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心理師不筆記 #10】談不是,不談也不是的議題──對心理師的理想化及其暴力性
付費限定

【心理師不筆記 #10】談不是,不談也不是的議題──對心理師的理想化及其暴力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想像老一輩人去獲取資訊的方式,如要看醫生,就他們會先從身邊親友的實例和評價開始評估,然後帶著「我聽說你治療過許多病人」的角度前往求診。

在網路時代的今天,人們可能是看了醫生的某篇文章、一個廣告、一張肌肉照,或高段數一點,是一個互動性質的 youtube 影片內玩著小心機的清涼活動,總之,各種吸睛──用精神分析的話,是撩撥起我們的慾望──行為,最直接引起我們對某醫者的「理想化」(idealization)

當然,上面所說的老一輩也會有「理想化」的問題,只是當中有相對現實的基礎在裡面。對醫生失真的想像部份反映出人們對康復的渴望有多強烈,而網路時代的「理想化」在程度及當中所涉及的幻想向度,則比前者多出更多,因為它的基礎更薄弱,更重視視覺的刺激與想像,所投射的包括更多佛洛伊德所說的「自我興趣」(ego interest,也是自戀的一種)。

這讓我想到各種治療師們,尤其是經營FB/IG/Twitter/抖音等平臺的網紅型心理師,如果讀者是因為這種「他很帥/壯」、「她很美/性感」之類的迷惑而找上他們的,一般都帶著誇飾的「理想化」心態。

好一點的情況則是「他寫的文章不錯」、「她的觀點跟我有像」、「他平時有關注這個議題」這種從視覺(想像)回到更多文字(象徵)層面的「理想化」。而無可避免的是,即便是長期關注一個網紅治療師的貼文,讀者以為夠了解對方,彷彿不帶有迷妹/迷弟心態去預約諮商,如果這位治療師就是很刻意地塑造一個網路形象,只給讀者看他展演的「人格面具」,那麼再少的「理想化」期待還是會迎來大大的「失望」。

談到「失望」,不得不說理想化程度越高,在破滅時狠狠地摔下來的痛就越大,那常常是透徹的失望。

然而,傳統精神分析認為治療多多少少是靠著一種「理想化」來開展的。由於分析師的「匿名」與「空白」,使得個案往往把他們投射為滿心期待的對象(如理想的醫者),只要不干擾治療和潛意識的挖掘,那理想化就應保留下來,它會隨治療的進度慢慢修正為「正向的移情」。否則,強烈的「理想化」反映的便是個案對貶損(即攻擊)的強大防衛,需要被分析師詮釋以修正。

在「理想化」至「正向移情」的光譜上,一般來說是無需向個案詮釋的,分析師怕詮釋後投射的好感就消解了──難道治療要在攻擊強烈的負向移情中比較好進行?但「理想化」又往往在治療中,尤其是近十年才出現的網紅心理師現象中舉足輕重,理想化被大大催化,讓個案極之高興的來、卻可能十分失望的走。它是談不是,不談也不是的議題!但當然,帶著分析堅持的 Harris 就是準備談下去……

我曾經在【心理師不筆記 #05】中提到,有一位女士認為如果我不能在 3 次就解決她的問題,就代表我是無能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26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79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夜夜無盡的歡愉,狂野的性感脈動,那些被文學稱之為「小死亡」時刻的追求,都說明著人類對「性」的著迷。動物的性展現再誇張,一生中也就一個時期,完成了由性驅動的生殖行為後就消落。然而,人類會一再追求之,彷彿我們希望自身的性特質永遠不會消減,或我們與愛人間的性吸引力永不褪色。 為甚麼會這樣?在心理意義的層
為你而言,心理諮商的最根本功用是甚麼呢? 今天諮商強調的是在心理師的專業與陪伴下達成「自我探索」或「自我覺察」,代表一些情緒或想法對個人來說是處於陌生、待發現、未被了解的狀態。去探究這些情緒或想法,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最根本的「療效」,即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神入(同理,empathy),讓
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愛人如己」嗎? 佛洛姆指出「兄弟愛」是所有類型的愛的基礎,因為它是一種普世性質的:只有你是人類,我對你就要有某種責任、尊重和了解。具體來說,因為兄弟愛,所以耶穌能愛每一個世人,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能夠親近每一個窮人,達賴喇嘛能夠對每一個聽眾,不論是男或女、是大人或小孩,都給予一樣的
你有沒有去推拿店、中醫針灸或美容院的經驗?你會否經驗到,有時候就算沒有要求特定的師傅、醫師或技師,也沒有偏好躺在哪一張床上接受服務,但只要對一個空間、位置、或人物有了一兩次不錯的感受,我們就有了「傾向」(用第二間房間、躺最裡面的床、習慣那個燈光或音樂的氣氛)。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在實踐路上,人們需要的正是各式各樣的練習曲。 有甚麼是我們需要從曲目中練習起來的能力呢?書寫《愛的藝術》的佛洛姆說有四種: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 照顧,是指對我們所愛的生命及其成長的積極照顧。而當我們「照顧」別人時,也隱含著一種自願背上的「責任」:小孩的父母意外去世了,其實親友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
夜夜無盡的歡愉,狂野的性感脈動,那些被文學稱之為「小死亡」時刻的追求,都說明著人類對「性」的著迷。動物的性展現再誇張,一生中也就一個時期,完成了由性驅動的生殖行為後就消落。然而,人類會一再追求之,彷彿我們希望自身的性特質永遠不會消減,或我們與愛人間的性吸引力永不褪色。 為甚麼會這樣?在心理意義的層
為你而言,心理諮商的最根本功用是甚麼呢? 今天諮商強調的是在心理師的專業與陪伴下達成「自我探索」或「自我覺察」,代表一些情緒或想法對個人來說是處於陌生、待發現、未被了解的狀態。去探究這些情緒或想法,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是最根本的「療效」,即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神入(同理,empathy),讓
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愛人如己」嗎? 佛洛姆指出「兄弟愛」是所有類型的愛的基礎,因為它是一種普世性質的:只有你是人類,我對你就要有某種責任、尊重和了解。具體來說,因為兄弟愛,所以耶穌能愛每一個世人,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能夠親近每一個窮人,達賴喇嘛能夠對每一個聽眾,不論是男或女、是大人或小孩,都給予一樣的
你有沒有去推拿店、中醫針灸或美容院的經驗?你會否經驗到,有時候就算沒有要求特定的師傅、醫師或技師,也沒有偏好躺在哪一張床上接受服務,但只要對一個空間、位置、或人物有了一兩次不錯的感受,我們就有了「傾向」(用第二間房間、躺最裡面的床、習慣那個燈光或音樂的氣氛)。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在實踐路上,人們需要的正是各式各樣的練習曲。 有甚麼是我們需要從曲目中練習起來的能力呢?書寫《愛的藝術》的佛洛姆說有四種: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 照顧,是指對我們所愛的生命及其成長的積極照顧。而當我們「照顧」別人時,也隱含著一種自願背上的「責任」:小孩的父母意外去世了,其實親友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