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的其中一種罪惡感,是在於他認為自己應該可以在這時間完成工作,卻拖延到那天才開始動手。拖延,低效率,無法專注,沒善用時間……這些罪名,誰沒有給自己頒發過呢?
就在年初我跟 心靈工坊文化 喬好要寫十二篇【夠好玩的溫尼考特】以後,這個罪惡感就常以「你現在有空,怎麼不趕快寫一寫?」的方式來打擊空閒時間的我,因此,我其實七月就寫好這一篇十一月的了。
又記得唸研究所那段日子,大家既想趕快畢業,又總是拖延症發作,一位學弟還特意買了一本《拖延心理學》來研究自己為何這麼愛拖延。我不知道他最後有沒有把書看完,能確定的是他論文寫不完而延畢的事實。
每個人的拖延都很不同,有的人是把要研究的東西都攤放在眼前,也會開始轉念去玩手遊;有的人一直拖著,就是無力去找資料;有的人一直在做不重要的手工,如把簡報的字型和背景美化,卻無法切入正題……你又是哪一種「拖延症」呢?
溫尼考特大概是沒有明確談論過「拖延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學問的,但我發現在他的技術中,其實可以曲線回應現代人的拖延罪惡感,以及拖延的方式也各有其分析之道。
從我自己的經驗、同儕觀察、以及很常從個案匯報的拖延問題上,可以發現拖延的一個核心動力,就是一組來來回回的拉扯,以及一種(主觀上)完全卡住無法再前進的膠著狀態。
這很可能是正常的,拉扯幾回,拖延的工作還是會順利完成。
這種「健康」的拖延,可以從溫尼考特在他的醫院門診中觀察寶寶如何被他那銀光閃閃的壓舌板吸引時,所呈現的「健康」狀態思考:
小嬰兒先被壓舌板吸引,很快就伸手過去,但在碰到之前可能會先縮手、觀察大人的態度、打消興趣,但遲早他會拿起它並放進嘴裡,「現在他享受擁有它,同時踢腳並表現出渴望的身體活動」,最後,他會故意把壓舌板丟到地上,如果大人把它撿回來,寶寶會很開心,但也會再次重複把它丟掉...
「他看著它,而它與地板接觸的噪音常常變成他喜悅的新來源。如果我給他機會,他會喜歡再三把它扔下。他現在想要下來跟它一起到地板上。」(〈食欲與情緒疾患〉,1936│取自《溫尼考特的語言》,503頁)
健康的拖延,許多人都經歷過,如一位企劃專員被分派一個案子,他一開始覺得有點困難、有點挫、怕表現不好,因此不會立馬行動。他可能會先找同業做過的舊案子參考,會很緩慢地做一些市場觀察;他可能看一看,覺得自己做不來,開始退縮起來,只是被動地前進。然而,這時候如果有一些上司的肯定、同儕的鼓勵,也就是旁人的態度是允許或支持的,他便開始「不管了,先做再說!」,並且做著做著,就發現企劃的各個部份已經慢慢成型,他甚至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它的,就像小寶寶開始享受用嘴巴來擁有壓舌板一般。
這時候,企劃專員覺得自己不必像一開始的時候把自己逼那麼緊,他這一刻認為慢慢做,甚至中間又接下新的案子,還是可以把原來的工作按時完成。又或者,他開始把案子的各個部份丟給其他同事,相信他們會幫上一些進度,然後再把進度還給自己,彷彿小寶寶能夠把壓舌板丟掉又被撿回來一般。最後,他完全享受這個工作,得心應手,就像他坐到地板上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