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11】「拖延症」心理分析:其實拖延,源於無法拖延
付費限定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11】「拖延症」心理分析:其實拖延,源於無法拖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都市人的其中一種罪惡感,是在於他認為自己應該可以在這時間完成工作,卻拖延到那天才開始動手。拖延,低效率,無法專注,沒善用時間……這些罪名,誰沒有給自己頒發過呢?

就在年初我跟 心靈工坊文化 喬好要寫十二篇【夠好玩的溫尼考特】以後,這個罪惡感就常以「你現在有空,怎麼不趕快寫一寫?」的方式來打擊空閒時間的我,因此,我其實七月就寫好這一篇十一月的了。

又記得唸研究所那段日子,大家既想趕快畢業,又總是拖延症發作,一位學弟還特意買了一本《拖延心理學》來研究自己為何這麼愛拖延。我不知道他最後有沒有把書看完,能確定的是他論文寫不完而延畢的事實。

每個人的拖延都很不同,有的人是把要研究的東西都攤放在眼前,也會開始轉念去玩手遊;有的人一直拖著,就是無力去找資料;有的人一直在做不重要的手工,如把簡報的字型和背景美化,卻無法切入正題……你又是哪一種「拖延症」呢?

溫尼考特大概是沒有明確談論過「拖延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學問的,但我發現在他的技術中,其實可以曲線回應現代人的拖延罪惡感,以及拖延的方式也各有其分析之道。

健康的拖延 VS. 需要治療的拖延

從我自己的經驗、同儕觀察、以及很常從個案匯報的拖延問題上,可以發現拖延的一個核心動力,就是一組來來回回的拉扯,以及一種(主觀上)完全卡住無法再前進的膠著狀態

這很可能是正常的,拉扯幾回,拖延的工作還是會順利完成。

這種「健康」的拖延,可以從溫尼考特在他的醫院門診中觀察寶寶如何被他那銀光閃閃的壓舌板吸引時,所呈現的「健康」狀態思考:

小嬰兒先被壓舌板吸引,很快就伸手過去,但在碰到之前可能會先縮手、觀察大人的態度、打消興趣,但遲早他會拿起它並放進嘴裡,「現在他享受擁有它,同時踢腳並表現出渴望的身體活動」,最後,他會故意把壓舌板丟到地上,如果大人把它撿回來,寶寶會很開心,但也會再次重複把它丟掉...

「他看著它,而它與地板接觸的噪音常常變成他喜悅的新來源。如果我給他機會,他會喜歡再三把它扔下。他現在想要下來跟它一起到地板上。」(〈食欲與情緒疾患〉,1936│取自《溫尼考特的語言》,503頁)

健康的拖延,許多人都經歷過,如一位企劃專員被分派一個案子,他一開始覺得有點困難、有點挫、怕表現不好,因此不會立馬行動。他可能會先找同業做過的舊案子參考,會很緩慢地做一些市場觀察;他可能看一看,覺得自己做不來,開始退縮起來,只是被動地前進。然而,這時候如果有一些上司的肯定、同儕的鼓勵,也就是旁人的態度是允許或支持的,他便開始「不管了,先做再說!」,並且做著做著,就發現企劃的各個部份已經慢慢成型,他甚至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它的,就像小寶寶開始享受用嘴巴來擁有壓舌板一般。

這時候,企劃專員覺得自己不必像一開始的時候把自己逼那麼緊,他這一刻認為慢慢做,甚至中間又接下新的案子,還是可以把原來的工作按時完成。又或者,他開始把案子的各個部份丟給其他同事,相信他們會幫上一些進度,然後再把進度還給自己,彷彿小寶寶能夠把壓舌板丟掉又被撿回來一般。最後,他完全享受這個工作,得心應手,就像他坐到地板上玩一般。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52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79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在網絡通訊的時代,「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反映出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中的選擇與沉默背後的情感,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選擇不回覆消息,這不僅是對他人情感的自我保護,也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最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不與他人溝通的權利和必要性。
本文深入分析心理治療中「掉落」和「抱持」的概念,強調這些情感狀態對於治療過程的重要性。透過探討溫尼考特的理論,文章揭示了在關係中如何面對滿足與失落,以及治療師應如何根據個案需求調整治療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靈活性。最後,作者分享了實務經驗,促使治療師反思自我角色,以維護個案的心理安全和成長。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在網絡通訊的時代,「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反映出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中的選擇與沉默背後的情感,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選擇不回覆消息,這不僅是對他人情感的自我保護,也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最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不與他人溝通的權利和必要性。
本文深入分析心理治療中「掉落」和「抱持」的概念,強調這些情感狀態對於治療過程的重要性。透過探討溫尼考特的理論,文章揭示了在關係中如何面對滿足與失落,以及治療師應如何根據個案需求調整治療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靈活性。最後,作者分享了實務經驗,促使治療師反思自我角色,以維護個案的心理安全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