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系外行星的偵測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目前普遍認為太陽是從星雲中誕生,而包含地球在內的行星則同樣是利用星雲物質形成。望向天上的點點繁星,我們不禁想問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太陽系?那些太陽系中也有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觀察,希望在成千上萬的恆星身旁搜尋行星存在的訊號,這次就讓我們來認識科學家們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

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太陽系?來看天文學家怎麼找到第二顆地球。

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太陽系?來看天文學家怎麼找到第二顆地球。

觀察恆星的搖擺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告訴我們只要具有質量,世間萬物都具有引力,互相吸引著彼此,當然也包括了恆星與行星。雖然恆星的質量遠大於行星,但若行星質量如木星般龐大,仍有機會「撼動」恆星,讓恆星繞著兩者的共同質心旋轉而產生些許位移。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觀察恆星在運動的過程有沒有出現週期性的擺動,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顆恆星的身邊有沒有行星,這種方法被稱為「天體測量法」。

恆星周圍如果有行星存在的話,兩星會繞著共同質心公轉,我們有機會藉由觀察恆星的擺動察覺行星的存在。

恆星周圍如果有行星存在的話,兩星會繞著共同質心公轉,我們有機會藉由觀察恆星的擺動察覺行星的存在。

粗略計算太陽系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的引力,大概會讓太陽以近80萬公里的軌道半徑旋轉,這樣的擺動幅度從地球看來雖然幅度比月球的視直徑小一點,但還不到看不出來的程度。不過若是將這個擺動幅度放到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從我們眼中看起來擺動幅度立刻縮小到毫角秒等級,甚至已經超出全世界最大單一口徑可見光望遠鏡的解析力了,遑論還要看見距離我們更遙遠的恆星擺動。因此,要實際看見遙遠恆星因行星引力而擺動顯然不切實際。

於是,科學家找到的另一個偵測恆星擺動的方法就是「徑向速度法」。當恆星在觀察者的視線方向上發生位移(有徑向速度)時,恆星在遠離(接近)時的光譜會因都卜勒效應發生紅(藍)位移變化。由於木星質量等級的行星使恆星產生的擺動速度夠大,我從光譜可以很容易偵測到恆星的位移,進而推測行星是否可能存在。

1994年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利用法國上普羅旺斯天文台的光柵光譜儀ELODIE,選定了142顆G、K型恆星進行徑向速度測量。最後在飛馬座51號星確認了史上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的蹤跡,兩人也因此在201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不過,當行星對恆星作用的引力越小,對恆星產生的徑向速度就越不明顯,造成徑向速度法發現的大多是距離母恆星又近、質量又大的「熱木星」。以飛馬座51b為例,它的推測最小質量大約只有木星的一半,但繞行母恆星的公轉週期卻只有4.23天左右,顯示它比水星還要靠近它的母恆星。

米歇爾和迪迪埃利用光譜儀偵測到飛馬座51號星的擺動。 圖片來源:Michel Mayor & Didier Queloz (1995)

米歇爾和迪迪埃利用光譜儀偵測到飛馬座51號星的擺動。 圖片來源:Michel Mayor & Didier Queloz (1995)

觀察恆星的亮度

對於大眾心心念念希望找到第二顆地球的願望來說,過於靠近母恆星、如地獄般炙熱的熱木星顯然不可能存在我們所熟知的生命型態。因此,天文學家想到的另一個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就是「凌日法」。當不發光的系外行星經過母恆星與地球觀測者之間時,系外行星遮擋恆星光線造成的亮度下降,就能讓觀測者得到行星可能存在的訊號。透過遮擋恆星光線的多寡還能推算系外行星的體積大小,以及是否具有大氣層與大氣層成分等資訊。不過造成恆星亮度下降的原因很多,發現疑似個案後還需要長期追蹤,甚至用徑向速度法復驗。再加上系外行星的軌道剛好越過恆星與地球之間的機率非常低,因此必須透過大量觀測才能提升發現系外行星的機會。

系外行星經過恆星前方造成亮度改變,我們有機會從中檢測出行星的存在

系外行星經過恆星前方造成亮度改變,我們有機會從中檢測出行星的存在

克卜勒望遠鏡便是利用凌日法尋找系外行星的一架太空望遠鏡。2009年3月7日升空的克卜勒望遠鏡擁有0.95公尺的口徑,具有較廣視野的偵測範圍,運行9年多來持續針對天鵝座附近天區進行觀測。雖然克卜勒望遠鏡已經因為調整望遠鏡姿態用的燃料耗盡,在2018年結束觀測任務,但他留下的龐大數據截至2023年中為止已讓科學家分析出近3000顆系外行星。

由於克卜勒望遠鏡的成果豐碩,美國太空總署在2018年發射了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作為克卜勒望遠鏡的後繼任務。TESS同樣也是利用凌日法尋找系外行星,不過TESS的掃瞄範圍更大,花費大約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幾乎將全天空掃描一遍,從中找出含有系外行星的候選星,或許有一天真的可以找到第二個地球。

TESS將天空分成26個觀測區域,大約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才能將全天空掃過一遍

TESS將天空分成26個觀測區域,大約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才能將全天空掃過一遍

最後一個利用偵測恆星亮度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是重力微透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會因物體的質量而彎曲,體現出來的現象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重力,而在空間中直線前進的光也會因空間彎曲改變行進方向。當系外行星在宇宙中移動過程,碰巧經過更遙遠的背景恆星和地球之間時,背景恆星的光就有機會因為系外行星質量彎曲、聚焦,觀察者就會看到背景恆星亮度短暫提升的現象。不過這類事件的發生機會更低,因此目前靠重力微透鏡發現的系外行星屈指可數。

物體質量會使光線路線彎曲,產生類似透鏡的效果。

物體質量會使光線路線彎曲,產生類似透鏡的效果。

avatar-img
44會員
185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土場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代天文學中的地心說與日心說,並深入分析了天文學家克卜勒如何透過觀測和數據推導出行星運動的定律。文章回顧了從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克卜勒的科學演變,介紹克卜勒的偏心圓軌道及其運動定律,最終揭示了行星運行的橢圓形特性及其與物理的關聯,並指出克卜勒對後世天文物理學的重大影響。
這篇文章介紹了19到20世紀初期的天文學家們如何探討恆星的特徵及演化。文章介紹了氣體球理論、能量來源及恆星的非均質結構,闡述了重要的科學家如萊恩、愛丁頓和貝特等在該領域的貢獻,並探討星團赫羅圖在理解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應用與重要性。透過這些理論計算與觀測,讓我們逐步拼湊出恆星從誕生到老化的生命歷程。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代天文學中的地心說與日心說,並深入分析了天文學家克卜勒如何透過觀測和數據推導出行星運動的定律。文章回顧了從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克卜勒的科學演變,介紹克卜勒的偏心圓軌道及其運動定律,最終揭示了行星運行的橢圓形特性及其與物理的關聯,並指出克卜勒對後世天文物理學的重大影響。
這篇文章介紹了19到20世紀初期的天文學家們如何探討恆星的特徵及演化。文章介紹了氣體球理論、能量來源及恆星的非均質結構,闡述了重要的科學家如萊恩、愛丁頓和貝特等在該領域的貢獻,並探討星團赫羅圖在理解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應用與重要性。透過這些理論計算與觀測,讓我們逐步拼湊出恆星從誕生到老化的生命歷程。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孟硯老師回饋:雖然這篇感覺原文是個很簡短的科普新聞,我自己從你的分析報告中,就有好多想提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相對來說離地球近,但是比較晚才發現呢?這個命名稱為躲貓貓,是有什麼緣由嗎?這個星系是太陽系的規模,核心是一顆恆星的「行星系統」,還是是像銀河系,是充滿了很多顆的恆星呢?
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是如何由適居轉變為嚴酷的環境?
Thumbnail
許多人對占星的印象僅停留在太陽星座,但其實占星包含很多元素,像是行星、宮位、相位等等,多種元素交織而成的星盤,代表一個人有多種面向,不能以太陽星座蓋棺論定也沒有辦法拚出一個人的全貌!這本《行星意識》從占星最重要的元素:行星開始談起,帶你進一步認識自己!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嘗試用肉眼觀察行星,於是開始了行星蒐集計劃,打算用手機幫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拍個照;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趁著金木土三顆星正好處在較佳的觀測時機時就已經拍下它們了,水星去年12月大距時捕捉失敗後就開始進入擺爛模式,錯過了很多次的大距…..目前打算等到7月份大距時再看看,至於火星去年
日間行星在日間盤得時,夜間行星在夜間盤得時。 「日間行星」:太陽(☉)、木星(♃)、土星(♄) 「夜間行星」:月亮(☽)、金星(♀)、火星(♂) ⽔星(☿)則視其是先於太陽升起或晚於太陽升起決定其為日間行星或夜間行星。
Thumbnail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Thumbnail
說到木星,應該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行星;小時候在課外讀物上也都常常看到木星的介紹,那麼木星和我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自然方面: 不知道大家平常會不會仰望星空?在城市中由於光害的關係,我們能夠看到的星星很有限,不過有一些亮度(視星等)比叫亮的星星還是很容易看見的,其中就包括木星,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黃道十二星座和四時行星排列的相互對應關係,描述了星體運行的原理以及星座與四季變化之間的關聯。通過觀測天體的運行和時序節令,我們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交會,解釋了占星學所呈現的星象與現象顯示的本質。希望這些內容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占星學的原貌和所蘊含的奧祕。
Thumbnail
說到行星逆行,相信很多有接觸占星學的朋友都有聽過,那如果你是一位觀星者,行星逆行對你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外側行星:衝日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外側行星逆行是由於我們地球行經行星附近超車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發生逆行的時候,地球與逆行的行星基本上是位於相對較近的距離,且此行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孟硯老師回饋:雖然這篇感覺原文是個很簡短的科普新聞,我自己從你的分析報告中,就有好多想提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相對來說離地球近,但是比較晚才發現呢?這個命名稱為躲貓貓,是有什麼緣由嗎?這個星系是太陽系的規模,核心是一顆恆星的「行星系統」,還是是像銀河系,是充滿了很多顆的恆星呢?
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是如何由適居轉變為嚴酷的環境?
Thumbnail
許多人對占星的印象僅停留在太陽星座,但其實占星包含很多元素,像是行星、宮位、相位等等,多種元素交織而成的星盤,代表一個人有多種面向,不能以太陽星座蓋棺論定也沒有辦法拚出一個人的全貌!這本《行星意識》從占星最重要的元素:行星開始談起,帶你進一步認識自己!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嘗試用肉眼觀察行星,於是開始了行星蒐集計劃,打算用手機幫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拍個照;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趁著金木土三顆星正好處在較佳的觀測時機時就已經拍下它們了,水星去年12月大距時捕捉失敗後就開始進入擺爛模式,錯過了很多次的大距…..目前打算等到7月份大距時再看看,至於火星去年
日間行星在日間盤得時,夜間行星在夜間盤得時。 「日間行星」:太陽(☉)、木星(♃)、土星(♄) 「夜間行星」:月亮(☽)、金星(♀)、火星(♂) ⽔星(☿)則視其是先於太陽升起或晚於太陽升起決定其為日間行星或夜間行星。
Thumbnail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了16世紀以來科學家使用三角視差法來測量行星、太陽的距離,但隨著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視差角度便會小到難以測量,難道天文學家就此束手無策了嗎?這一次就帶大家看看一位傳奇天文學家如何用間接的方式,用「燭光」來推算天體的距離。
Thumbnail
說到木星,應該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行星;小時候在課外讀物上也都常常看到木星的介紹,那麼木星和我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自然方面: 不知道大家平常會不會仰望星空?在城市中由於光害的關係,我們能夠看到的星星很有限,不過有一些亮度(視星等)比叫亮的星星還是很容易看見的,其中就包括木星,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黃道十二星座和四時行星排列的相互對應關係,描述了星體運行的原理以及星座與四季變化之間的關聯。通過觀測天體的運行和時序節令,我們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交會,解釋了占星學所呈現的星象與現象顯示的本質。希望這些內容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占星學的原貌和所蘊含的奧祕。
Thumbnail
說到行星逆行,相信很多有接觸占星學的朋友都有聽過,那如果你是一位觀星者,行星逆行對你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外側行星:衝日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外側行星逆行是由於我們地球行經行星附近超車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發生逆行的時候,地球與逆行的行星基本上是位於相對較近的距離,且此行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