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性戀,紙浪漫,紙愛(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短評

raw-image

本次要介紹兩位芬蘭學者Karhulahti & Välisalo的論文〈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這篇應該是英語圈第一篇完整對於紙性戀的研究。除了前半部介紹準社會理論,後半部則參考了齋藤環、東浩紀等人的研究。在兩位學者提出的五個主題中,最令人在意的是「紙性戀悖論」和「紙性戀汙名」。

與常見觀點不同的是,這兩位學者沒有把紙性戀的不適感(紙性戀悖論)歸於「次元障壁」之類的說法,而是認為這是取決於「互動」的問題,也就是因為與二次元角色的互動模式,不同於與人類的互動模式;這種觀點可能受到準社會理論的影響,但是對於互動差異的問題化,卻有助於近一步思考「人類中心主義的互動規範」的問題。在我們之後會介紹的論文,也就是Marsh關於對物性戀的研究中,指出了對物性戀與物之間多樣的溝通方式,這些溝通方式非常值得紙性戀者進一步參考。

另一方面,兩位學者注意到了紙性戀者在人際上的孤立處境,並將這種孤立稱為「汙名」。紙性戀者的孤立處境非常重要,但是將此稱為「汙名」卻可能有問題。因為在「可視的汙名」的同時,紙性戀者也同時面對著「不可視化的抹消」,也因此在作為異端被排除的同時,孤立也來自不被承認、不被理解的處境。這點我們會在日後介紹松浦優老師的論文〈以日常生活自明性對宣稱的「預先排除/抹消」〉時詳細討論。

最後值得思考的是「紙性戀悖論」和「紙性戀社會孤立」之間的關係。紙性戀對虛構物投注強烈的心力與情感時,會不會轉變我們人際互動的方式?另一方面如果紙性戀者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和社會承認,紙性戀悖論的不適感是否會減輕?這些問題非常值得進一步思考。

論文連結

追蹤粉專

這個專題放置在臉書專頁「非現實國度:台灣紙性戀集散地」上連載的短評。短評主要介紹關於紙性戀、非對人性戀相關的知識與實踐,通常以相關著作或評論為基礎。內容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來自女性主義、酷兒研究、無性戀研究方面,或次文化、ACG、御宅研究方面,以及人類學、多物種研究、本體論轉向等方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