之基礎,為臺灣繼小川尚義之後對閩南語研究貢獻最大的學者,後來的研究者如許成章、王育德、村上嘉英、鄭良偉、洪惟仁等人,皆受其指導和影響。
★觀測員簡介
邱映寰 臺南鹽分地帶佳里人。臺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在學生。超脫和追求經常同時被丟進果汁機,就算遇到世界令人齷齪(ak-tsak)的時刻依然要可愛、依然要熱愛文學與寫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政治迫害的社會,作為政治受難者後代的兒女們很難敞開自己,無法接受父親的擁抱,也埋藏了自己的夢。讓我們透過藏品的線索,回到國家機器進入楊逵家屋的那一天及其後,感受楊逵、葉陶與孩子們的驚懼和傷心。 事件從未完結,更無遠弗屆的擾亂了作家與他珍視人們的身心。
任職臺灣省通志館主任秘書的曾今可,是文壇的百變怪,早年在上海開書店、寫白話小說、推廣白話詞;來到臺灣之後又變成傳統詩人,辦起傳統詩刊;他是臺灣省通志館中少數的外省籍職員,也曾經幫鈕先銘、柯遠芬等軍方人物辦過刊物,故而在許多戰後傳統詩壇文獻中留下名字,但能釐清他身份背景的資料實則當有限。
曾今可於1946年來臺之後,積極與臺灣傳統詩人接觸,並經常藉由主編書刊的機會徵集、推介臺籍詩人,挽合不同省籍背景詩人的作品。《臺灣詩報》原附屬於其所主編的《建國月刊》,1949年初,終於成為獨立的詩刊,顯示臺籍與外省籍詩人間的交流已達一定程度。
作為賴和、杜聰明的同級生,詹作舟顯得低調沉潛。儘管詹作舟到了永靖鄉間開業,詩中仍時常表達隱居的意念。是什麼讓詹作舟意圖歸去,桃花源又在哪裡呢?後來的我只能試著以小說推敲。
臺語研究學者王育德曾試著將這些詞一一羅列。看著這些擬態詞,對母語為臺語的人來說,按著詞條讀出聲來應該倍感親切,而對臺語不那麼熟練的人,也能嘗試照著唸出字句,學習那些意義,或許有一天,就能輕鬆地使用這些形容詞。
到底鹿港人有多愛烏魚? 愛到除了莊太岳外,其實洪棄生也為牠專寫一篇〈食烏魚五十二韻〉,或許可以窺見一二。〈食烏魚五十二韻〉,長達104句,全詩從敘述烏魚趁黑潮來到臺灣開始,接著描述烏魚的美味。
在政治迫害的社會,作為政治受難者後代的兒女們很難敞開自己,無法接受父親的擁抱,也埋藏了自己的夢。讓我們透過藏品的線索,回到國家機器進入楊逵家屋的那一天及其後,感受楊逵、葉陶與孩子們的驚懼和傷心。 事件從未完結,更無遠弗屆的擾亂了作家與他珍視人們的身心。
任職臺灣省通志館主任秘書的曾今可,是文壇的百變怪,早年在上海開書店、寫白話小說、推廣白話詞;來到臺灣之後又變成傳統詩人,辦起傳統詩刊;他是臺灣省通志館中少數的外省籍職員,也曾經幫鈕先銘、柯遠芬等軍方人物辦過刊物,故而在許多戰後傳統詩壇文獻中留下名字,但能釐清他身份背景的資料實則當有限。
曾今可於1946年來臺之後,積極與臺灣傳統詩人接觸,並經常藉由主編書刊的機會徵集、推介臺籍詩人,挽合不同省籍背景詩人的作品。《臺灣詩報》原附屬於其所主編的《建國月刊》,1949年初,終於成為獨立的詩刊,顯示臺籍與外省籍詩人間的交流已達一定程度。
作為賴和、杜聰明的同級生,詹作舟顯得低調沉潛。儘管詹作舟到了永靖鄉間開業,詩中仍時常表達隱居的意念。是什麼讓詹作舟意圖歸去,桃花源又在哪裡呢?後來的我只能試著以小說推敲。
臺語研究學者王育德曾試著將這些詞一一羅列。看著這些擬態詞,對母語為臺語的人來說,按著詞條讀出聲來應該倍感親切,而對臺語不那麼熟練的人,也能嘗試照著唸出字句,學習那些意義,或許有一天,就能輕鬆地使用這些形容詞。
到底鹿港人有多愛烏魚? 愛到除了莊太岳外,其實洪棄生也為牠專寫一篇〈食烏魚五十二韻〉,或許可以窺見一二。〈食烏魚五十二韻〉,長達104句,全詩從敘述烏魚趁黑潮來到臺灣開始,接著描述烏魚的美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說起湯德章(1907年—1947年),大多數的臺灣人對他一無所知,包含他自身的孫輩。據片中臺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的說法,可能高達九成的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剩下一成人,大概只知曉他是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罕見的本土律師,然後在二二八事件後殉難。至於他的背景,他的生涯,他是什麼樣的人?大家應該都回答不出
Thumbnail
湯德章是誰?湯德章在哪裡?湯德章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尋找湯德章》是認識日治時期台灣人故事,以及如何與「混亂」時期相處的好故事。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說起湯德章(1907年—1947年),大多數的臺灣人對他一無所知,包含他自身的孫輩。據片中臺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的說法,可能高達九成的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剩下一成人,大概只知曉他是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罕見的本土律師,然後在二二八事件後殉難。至於他的背景,他的生涯,他是什麼樣的人?大家應該都回答不出
Thumbnail
湯德章是誰?湯德章在哪裡?湯德章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尋找湯德章》是認識日治時期台灣人故事,以及如何與「混亂」時期相處的好故事。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