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12】談「做自己」的哲學──做自己就等於沒禮貌?其實越「做自己」就越無法「活出自己」(完結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今天社會上許多人主張要「做自己」,同時也有許多人指出前者不過是「沒禮貌」。孰是孰非要如何判斷呢?「做自己」與「有禮貌」是對立的概念,即做自己就必然是不禮貌嗎?

事實上,人們所說的「做自己」定義往往都不一樣,我們其實不知道彼此在說甚麼。

如果「做自己」與「有禮貌」不是對立的,我們又要如何理解「有禮貌的做自己」呢?這概念可能存在嗎?

我想先說出一個結論:「做自己」不一定等同於「沒禮貌」,而自在於「沒禮貌」的人即便覺得就是在「做自己」,其實也不必然;反倒是,他們往往沒有在根本意義上「做自己」。

反對做自己 VS 支持做自己 之間的爭論

「沒禮貌」這個判斷本身指出有一個他人,或一個約定俗成、甚至社會層面的行為標準、道德規範。那麼,無可否認「做自己」會有忽略或打破這個標準的潛在需要或可能性。

比如在極端值,一個人有著縱火或殺人的衝動,相信這絕不是今天人們一般意義上談論的「做自己」,亦不僅僅是禮不禮貌,而是犯不犯法的問題。舉這種極端例子,是因為「反對做自己」派的人,很常用「做自己?那是不是想殺人就去殺人?」之類的話去駁斥對方。

那「支持做自己」派的理由是甚麼呢?這個社會太壓抑了!是誰規定說女生就要「溫良恭儉讓」?是誰說員工就得對上司唯命是從、孩子就得對父母千依百順?是誰禁止男性說話娘娘腔、穿裙子?──如果這就是「自己」的本性,為何不能如實地表達出來?──當然,這就得考驗該人們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的「彈性」了!

但在平凡的意義上,「做自己」也不過指涉一些人際關係事務裡如何勇敢或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好比跟對接工作的同事請求:「下次工作安排可以提前至少三天告知嗎?」,而不是因害羞、過度害怕衝突、怕別人目光而輕易退縮。這種「做自己」也不是我們要談的。

因此,本文接下來所談的「做自己」不是光譜上極端的行動(殺人放火←→平凡小事),也不是為了堅守某種價值或社會運動下的必須採取的非常行動,而是中間那些挑戰著人們所處的那個社會與文化慣常的要求,總是在被容忍與令人憤怒之間徘徊,即那些如果表達出來,就會像是:「其實你大可不必這樣行動,其實有更好的方式(去讓你得到你要的),不必是用無視風俗、傷害或強制別人改變,來配合你的方式去表達!」的互相妥協的感受。

當「為何不呢?」變成「真我」的代名詞

由此,第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何今天的人們越來越無法「妥協」?裝一下、讓一下、互相一下不行嗎?他們會說:「不!我只做自己!」

有時候這種奉「真我」為最大的論述,確實要歸咎於溫尼考特很常在論述過程中把「假我」作為其簡化的對立所致。從小嬰兒到成人的心理治療,都被視為幫人們去除「假我」並找回「真我」的過程。

先不管「真我/假我對立」是否一種過度簡化的思維(它的確是簡化,後面會說明),但「假我」所可能包括的意義,如乖、隨順、服從、壓抑、隱藏、假裝、說謊、自戀的殼、解離、退縮等,確實往往讓人們產生心理困擾。因此,破除妨礙生存空間的「假我」,並發展/尋回「真我」,成為一個必然的目標。

「真我」,在最基本的定義,就是一團自發同時也混亂的能量,而且重點在於「真」。在社會上表達它的方式,可能就是發一場隱忍很久的脾氣、去跟上位者大小聲、去穿別人認為很破壞風俗的衣著,或在颱風天去河堤體驗裸奔的感受……(省略千百種你所能想到的例子)。

再者,在今天虛擬比現實更真實的網絡時代裡,也可以說是一種與現實人際關係斷裂,人們大多活在自戀影像的世代中。從抖音(Tiktok)中再無聊只為搏流量、蹭熱度的影片,高中生在迴轉壽司店所做的脫序行為新聞,到打著性解放旗號但其實是通過自我性化與商品化、亦無形中被資本主義奴役(但至少解除了某程度的道德批判)的網黃,以及滲透到校園的「8+9」暴力或毒品議題……其實人們都在「做自己」,而且這種「做自己」被時代的自戀大大墊高其「合理性」──Why not?為何不呢?──其實就是用一句「我想幹嘛就幹嘛,不用你管!」,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

真我,不等於健康,它只是健康的必要條件之一

不過,人可能真的只在乎自己?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嗎?是不是沒有「法律」的地方,就可以有完全的「真我」?

不!「真我」與「假我」其實不是一組對立的,而是一套悖論式的概念。溫尼考特的「真我」可分兩種:

  1. 一是生物意義(源於身體自我的能量)上的;
  2. 社會意義上的真我,而它其實必須與「假我」同時存在,才能被定義,這很少被認真檢視。

這種必須要有假我才能存在的社會的真我,體現在「妥協」的正向意義上:

「妥協的能力是一項成就。在正常發展中,假我的等價物可以在孩子內在發展出社交態度,一種有適應力的東西。在健康狀況下,這個社交態度代表妥協。」(〈就真我和假我而言的自我扭曲〉,1960│取自《溫尼考特的語言》,488頁)

我們都需要「假我的等價物」,一種享有假我的功能,卻不以犧牲真我為前提的與人、事、物適應的能力。這樣的小孩是健康的,他們知道所身處的社會的一些規矩,知道如果要吃到糖(真我),可能不太能用 A 方法,而是得用 B 方法(可能是適時討好一下大人,很有禮貌地與人互動,能夠與他人相互溝通與社交)。重點是,他們不以使用 B 方法為「假」,B 是可接受的「方式」,因為他們仍能夠找到「真我」的喜樂──以一種不必損人,又是社會允許的空間中滿足的方式活著。

在榮格的論述中,這種「假我的等價物」一般被稱為「人格面具」(persona),那是一個人在走向英雄之旅、面對中年危機之前,值得去建立與追求的能力。

進一步來說,既然沒有「沒有假我/道德/法律」下的真我,那代表能夠沒有真我而只有前者嗎?也不!

「真我」是必須的,但真我不等於「健康」,它只是健康或成熟人格的必要條件之一,如同一個具適應能力的「健康的假我」也是讓人感受到自己能好好活著、同時又有能力與他人建立關係、與世俗要求和平共處(妥協)的必要條件。

做自己(健康的假我)與沒禮貌(病態的假我)

「就某種意義而言,我只是在說每人都有一個禮貌或社交的自體,以及一個只有在親密關係中才有的個人私密自體。這是常見的現象,我們可以稱其為正常。」(〈假我的概念〉,1964│同上,489頁)

「真我/沒有假我=做自我」這個人們習以為常的假設,其實是要修改的。在溫尼考特社會意義的悖論式真我概念下,人若要做自己,其實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假我」(而不是沒有假我),而往往人們「以為的做自己」,那種沒禮貌、不妥協、去社會化的樣子,倒是源於他們只有一個「病態的假我」。

「病態的假我」可能說著「我就是要這樣,怎樣!?」、「我沒有管你感受,OK?」、「Fxxk U!誰要你的尊重?」之類的話,看似很酷很驕傲,但在精神分析思考下,這樣的「做自己」其實與「活出真我」很可能是兩回事。

我認為,與其在事事方方面面強調「做自己」,
不如問自己有沒有「活出自己(真我)」?

如果所謂的「做自己」是無法跟他人相處、無法聽取反對意見、無法作出部份妥協、缺乏顧及他人的感受的社交能力、不會自我質疑與自我檢討,其實剛好與目的相反,即他們反而沒有在根本意義上「活出自己」,因為:

  1. 病態、缺乏妥協能力的假我,其實會越把真我裹起來,使真我窒息。
  2. (自體裡的)真我本身就是一組關係之認同!要活出真我,就必須考慮與關心真我與假我的關係、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溫尼考特在晚年的文章〈身體裡的自體基礎〉(1971)中,補充上這樣的觀點。而且他談的關係是「有意義的關係」,而不是「我做我自己,我跟你毫無瓜葛」的無情的人類境況。

做自己,是慾望的末路,活出自己,是想要的希望!

有一位對生命之意義無比重視的美國個案,在一次諮商中自發地得出一句令他自己,和在旁聽著的我都深感驚喜的話:「In terms of freedom, people know what they desire. But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個案說美國人最追求「自由」,極化的個人主義,也就是我們說的「做自己」,泛濫的性、毒品、大麻、槍支、暴力、各種具爭議性的性別議題等,好像只要「慾望」(desire)就要反對所有反對自己的人,不再有溝通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左膠」。

但如果我們談人活了一輩子「想要」(want)怎樣的意義時,其實談的就是對文化與傳統的適應、自我的克制、努力地溝通,從而「活出」人生──就像宮崎駿的《蒼鷺與少年》電影的別名「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我發現,許多時候今天社會說的「做自己」表面看似正面,其實埋伏了許多隱形的人我關係危機,倒是默默蠶食真實地活出真我的可能。

但當我們從慾望的思維朝往想要的人生意義時,我們便踏入怎樣才能「活出自己」的成熟思維之中。唯有顧及假我、顧及他人,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找到「真我」,因為自體本身就是一道攸關「關係」的存有!


今天,終於來到第十二篇【夠好玩的溫尼考特】,完成了把《溫尼考特的語言》的二十三個詞彙都寫成文章的合作,謝謝 心靈工坊文化 願意跟我一起玩耍!在商業上,我算是幫他們推專業書籍推了一年,但情感上,是他們幫我延續了現階段的寫作方向,激發我心中的創造力,臨床工作也隨寫作而深化。

希望這些文字是一次有夠好玩的(good-enough playing)創作,讓不論是一般讀者或心理工作者的你,都能夠得到一些啟發或熱情,玩出你們自己的自體樣貌!

正如我在《終將結束的書寫 (下)》說的,這篇文章也是我從 2020 年經營付費專題以來的暫別之作。2025年,我會在臨床工作與創作熱情間重新找到平衡,不讓自己因收取訂閱費而害怕辜負讀者的壓力綁架,還要努力寫出更多對「認識你自己」有用的精神分析心理觀點文章。

- pause -

(最後一篇)

  • 書寫計劃:【夠好玩的溫尼考特】(共12篇,6篇公開,6篇需訂閱本沙龍)
  • 哈式書選:《溫尼考特的語言》(Jan Abram著;周仁宇、周佳音譯;心靈工坊出版
  • 關鍵字選:
    1. 自體│Self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系列,是哈理斯順著 2023 年【心理師不筆記】而特製的 2024 年創作計劃。這回與 心靈工坊文化 合作,試著把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的概念,用我的文字去融入生活與臨床,作夠好玩(fun enough)的詮釋!邀請你一起來唸溫尼考特,追蹤這裡,有夠好玩(good-enough playing)的!


※ 為了你的訂閱權益,請細看【終將結束的書寫 (下)】的「重要調整:讀者訂閱需知權益」部份!

※ 記得「給心+分享+留言」,及追蹤我的 FBIGThreads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83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4/11/16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2024/11/16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2024/10/15
在網絡通訊的時代,「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反映出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中的選擇與沉默背後的情感,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選擇不回覆消息,這不僅是對他人情感的自我保護,也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最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不與他人溝通的權利和必要性。
Thumbnail
2024/10/15
在網絡通訊的時代,「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反映出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中的選擇與沉默背後的情感,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選擇不回覆消息,這不僅是對他人情感的自我保護,也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最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不與他人溝通的權利和必要性。
Thumbnail
2024/09/16
本文深入分析心理治療中「掉落」和「抱持」的概念,強調這些情感狀態對於治療過程的重要性。透過探討溫尼考特的理論,文章揭示了在關係中如何面對滿足與失落,以及治療師應如何根據個案需求調整治療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靈活性。最後,作者分享了實務經驗,促使治療師反思自我角色,以維護個案的心理安全和成長。
Thumbnail
2024/09/16
本文深入分析心理治療中「掉落」和「抱持」的概念,強調這些情感狀態對於治療過程的重要性。透過探討溫尼考特的理論,文章揭示了在關係中如何面對滿足與失落,以及治療師應如何根據個案需求調整治療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靈活性。最後,作者分享了實務經驗,促使治療師反思自我角色,以維護個案的心理安全和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偽裝自己。然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卻來自於放下偽裝,勇敢地做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做自己的意義,以及這樣做對個人和周圍人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偽裝自己。然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卻來自於放下偽裝,勇敢地做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做自己的意義,以及這樣做對個人和周圍人的積極影響。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但現今的做自己,已被包裝成合理的肆意失禮,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情緒,自我為中心的只想著自己是否舒暢自由,做自己與自私之間的差別愈來愈模糊。人們也愈來愈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冷漠,讓人們感悟關係的分際難以掌握。你是否對於人生中的某些關係抱有遺憾?或者對於彼此該如何面對和相處存有遲疑?抑或控制不住的情
Thumbnail
你可以很做自己,但不要誤會自己。 這一篇極有可能說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今天想從兩個面向聊聊「做自己」,一個是原廠設定的自己,一個是社會下的自己。 從牙牙學語開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麼表達,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影響,這個是我相信的。我的小時候,在民國70年代裡,通用的孩童教育大致
Thumbnail
你可以很做自己,但不要誤會自己。 這一篇極有可能說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今天想從兩個面向聊聊「做自己」,一個是原廠設定的自己,一個是社會下的自己。 從牙牙學語開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麼表達,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影響,這個是我相信的。我的小時候,在民國70年代裡,通用的孩童教育大致
Thumbnail
#阿德的獨白 「我」允許我成為我自己,「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讓這些事,都成為「愛」的表達。  「你是你真正的自己嗎?」,這是大哉問呀,或許很少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大部分的人,從小時候開始,一定尊循父母、親友、老師、長輩… 的教導,慢慢被社會文化,塑形成現在樣子的吧?
Thumbnail
#阿德的獨白 「我」允許我成為我自己,「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讓這些事,都成為「愛」的表達。  「你是你真正的自己嗎?」,這是大哉問呀,或許很少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大部分的人,從小時候開始,一定尊循父母、親友、老師、長輩… 的教導,慢慢被社會文化,塑形成現在樣子的吧?
Thumbnail
自己如何做人處事,最後會影響自己的一生,不論自己多厲害,多有資源和地位,都該學習謙卑。更何況是連毛都沒長齊的人類。 滿腦子只想著認為著,這世界應該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完全沒想過憑什麼的人類,肯定也沒想過代價是什麼? 尊重幫助自己的人是做人處事的最低的原則! 當對方不計較願意相信和幫助,不代表對方
Thumbnail
自己如何做人處事,最後會影響自己的一生,不論自己多厲害,多有資源和地位,都該學習謙卑。更何況是連毛都沒長齊的人類。 滿腦子只想著認為著,這世界應該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完全沒想過憑什麼的人類,肯定也沒想過代價是什麼? 尊重幫助自己的人是做人處事的最低的原則! 當對方不計較願意相信和幫助,不代表對方
Thumbnail
人類自古以來是從自我出發,再來才發展成群體,自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介紹,但現在的社會與世界,太多標籤與人設把自我塑造出一個四不像的產品,是不是有些時候,會因為別人的舉動或眼光而影響自己的決定。
Thumbnail
人類自古以來是從自我出發,再來才發展成群體,自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介紹,但現在的社會與世界,太多標籤與人設把自我塑造出一個四不像的產品,是不是有些時候,會因為別人的舉動或眼光而影響自己的決定。
Thumbnail
你夠自私嗎? 以「我」為優先這樣好嗎? 太多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當你重視自己的同時 也會對別人不那麼在乎 並不是事無關己 也不是任何事情都保持關我屁事的態度 只是學習在決定任何事之前都先以自己為主 你曾經稱讚自己嗎? 你有對自己說過辛苦了嗎? 你對自己的失敗會反省且感謝嗎? 你常請聽自己內
Thumbnail
你夠自私嗎? 以「我」為優先這樣好嗎? 太多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當你重視自己的同時 也會對別人不那麼在乎 並不是事無關己 也不是任何事情都保持關我屁事的態度 只是學習在決定任何事之前都先以自己為主 你曾經稱讚自己嗎? 你有對自己說過辛苦了嗎? 你對自己的失敗會反省且感謝嗎? 你常請聽自己內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與競爭的社會中,我們常常感到自己必須要擁有一切,成為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然而,這樣的追求卻往往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焦慮。所以,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壓力與競爭的社會中,我們常常感到自己必須要擁有一切,成為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然而,這樣的追求卻往往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焦慮。所以,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愛自己」這個詞已變成時下常見的口號, 常聽人說、網路文章寫「愛自己」, 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有的人以為, 愛自己, 就是全然照自己的意思、感受, 不用顧慮他人, 有的人擔心, 愛自己,是不是一種自私? 到底什麼是愛自己呢? 我們先來想想, 「愛自己」這個詞通常出現在什麼情境, 什麼時候「
Thumbnail
「愛自己」這個詞已變成時下常見的口號, 常聽人說、網路文章寫「愛自己」, 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有的人以為, 愛自己, 就是全然照自己的意思、感受, 不用顧慮他人, 有的人擔心, 愛自己,是不是一種自私? 到底什麼是愛自己呢? 我們先來想想, 「愛自己」這個詞通常出現在什麼情境, 什麼時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