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10】今天還能有「已讀不回」的空間嗎?──從「不溝通」的需要與尊重,談創傷與隔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真的要你選,你會選擇被「已讀不回」,還是被「不讀不回」呢?

在網絡通訊世代,我看不少作為發訊者的人,都情願被收訊者「不讀不回」,這樣還可以騙自己說對方在忙、沒有空看訊息。這在於「已讀不回」讓人感到被故意忽略,彷彿自己不太重要。

另一方面,作為收訊者的一方如果不想回覆,他們也會傾向於不點開訊息,即「不讀不回」,他們想像對方就不會看到自己「已讀」,讓自己繼續隱身於螢幕背後。

(當然,對一些純粹告知性訊息,發訊者大多認為「已讀不回」表示對方已收到,這比「不讀不回」來得好。而收訊者能自在地做出「已讀不回」行為的,大概是由於十分信任彼此,知道對方不會因此怪責自己;另一端則是毫不在意對方觀感,也不介意對方怎樣看待自己。)

這樣看來,「不讀不回」似乎在今天的網路社交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這背後透露出某種未探明的潛意識想法或情感(佛洛伊德式的),或者說,映照出一種自我原始的對於環境或他人的關係需要(溫尼考特式的)。

記得在今年稍早的時間,我的住屋處出現一些狀況,由於白天都在工作,跟水電師傅不好喬時間,加上生活與睡眠都被影響到,我便在社交平臺發了一些牢騷。一些朋友看到動態後前來關心,我也大概說明一下情況。然而幾天過去,問題還未解決,這時候朋友再次前來關心時,我發現自己開始變得不想說,只回了些「說來話長,處理好再說」之類的話,並逐漸變成已讀不回,不讀不回。

後來我為此事作自我分析:這絕非因為我跟他們不好,也未必跟我因為很信任他們而放任「不回覆」的自己有關,也許,只是我不想溝通,而這個「不想」就是一個我「所想的需要」──今天世界上,許多人不也有著「不溝通」的需要?

「不想說」作為一種溝通

相信每一個人都嘗試過去安慰失意的朋友,人們很常遇到的是一位「不想說」的朋友,他可能會告訴你「我現在不想說」。這時候要怎麼辦呢?有人表示尊重,但有人則覺得更擔心,擔心話要說出來、事情悶在心裡不好。因此,往往出於善意,我們會強迫朋友說!──強迫對方「已讀」還得「回覆」。

然而,去強迫一個沒有意願說的人去說,就像強迫沒有動機去諮商個案前來一樣,效果大概都好不到哪裡去。

相反,如果人們能夠按捺住善意背後的焦慮與好奇心,也許我們會聽到說出「我不想說」的人的玄外之音:其實他還撐得住,只是有點累,而且他其實已經「說」了!

事實上,真正讓人擔心的,是那些連這句話都說不出來的,甚至什麼都不說地沉默,你也不知道他想怎樣,而且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想怎樣的那位朋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89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紀餘-avatar-img
2024/10/21
一直說,一直說,但什麼都沒有說 —我想到這就是我媽媽,在她醒著的,有人在眼前的時間裏,她都在說話,但我不知道她做了什麼?心裏在想什麼?根本不認識她這個人。只聽到一大堆的人事物,這些人事物之間有什麼相關呢?跟她有什麼關係?不知道。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81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4/12/16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2024/12/16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2024/11/16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2024/11/16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2024/09/16
本文深入分析心理治療中「掉落」和「抱持」的概念,強調這些情感狀態對於治療過程的重要性。透過探討溫尼考特的理論,文章揭示了在關係中如何面對滿足與失落,以及治療師應如何根據個案需求調整治療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靈活性。最後,作者分享了實務經驗,促使治療師反思自我角色,以維護個案的心理安全和成長。
Thumbnail
2024/09/16
本文深入分析心理治療中「掉落」和「抱持」的概念,強調這些情感狀態對於治療過程的重要性。透過探討溫尼考特的理論,文章揭示了在關係中如何面對滿足與失落,以及治療師應如何根據個案需求調整治療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複雜性和靈活性。最後,作者分享了實務經驗,促使治療師反思自我角色,以維護個案的心理安全和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有些時候 當依賴症找上門 你會想依賴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Thumbnail
有些時候 當依賴症找上門 你會想依賴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Thumbnail
一直以來,這樣的日子仍舊持續著。 做為一個習慣被無視的人,究竟是真心喜歡別人無視我還是不准別人踏進我的私領域呢? 我一直以為自己只是喜歡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的,不喜歡有人侵門踏地。最近在思考這件事時我才注意到,自己其實有多麼希望有人關心自己的,就像守著自己僅剩的唯一地盤的刺蝟一般。期許著哪天有人能
Thumbnail
一直以來,這樣的日子仍舊持續著。 做為一個習慣被無視的人,究竟是真心喜歡別人無視我還是不准別人踏進我的私領域呢? 我一直以為自己只是喜歡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的,不喜歡有人侵門踏地。最近在思考這件事時我才注意到,自己其實有多麼希望有人關心自己的,就像守著自己僅剩的唯一地盤的刺蝟一般。期許著哪天有人能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Thumbnail
其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決斷是充滿信心的,他們從來都沒有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是希望被認可,或者透過比較,獲得「我其實也沒那麼差」的感覺。 這些敘述通常是一個故事,透過徵詢你的意見或看法來包裝期待獲得認同的意圖……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