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星星的星口普查報告:赫羅圖的前世今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恆星究竟是什麼?他們也有生老病死嗎?這些問題是天文學家自古以來不斷追尋的提問,然而人類的壽命相較於恆星實在是太過短暫,難以見證一顆恆星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不過,若是我們能辨識出恆星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樣貌,是否就有機會拼湊出恆星的一生呢?在介紹恆星的一生之前,這一篇文章先帶大家回到19到20世紀初期認識天文史上重要的星口普查工具之一──赫羅圖(HR diagram)。

赫羅圖是能以最直觀方式呈現恆星群體的顏色、溫度、亮度等特徵樣貌的關係圖。

赫羅圖是能以最直觀方式呈現恆星群體的顏色、溫度、亮度等特徵樣貌的關係圖。

全天空的大型星口普查

在克希何夫等物理學家的努力下,人們對光譜的知識與觀測能力提升,再加上19世紀上半葉攝影技術的發明,天文學家不僅可以用客觀的方式大量記錄下恆星的亮度和光譜譜線,還讓記錄成為可供後續分析的數據。有了這兩大利器,恆星光譜相關的研究蓬勃發展,終於讓大規模的恆星觀測、資料整理成為可能。天文學家因此可以比較不同恆星族群的特徵去推敲出年齡順序,藉此拼湊出恆星從出生到死亡會經歷的不同階段,就好像是在社會中進行人口普查一樣。

1886年哈佛大學天文台台長愛德華‧皮克林(Edward Pickering)在美國天文攝影先驅亨利‧德雷伯(Henry Draper)遺孀的贊助下,展開超過五年、針對北天球的1萬多顆恆星進行觀測。由於從目視觀測進步到攝影紀錄後資料量大幅度增加,預算有限卻又需要大量人手協助整理資料,皮克林遂招募了許多女性計算員來協助他實現這個野心勃勃的計畫。之所以找來的計算員都是女性,一方面是因為在19世紀末期即便是受過教育的女性,平均薪資仍不及從事同樣工作的男性的一半,另一方面皮克林也不滿男性員工的工作成果,甚至認為自家女僕都做得比正職員工還好。

哈佛天文台的計算員以女性為主,間接培育了包括安東妮亞‧莫里(Antonia Maury)、安妮‧坎農(Annie Cannon)、亨麗埃塔·史旺·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等天文學家。圖中站立者即為弗萊明。圖片來源:哈佛大學圖書館

哈佛天文台的計算員以女性為主,間接培育了包括安東妮亞‧莫里(Antonia Maury)、安妮‧坎農(Annie Cannon)、亨麗埃塔·史旺·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等天文學家。圖中站立者即為弗萊明。圖片來源:哈佛大學圖書館

事實證明女性計算員的工作能力確實很好。皮克林傳授分析方法給了他的女僕弗萊明(Williamina Fleming),而在弗萊明的協助下哈佛天文台共整理了10351顆北天球恆星的分光資料,並根據光譜呈現的化學組成和特徵譜線區分了17類光譜型。這個在1890年出版的星表以亨利‧德雷伯的名義命名為《HD星表》,後續幾經改版,1918年的版本不但擴大收錄與區分了23萬5300顆恆星的光譜型,也獲得國際天文聯合會採用成為現今恆星光譜分類的基礎。編纂星表的過程中也培育了許多女性投身研究,就此改變了過去完全由男性主導天文科學的職場環境。

巨星與矮星的發現

在首版HD星表出版之後,皮克林繼續將弗萊明的工作交由安東妮亞‧莫里(Antonia Maury)安妮‧坎農(Annie Cannon),計畫讓他們分別負責北天球與南天球尚未收錄的恆星光譜分類,不過莫里卻對承繼弗萊明的分類法表示質疑。莫里是亨利‧德雷伯的外甥女,不但從小就接受嚴謹的教育,大學還是在美國首位擁有大學教職的女性天文學家瑪莉亞‧米切爾(Maria Mitchell)門下學習,因此讓莫里對於研究有更多自己的看法。

相對於弗萊明的光譜分類較為關注於恆星的化學組成,莫里發現即便被分為同一光譜型的恆星,同一元素的光譜吸收線仍有顯著的寬窄差異。因此,她除了在弗萊明的基礎上將恆星光譜重新區分成22個類別,同時為恆星外加了吸收線寬度的特徵描述,包括吸收線有一定寬度、但仍可辨識的a特性星;吸收線極寬且模糊的b特性星;以及氫、氦吸收線狹窄清晰,鈣線(H、K線)通常也較強的c特性星。然而,皮克林卻對莫里的分類方式非常不認同,甚至一度打斷她的分類工作,導致兩人合作關係惡化。

不同於老闆對莫里的不諒解,當時正在研究恆星自行運動的丹麥業餘天文學家赫茨普龍(Ejnar Hertzsprung)卻對莫里的研究成果非常感興趣。綜合莫里的光譜和其他星表的視差觀測,在統計結果上呈現c特性星的自行運動幅度、三角視差法所測量出的視差都很小,顯示在視星等相近的情況下c特性星的距離比其他恆星都還要遠,赫茨普龍因此推測c特性星是實際亮度(光度)比較高的巨星。在知道吸收線寬窄與光度的關係後,赫茨普龍進一步檢視恆星的光譜型,發現G、K、M型的恆星很明顯地可以被區分為光度極大和極小的兩群。視星等小於5等的亮星中有很多擁有c特性的紅色恆星,其餘M型恆星佔的比例極少,他認為造成吸收線寬窄差異的原因是前者的密度較小所致。

三角視差法是透過比較半年前後恆星相對於遙遠背景的視差角度,藉此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視差角度越小則恆星距離我們越遠。

三角視差法是透過比較半年前後恆星相對於遙遠背景的視差角度,藉此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視差角度越小則恆星距離我們越遠。

恆星距離遠近會影響到地球上看起來的亮度,因此需要將恆星的視亮度換算成同樣視差(距離)下的亮度才能進行比較。

恆星距離遠近會影響到地球上看起來的亮度,因此需要將恆星的視亮度換算成同樣視差(距離)下的亮度才能進行比較。

赫茨普龍在1905年於攝影科學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並將論文寄給了皮克林請教他的意見。皮克林在回信中認為c特性只是觀測上的誤差,並非需要特別重視的光譜特徵。赫茨普龍則回信向皮克林表達不認同他的觀點,認為他無視莫里揭露的成果和「把鯨魚和魚視為同一類無異」。雖然論文不被皮克林所認同,但幸好德國哥廷根天文台的台長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對赫茨普龍的論文大為讚賞,兩人針對星團的共同研究中也正式將高、低光度星命名為巨星(giant)及矮星(dwarf),赫茨普龍也獲提拔進入天文台工作。

赫羅圖的誕生

1910年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在哈佛天文台舉辦,會中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家亨利‧羅素(Henry Norris Russell)從恆星演化的觀點發表了他的研究。當時學界主流認為恆星溫度和亮度會隨著時間降低,但羅素收集與分析了各個恆星星表的視差觀測資料,同樣發現紅色的恆星可以被分為光度大、自行運動幅度小,以及光度小、自行運動幅度大的兩群,據此認為恆星的演化路徑比較接近英國天文學家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提出的兩階段演化說。

史瓦西正好也參加了這場學術會議,並隨即向羅素介紹赫茨普龍也有同樣的發現。不同於赫茨普龍是從業餘研究走向職業,羅素是從大學時期便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天文學的學院派,再加上當時赫茨普龍的論文並非刊登在天文領域的期刊上,當時會中的天文學家們根本沒人聽過赫茨普龍的名號。但在史瓦西的積極引薦下,羅素承諾會在即將發表的論文中引用赫茨普龍的早期成果,終於在1913、1914年發表的論文中,以光譜型(星色)、絕對星等(星等)作為座標軸的關係圖:赫羅圖就此誕生。

從最早的這張星色─星等關係圖中可以發現所有的白色恆星(B、A型)都比太陽還要亮,而在0.02倍太陽光度以下的暗星全是紅色恆星(K、M型),每個光譜型的光度下限與光譜型相關。紅色恆星不乏許多與A型星光度匹敵的恆星(如大角星、心宿二),同時光度上、下限是各光譜型中差異最大的,此外紅色恆星要不是明亮的巨星,就是昏暗的矮星,幾乎沒有和太陽亮度相似的恆星存在。

羅素在1913和1914年分別出版的論文中使用的星色─星等關係圖,便是第一代的赫羅圖,上頭標示約300顆恆星的資料,並以點的大小表示誤差。圖片來源:Russell, H. N. (1914)

羅素在1913和1914年分別出版的論文中使用的星色─星等關係圖,便是第一代的赫羅圖,上頭標示約300顆恆星的資料,並以點的大小表示誤差。圖片來源:Russell, H. N. (1914)

羅素在星色─星等關係圖出版之後持續收集恆星的視差、自行、光度與質量等觀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並在1914年的第二篇論文中闡述他對於恆星演化路徑的想法。當時的主流學說認為恆星是從大且高溫向縮小且低溫方向演化(也就是從赫羅圖的左上往右下方向),但這無法解釋紅巨星的存在;此外當時也沒有觀測到從低溫氣體收縮形成高溫恆星的階段,因此羅素認為紅巨星是高溫恆星形成前階段的有力候補。不過,羅素很快地在1919年察覺到光靠收縮產生的能量不足以作為恆星的主要能源,恆星內部想必有未知的能源存在。然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得等到未來的物理學家們才能解答了。

參考資料:
小暮智一,〈恒星天文学の源流【9】 ハーバード天文台とHD星表の成立 その3〉,《天文教育》104号(2010年5月号),p28-34
小暮智一,〈恒星天文学の源流【10】 ハーバード天文台とHD星表の成立 その4〉,《天文教育》105号(2010年7月号),p19-27
小暮智一,〈恒星天文学の源流【14】 星の進化論とHR図表 その3 ~収縮進化説とHD図の成立~〉,《天文教育》109号(2011年3月号),p11-23
Russell, H. N.(1914), Relations Between the Spectra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rs., Popular Astronomy, vol. 22, pp.275-294

本文初刊於《臺北星空》116期,並收錄於原作者所有之時光土場Blogge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時光土場-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0/13
恆星的生命軌跡:從氣體球到能量來源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時光土場
53會員
252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時光土場的其他內容
2025/02/04
科學家透過各種方法觀察恆星,試圖尋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本文探討了四種主要的偵測技術:天體測量法、徑向速度法、凌日法、重力透鏡法,並介紹過去成功發現的系外行星案例。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但共同促進了我們對宇宙及潛在生命的理解。
Thumbnail
2025/02/04
科學家透過各種方法觀察恆星,試圖尋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本文探討了四種主要的偵測技術:天體測量法、徑向速度法、凌日法、重力透鏡法,並介紹過去成功發現的系外行星案例。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但共同促進了我們對宇宙及潛在生命的理解。
Thumbnail
2024/12/13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代天文學中的地心說與日心說,並深入分析了天文學家克卜勒如何透過觀測和數據推導出行星運動的定律。文章回顧了從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克卜勒的科學演變,介紹克卜勒的偏心圓軌道及其運動定律,最終揭示了行星運行的橢圓形特性及其與物理的關聯,並指出克卜勒對後世天文物理學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2024/12/13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代天文學中的地心說與日心說,並深入分析了天文學家克卜勒如何透過觀測和數據推導出行星運動的定律。文章回顧了從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克卜勒的科學演變,介紹克卜勒的偏心圓軌道及其運動定律,最終揭示了行星運行的橢圓形特性及其與物理的關聯,並指出克卜勒對後世天文物理學的重大影響。
Thumbnail
2024/10/13
這篇文章介紹了19到20世紀初期的天文學家們如何探討恆星的特徵及演化。文章介紹了氣體球理論、能量來源及恆星的非均質結構,闡述了重要的科學家如萊恩、愛丁頓和貝特等在該領域的貢獻,並探討星團赫羅圖在理解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應用與重要性。透過這些理論計算與觀測,讓我們逐步拼湊出恆星從誕生到老化的生命歷程。
Thumbnail
2024/10/13
這篇文章介紹了19到20世紀初期的天文學家們如何探討恆星的特徵及演化。文章介紹了氣體球理論、能量來源及恆星的非均質結構,闡述了重要的科學家如萊恩、愛丁頓和貝特等在該領域的貢獻,並探討星團赫羅圖在理解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應用與重要性。透過這些理論計算與觀測,讓我們逐步拼湊出恆星從誕生到老化的生命歷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珍一直為她社區中那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所吸引。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她致力於保存老年人的生活和遺產,這些智慧和經驗構成了社會的基石。她最珍視的相遇之一是與一位名叫托馬斯的老年人。托馬斯,帶著灰白的頭髮和溫和的笑容,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變遷。
Thumbnail
珍一直為她社區中那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所吸引。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她致力於保存老年人的生活和遺產,這些智慧和經驗構成了社會的基石。她最珍視的相遇之一是與一位名叫托馬斯的老年人。托馬斯,帶著灰白的頭髮和溫和的笑容,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變遷。
Thumbnail
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9/05 評分: 🌕🌕🌕🌕🌕 (滿分五分🌕)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女性的困難,聰明又美麗的女人尤其困難。伊莉莎白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科學家,在那個女性地位極低的時代,不管她做
Thumbnail
書名: 化學課 作者: 邦妮.嘉姆斯 譯者: 白水木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9/05 評分: 🌕🌕🌕🌕🌕 (滿分五分🌕)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1960年代女性的困難,聰明又美麗的女人尤其困難。伊莉莎白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科學家,在那個女性地位極低的時代,不管她做
Thumbnail
在一本舊天文教科書模糊的背景中,珍的臉似乎神奇地出現了。她眼中的一絲光芒與遠處標有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的星星閃爍相映。曾經是一位狂熱的天文學家的珍,發現自己迷失在生活常規的單調中。
Thumbnail
在一本舊天文教科書模糊的背景中,珍的臉似乎神奇地出現了。她眼中的一絲光芒與遠處標有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的星星閃爍相映。曾經是一位狂熱的天文學家的珍,發現自己迷失在生活常規的單調中。
Thumbnail
富蘭克林是DNA雙股螺旋結構的重要貢獻者。這篇文章深入介紹了富蘭克林在這一歷史事件中的貢獻和遭遇,突顯了她在科學界中的地位和性別歧視的問題。
Thumbnail
富蘭克林是DNA雙股螺旋結構的重要貢獻者。這篇文章深入介紹了富蘭克林在這一歷史事件中的貢獻和遭遇,突顯了她在科學界中的地位和性別歧視的問題。
Thumbnail
在安靜的小鎮占星鎮,當夕陽將天空繪成靛藍與金色時,珍與星星有著每晚的祕密約會。白日裡,她是一位圖書館員,生活被有節奏的鐘聲和書頁的悄然翻動所測量。但當黃昏為天空披上色彩時,珍會脫下她的塵世枷鎖,化身為鎮上未經官方認證的天文學家。
Thumbnail
在安靜的小鎮占星鎮,當夕陽將天空繪成靛藍與金色時,珍與星星有著每晚的祕密約會。白日裡,她是一位圖書館員,生活被有節奏的鐘聲和書頁的悄然翻動所測量。但當黃昏為天空披上色彩時,珍會脫下她的塵世枷鎖,化身為鎮上未經官方認證的天文學家。
Thumbnail
米卡莎是一個好奇心旺盛的天狼星-諾姆斯族的年輕人,她喜歡探索宇宙的奧秘,也喜歡學習自己族群的遠古歷史。她常常去光之圖書館借一些古老的書籍,閱讀關於天狼星人和地球的故事。    之前有一天,她在圖書館發現了一本非常珍貴的書,書名叫《女媧補天神話故事》..
Thumbnail
米卡莎是一個好奇心旺盛的天狼星-諾姆斯族的年輕人,她喜歡探索宇宙的奧秘,也喜歡學習自己族群的遠古歷史。她常常去光之圖書館借一些古老的書籍,閱讀關於天狼星人和地球的故事。    之前有一天,她在圖書館發現了一本非常珍貴的書,書名叫《女媧補天神話故事》..
Thumbnail
恆星有生老病死嗎?自古以來天文學家不斷追尋著答案,然而人類的壽命實在太過短暫,難以見證一顆恆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不過,若是我們能辨識出恆星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樣貌,是否就有機會拼湊出恆星的一生呢?這一篇文章將帶大家回到19-20世紀之交認識天文史上最重要的星口普查工具─赫羅圖(HR diagram)。
Thumbnail
恆星有生老病死嗎?自古以來天文學家不斷追尋著答案,然而人類的壽命實在太過短暫,難以見證一顆恆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不過,若是我們能辨識出恆星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樣貌,是否就有機會拼湊出恆星的一生呢?這一篇文章將帶大家回到19-20世紀之交認識天文史上最重要的星口普查工具─赫羅圖(HR diagram)。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女版賈伯斯的命盤,以及多年的驗證命盤,得出一個心得。 都要特別注意,這些人都有類似女版賈伯斯特質,詐騙成分較高。操作不好財產容易瞬間歸零。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女版賈伯斯的命盤,以及多年的驗證命盤,得出一個心得。 都要特別注意,這些人都有類似女版賈伯斯特質,詐騙成分較高。操作不好財產容易瞬間歸零。
Thumbnail
會選這片來看只是因為電影名反覆出現在某些我讀過就忘的文章裡,我其實沒有預期這部電影會這麼好看,我立刻打電話跟媽媽說:「媽,我剛才用券看了《關鍵少數》,48小時內都可以重看,妳快點在時間內看完!我推薦的片子一定是好看的啦!」
Thumbnail
會選這片來看只是因為電影名反覆出現在某些我讀過就忘的文章裡,我其實沒有預期這部電影會這麼好看,我立刻打電話跟媽媽說:「媽,我剛才用券看了《關鍵少數》,48小時內都可以重看,妳快點在時間內看完!我推薦的片子一定是好看的啦!」
Thumbnail
《熱氣球飛行家》是以真實故事為藍本改編,敘述十九世紀一位女氣球飛行員艾蜜莉雷恩和氣象學家詹姆斯葛萊舍一起搭乘熱氣球除了立志打破人類到天的最高紀錄外,同時也想證明「氣象是可以被預測的」,但沒想到兩人這一實驗卻遇到從未有過的突發天空災難與事件,不能回頭的他們該如何克服困境,替人類見證科學在歷史上新的一頁
Thumbnail
《熱氣球飛行家》是以真實故事為藍本改編,敘述十九世紀一位女氣球飛行員艾蜜莉雷恩和氣象學家詹姆斯葛萊舍一起搭乘熱氣球除了立志打破人類到天的最高紀錄外,同時也想證明「氣象是可以被預測的」,但沒想到兩人這一實驗卻遇到從未有過的突發天空災難與事件,不能回頭的他們該如何克服困境,替人類見證科學在歷史上新的一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