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幾位同學說尾音很難,其中不乏韓語程度已經不錯的學生,有些學生覺得韓語四十音本身很簡單,但是四十個子音、母音學完,並不是從此就輕鬆了,多數人還會遇到以下兩個問題:
1.拼字反應太慢
2.不知道尾音怎麼讀、不敢發(開口)、怕讀錯
學四十音的時候,會把母音和子音分開學習,就像是學注音符號一樣,沒有一個中文字能單獨用ㄅㄆㄇ表達,一定需要有「下面的音」,像是ㄛ、ㄨ、ㄠ等,你才能拼湊出ㄅㄛ=波、ㄆㄨ=鋪、ㄇㄠ=貓 等等,韓語也是一樣。
你不能只有ㅏㅑㅓㅕㅡㅣ(母音),最起碼要配一個子音(ㅂㅁㄴ...),才能組合成一個字,有文字才能表達出一個詞語,而韓語的文字組成又分成三種:
子音 x1+母音 x1
子音 x2+母音 x1
子音 x3+母音 x1
換句話說,母音只有一個,而子音至少一個,多至三個。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子音 x1+母音 x1,那麼這個韓文字就不存在尾音,你像用注音符號來拼讀就可以,像是:
ㄅ+ㄛ=波(bo)
ㅂ+ㅓ=버 (bo)
部分學得比較慢的學生,可能光是這個階段就會卡到一年(真的是一年@@),人人在這個階段練習吸收的速度不同,但是普遍來說,這個階段認真下苦功的話,最慢一星期以內絕對是記得起來,也能反應出來的!(類似九九乘法表吧!你小時候背了多久?)
第二種情況:子音 x2+母音 x1
第三種情況:子音 x3+母音 x1
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是屬於有尾音的,也就是難度高一點點的韓文字,發音起來需要掌握細節:尾音有七種發音規則。
尾音的韓語叫做받침(pat-chim) ,中文翻譯成尾音、收尾音、終聲。有些學生怎麼樣都學不會尾音的發音方法,但其實你早就會了,只是不會融會貫通。為什麼我這麼說呢? 小時候學中文的時候,你總會遇到一些單字要捲舌的吧?像是
1.什麼玩意「兒」
2.我的老伴「兒」
這兩句話,標準的讀法需要把「意」和「兒」讀成一個字、把「伴」和「兒」讀成一個字,總不能把他們拆成兩個獨立的字來讀,那聽起來就很怪。韓語裡的捲舌尾音ㄹ,也是這樣的功用,類似中文的兒化音,也就是你需要先讀完前一個字,然後再把捲舌加上去。
尾音基本上就是這樣的讀法,先把前一個字的上部分讀出來,再加上七種不同的音一起發音。
懂了這個概念後,我們需要知道,能放在尾音位置的子音只有七種,看看下表妳就能更清楚一點。
首先是短音,習慣看注音的人就當作「清聲」,習慣看羅馬拼音的人就當作 k結尾,總之是把音節讀短的音。
有很多的尾音都屬於這一類,像是:ㄱ、ㅋ、ㄲ、ㄱㅅ、 ㄹㄱ。
單字舉例: 부엌 [부억](廚房)、 밖 [박](外面)、 넋 [넉](魂魄)。
再來是舌頭平放音,習慣看注音的人就當作「ㄢ」,習慣看羅馬拼音的人就當作 n,總之需要先把字的上部分讀完,才能加上這個音。
有很多的尾音都屬於這一類,像是:ㄴ、ㄴㅈ、ㄴㅎ。
單字舉例:앉다 [안다](坐) 、많다 [만타](多)。
短音,習慣看注音的人就當作「清聲」,習慣看羅馬拼音的人就當作 t,總之需要先把字的上部分讀完,才能加上這個音,這個音會讓音節變短。
最多尾音屬於這一類,像是:ㄷ、ㅌ、ㅅ、ㅆ、ㅈ、ㅊ、ㅎ。
單字舉例:팥[팓](紅豆)、 짓다 [짇따] (蓋)、 갔다 [갇따](去了)、 잊다 [읻따](忘記)
捲舌音,習慣看注音的人就當作「兒」,習慣看羅馬拼音的人就當作 r / l,總之需要先把字的上部分讀完,才能加上這個音,這個音會讓整個字捲舌。
有很多的尾音都屬於這一類,像是:ㄹ、ㄹㅌ、ㄹㅎ。
單字舉例:핥다 [할따] (舔)、끓다 [끌타](煮)。
閉嘴音,習慣看注音的人就當作「把嘴閉上」,習慣看羅馬拼音的人就當作 m,總之需要先把字的上部分讀完,才把嘴巴閉上,這個音會讓整個字聽起來音色變暗。
少許尾音都屬於這一類,像是:ㅁ、ㄹㅁ。
單字舉例:감 [감] (柿子)、 삶[삼](人生)。
短音,習慣看注音的人就當作「清聲」,習慣看羅馬拼音的人就當作 p/b,總之需要先把字的上部分讀完,才把把音節讀短。
許多尾音都屬於這一類,像是:ㅂ、ㅍ、ㅂㅅ、ㄹㅍ。
單字舉例:앞 [압](前面)、값 [갑](價格)、넓다 [널따] (寬廣)。
鼻音,習慣看注音的人就當作「ㄤ」,習慣看羅馬拼音的人就當作 ng,總之需要先把字的上部分讀完,才能結合成鼻音。
單字舉例:중앙 [중앙] (中央)
呼~終於看完尾音重點大整理啦!希望能幫助到對尾音發音一直存有疑惑的你,這次就把發音一口氣給學好吧: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