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羨慕原住民容易得到快樂」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然從漫畫、演講到播客,都已經談過很多次關於歧視跟微歧視(microaggression)的問題,但你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
寫文章或做刊物在給予編輯建議的時候,我們都特別注意不要誤解或以偏概全的方式來撰文。就算是正面的形容詞或不帶批判的詞語,寫文章時也會斟酌再三,可能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問心無愧的盡力。例如前幾天我和某雜誌編輯對稿的時候,就因為有句採訪寫到「排灣族朋友家離超商都很近」,也許這句話在敘述我特定朋友的實況,但我立即基於上下文的立場請他們修正這段敘述,免得好像我在說所有排灣族都住得離超商很近。

最近看到一個公開的社群粉專貼文,作者因為認識一些他覺得很幽默的(講了很多笑話)的原住民,進而得出「原住民是採集民族⋯天生天養⋯不強求的理念⋯⋯所以容易得到快樂」,跟漢民族比對,要反省,看看活在當下的原住民,結論是要「樂觀知足」。

raw-image

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但有上千百人為這種自信滿滿卻缺乏原住民族主體性的詮釋,提供毫不遲疑的按讚——我其實沒有特別要針對這個單一發文者,因為這種現象真的很普遍,可能反映著很多人對原住民就是這樣看法——想到這邊我就覺得很遺憾。

套句我跟樂鍇老師在播客節目裡提到過的,「你們(非原民)一直說我們樂觀開朗,請問你們平常是都在哭嗎?

當然這種強調原住民「天性樂觀」的現象,事實並非漢人白浪平地人非原民真的比較悲慘負面,我也沒有要否定你人生中可能遇到一些真的很幽默的好朋友,⋯⋯那這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強化「原住民就是樂觀開朗/特定性格特質」的印象,嚴重性包括之前分享過的「好的刻板印象還是刻板印象」帶來的隱憂:

第一點:一個人的獨特性消失,去個人化(depersonalized)。

第二點:就是你如果相信「正面的刻板印象」,恐怕你也會相信「負面的刻板印象」,因為社會上強化了刻板印象,有人始終是拿這樣的事情在在定義或者評價原住民。

第三點:讓群體成員有必須承擔捏造出來的「共同特質」的壓力。

(全文閱讀〈我很喜歡原住民:為什麼好的刻板印象也有問題?從法農的殖民者凝視到Allan G. Johnson的宰制群體逃避指控〉

也別忘記了在強勢族群的凝視下,常常產生將相對少數群體的「客體化」與「幼體化」的問題:不停由相對多數群體強調原住民有任何特定特性,例如樂觀單純知足等「天性」,這種觀點反之意味著認為原住民相較於權威世故的「大人們」之單純而沒有自己思考能力,應該都樂觀到不可思議,不會未雨綢繆因為樂天知命,原住民怎麼可以又負面又嚴肅而且犀利批判?

無法接受原住民「如大人般」成熟獨立具批判性的崩潰白浪,只會不停重複原住民比較樂觀開朗的論調,即使其實他人生也才認識幾位或單一背景的原住民朋友而已。

然而很遺憾的,比起像我們這樣小心翼翼注意著不要再複製刻板印象或扁平化的敘述原住民族群與身分者的論述,往往不比簡單的「原住民就是這樣啊!幹嘛計較那麼多?」大一統式的輸出更容易傳播和下嚥。所以無數觀光文宣和外地視角的媒體,總是享受山地風情純樸自然天生樂觀而引人入勝。

幾個世代以來不停堆疊的說詞,就造成有一天你看到你的某位原住民朋友,因為不想輕易陷入尷尬的以一擋十的口水紛爭,堆滿笑容或語帶自嘲的說「我們原住民就是這樣」也情有可原。

然而如果光在這裡就卡關,真的很難跟這種人去談「原住民」到「原住民族」,以及整個族群的豐富性和處境複雜性和政治的辯證問題。


raw-image



我好愛原住民喔。

一如往常的,還是誠懇地想要請問,你說你「好愛原住民」的時候,到底是看見了什麼。是只看見你想看見的、能娛樂你的原住民嗎?是不是在聽到有別以往的回應時卻一邊喊著「不要那麼玻璃心」或「懂得笑就不會恨了」的心態(諸如所有逃避指控的典型模式),這種行為大概也無異於把頭插在泥土裡面。

希望帶著愛去觀看世界的人們真的可以理解我在呼籲的是什麼。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Umav的沙龍
45會員
142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Umav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我向來認為,如果你要拿一個人開玩笑,當對方跟你說出:「我不喜歡你這個玩笑」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道歉然後不再拿這件事出來說嘴,而不是指責對方:「你怎麼這麼沒有幽默感」、「你怎麼這麼開不起玩笑」。
Thumbnail
我向來認為,如果你要拿一個人開玩笑,當對方跟你說出:「我不喜歡你這個玩笑」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道歉然後不再拿這件事出來說嘴,而不是指責對方:「你怎麼這麼沒有幽默感」、「你怎麼這麼開不起玩笑」。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隨便打開網路貼文、新聞和影評,還是一堆堅持要扁平化的強調「原住民(天性)多麼樂觀幽默」的內容。雖然這種敘述有明顯的謬誤,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Thumbnail
本文編輯與摘錄自「Umav如何了!」「【Umav】自我認同有煩惱?參加原青Let’s Talk的感想」節目內容,歡迎去收聽和追蹤訂閱。 自我賦權/尋求療癒的行動需知: 1.最好找到支持團體 2.大量吸收正確知識 3.提出論述和訴求 身為原住民煩惱真的不少? 「說出來」也需要能量
Thumbnail
本文編輯與摘錄自「Umav如何了!」「【Umav】自我認同有煩惱?參加原青Let’s Talk的感想」節目內容,歡迎去收聽和追蹤訂閱。 自我賦權/尋求療癒的行動需知: 1.最好找到支持團體 2.大量吸收正確知識 3.提出論述和訴求 身為原住民煩惱真的不少? 「說出來」也需要能量
Thumbnail
再者,愛莉莎莎的所謂約會影片,其實處處還是流露明顯的廣告性質,以樣板化原住民形象來推廣某種觀光行程。這麼高流量點閱的頻道,說的一兩句話都勝過我們這些路人。所以愛莉莎莎和她的粉絲們真的,要愛原住民的話,可以用比較不製造歧視的方法,衷心希望再一起想想,好嗎? 以下摘錄和修改自podcast內容:
Thumbnail
再者,愛莉莎莎的所謂約會影片,其實處處還是流露明顯的廣告性質,以樣板化原住民形象來推廣某種觀光行程。這麼高流量點閱的頻道,說的一兩句話都勝過我們這些路人。所以愛莉莎莎和她的粉絲們真的,要愛原住民的話,可以用比較不製造歧視的方法,衷心希望再一起想想,好嗎? 以下摘錄和修改自podcast內容:
Thumbnail
「有啦,遇過一個老師。」男孩有點困擾又有點發噱的表情。「看到我時就會說,你是遠朱敏噢!」 另一個人說「可能是想表達熱情,想跟我們裝熟。但其實我很尷尬,我就尬笑那樣。」 「還有說,你們原住民都長得很好看,都是帥哥美女!」 「我的前室友諷刺我說原住民都靠加分上大學。可是我考大學時是按照原始分數進來。」
Thumbnail
「有啦,遇過一個老師。」男孩有點困擾又有點發噱的表情。「看到我時就會說,你是遠朱敏噢!」 另一個人說「可能是想表達熱情,想跟我們裝熟。但其實我很尷尬,我就尬笑那樣。」 「還有說,你們原住民都長得很好看,都是帥哥美女!」 「我的前室友諷刺我說原住民都靠加分上大學。可是我考大學時是按照原始分數進來。」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基本上符合當代理論中所謂的「永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的價值背道而馳。正是因為如此,當代社會的有志之士主張「永續」理念的時候才會顯得那麼狼狽。這其實就是一個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困境。在原有的消費體系之下,似乎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Thumbnail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同性戀、新住民,甚至是這次事件的憂鬱症朋友們。因為偏見,所以他們被去脈絡的話語貼標籤。因為聲音不被重視,所以很自然的被拿來取笑。 過去社會的新聞媒體、這些綜藝節目,都是用這種方式在對待少數、娛樂大眾。連帶也製造出我們這些被偏見養大、曾經愚蠢噁心的人。
Thumbnail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同性戀、新住民,甚至是這次事件的憂鬱症朋友們。因為偏見,所以他們被去脈絡的話語貼標籤。因為聲音不被重視,所以很自然的被拿來取笑。 過去社會的新聞媒體、這些綜藝節目,都是用這種方式在對待少數、娛樂大眾。連帶也製造出我們這些被偏見養大、曾經愚蠢噁心的人。
Thumbnail
《做工人的》+《如此人生》: 生命的層次,層層剝開都會讓人流淚 前幾年的暢銷作品,書寫底層生活的人的故事。 來自各行各業,我們的勞動價值或許稱不上好, 但我們努力活著,我們有我們的故事。
Thumbnail
《做工人的》+《如此人生》: 生命的層次,層層剝開都會讓人流淚 前幾年的暢銷作品,書寫底層生活的人的故事。 來自各行各業,我們的勞動價值或許稱不上好, 但我們努力活著,我們有我們的故事。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Thumbnail
不住這裡的人 他們不懂生活 不懂這裡的生活 當他們知道時,還是這麼做 吳鳳不很無縫 鄭成功不成功 掠奪的人 全社會幫助他們成為傳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