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實驗短片的個人式敘述──2023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短評及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文:李明宇/2023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評審

2023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競賽投件,數量上明顯比過去幾屆要來得多,將近 40 部作品中,涵蓋了許多不同題材、不同表現手法以及不同導演們對於實驗電影的想法。

過去幾屆的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類別中,都可以意外地發現,每年在臺灣學生實驗電影創作上,似乎總會有某些特定的路線或是傾向。筆者認為這可能與學校中的實驗電影相關課程的學習,或者是某些影展挑選的影片放映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整體觀之,仍可以發現今年的作品有許多與過去幾年稍微不同的創作出現。

《漫步回家》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漫步回家》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個人式題材展現創作趨勢

首先,相當明顯地,今年有多部作品都採取了較為個人式的題材和創作方法,來表達對於自身或者對於世界,乃至於對電影的想法。而在形式上,這些回歸到個人身上的主題很自然地採取了日記電影、家庭電影或是個人式紀錄片的策略。

朱祥生導演的《曝光補償》、《漫步回家》以及《一部失戀的電影》,都是混合了不同媒材,且極度個人而私密的作品。從這三部作品中可以看出這是導演擅長且愈來愈熟悉的創作方式,這個部份評審給予相當高度的肯定;張晉杰導演的《搭車回家》某種程度上是筆者認為此類創作方式中可以做到最極簡且最理想的狀態,一顆簡單的由夜車上往外拍的夜景鏡頭,搭配導演個人自省式的旁白,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導演對於影像和對於電影的想法;周蓉靖導演的《非地方之戀》從一臺拋棄式即可拍相機出發,思考真實與虛構、自我和他者、地方與非地方之間的關係,由小見大,相當精采;陳妍妮導演的《記憶轉盤》也是今年實驗類作品中筆者相當喜歡的作品之一,她結合了個人經驗、記憶、動畫、攝影及電影的概念,給予了作品本身除了個人自身之外更多、更豐富的層次。

《我在夢裡睡著了》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我在夢裡睡著了》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除了上述幾部筆者較為喜歡的作品之外,也想特別提幾部在觀看過程中帶來了某些想法上的衝擊的作品。黃懷槿導演的《搬家》終於讓筆者看到了空拍機作為一個電影語言以及敘述上的新可能性;王浩泰導演的《罪》同樣地也是藉由攝影機運動,在敘述上做了有趣的操作;蔡佳璇導演的《我在夢裡睡著了》有些過於仰賴旁白與字幕,其實本片影像本身已相當有趣,然無論是旁白聲音中的質感、音量還有音調中的那種私密與親暱性,皆非常令人著迷;陳廷妮導演的《你會不會剛好也是》以紅外線熱影像拍攝,很直接地回應了 Covid-19 疫情期間人類的集體焦慮。

《非地方之戀》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非地方之戀》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生活、電影、實驗電影

再來想談談「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能是電影?」這個命題。這是從今年的一部作品中節錄出來的一段話。我當然同意生活可以是電影,看看一般公認電影起源的盧米埃兄弟的作品就可以得到印證。之所以提到這句話,是因為這句話對我來說可以再延伸出兩個問題或是思考:第一,生活當然可以是電影,但是它是不是實驗電影?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屆的新星獎評審過程以及後來的專文當中都有許多的討論了,在此就不再重複,也先將這個問號保留下來。第二個延伸出來的思考是,作為一個影展競賽的作品而言,它是不是電影?或者它是不是實驗電影?

以上可能都不是最後評審是否給獎的關鍵(畢竟這是一個競賽)。我相當喜歡幾部作品中乍現的靈光和優秀的想法,但同時也因為它們過於短暫而感到失落。當然也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報錯類別的問題。有些作品若是在劇情片的討論下,我認為是相當優秀的,但是在實驗電影類別競賽中,則失去了它的優勢。這些大部分都已在過去幾年提過了,也不再贅述。總之,很欣喜能夠看到臺灣學生實驗電影在數量上和內容上的成長,也期待這些力量能夠持續下去。




李明宇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電影博士,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 M.F.A 電影創作碩士。電影作品《通信》(與帶谷有理合作)獲利物浦地下電影展最佳影片、《影像的影子》獲巴黎 Cine Paris 影展最佳實驗片。短片作品曾於法國巴黎網球美術館 Jeu de Paume、巴西聖保羅 MIS-Museum of Image & Sound、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各國影展展出放映。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由新北市政府主辦,徵選當年度優秀的學生影像作品,涵蓋劇情片、紀錄片、動畫片、實驗片共四種類型,同時專為高中職(含)以下學生設立「種子新星獎」,是範圍最廣的學生電影獎。

2023 新星影展於 10 月 21 日至 10 月 29 日在府中15展開,即日起可上 Accupass 免費索取電子票券:https://reurl.cc/Ry4e9Z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子軍隊最後,是沈默地飄零到冥府,沒有降半旗的國族悲痛,只剩簡潔的黑底白字,肅穆地作結了他們的一生。徹骨的孤獨,優雅卻殘酷地籠罩眾人,那是在不見光的世界中晃蕩、無家無國可歸的感觸,那是影子不再存在的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一次對過去的懷舊遐想,是一趟對痛苦記憶的回溯,也是被歲月沖淡,最為惆悵的青春。
創意與靈感雖沒有固定套路,但作品的呈現最後總涉及如何把意念傳達給觀眾,若能找到關鍵性細節的建構及深入題材豐厚與豐富程度,或許就能畫出或拍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對於動畫創作的意猶未盡,就這麼開始了。以上,獻給這次入圍的八部佳作。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以影像與聲音構作敘事,以幻想與奔放構建真實,當初期許能夠建立自己天空的STUDIO 4℃,一路肆意馳騁的軌跡向大家展示了,那賽博龐克的科幻世界上,確有一片天馬行空存在著。就像《紅灰力量》所說的那般──世界不只一個,4℃的水可以是狂放巨浪與微動漣漪,更可以是構成動畫宇宙最初始的元素,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攝影作為一種減法的藝術,就是在發揮景框的影響力,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兩者的關聯性限制住觀眾的視線,有意識地引導、暗示,再進一步引誘觀眾的想像──先去理解景框內發生什麼事,再去揣測景框之外的世界。
時常覺得所處的整座城看起來就是那麼空洞,我們找不到容身之處,不只是身體或者身分,甚至是思想。是的,思想。那時候所謂的文藝青年,那樣的腦袋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處,整個世界以某種虛無、制式、乏味的方式重複著,於是那些叛逆又奔放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顯得彆扭。
影子軍隊最後,是沈默地飄零到冥府,沒有降半旗的國族悲痛,只剩簡潔的黑底白字,肅穆地作結了他們的一生。徹骨的孤獨,優雅卻殘酷地籠罩眾人,那是在不見光的世界中晃蕩、無家無國可歸的感觸,那是影子不再存在的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一次對過去的懷舊遐想,是一趟對痛苦記憶的回溯,也是被歲月沖淡,最為惆悵的青春。
創意與靈感雖沒有固定套路,但作品的呈現最後總涉及如何把意念傳達給觀眾,若能找到關鍵性細節的建構及深入題材豐厚與豐富程度,或許就能畫出或拍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對於動畫創作的意猶未盡,就這麼開始了。以上,獻給這次入圍的八部佳作。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以影像與聲音構作敘事,以幻想與奔放構建真實,當初期許能夠建立自己天空的STUDIO 4℃,一路肆意馳騁的軌跡向大家展示了,那賽博龐克的科幻世界上,確有一片天馬行空存在著。就像《紅灰力量》所說的那般──世界不只一個,4℃的水可以是狂放巨浪與微動漣漪,更可以是構成動畫宇宙最初始的元素,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攝影作為一種減法的藝術,就是在發揮景框的影響力,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兩者的關聯性限制住觀眾的視線,有意識地引導、暗示,再進一步引誘觀眾的想像──先去理解景框內發生什麼事,再去揣測景框之外的世界。
時常覺得所處的整座城看起來就是那麼空洞,我們找不到容身之處,不只是身體或者身分,甚至是思想。是的,思想。那時候所謂的文藝青年,那樣的腦袋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處,整個世界以某種虛無、制式、乏味的方式重複著,於是那些叛逆又奔放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顯得彆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上學期的畢製發表會,一位學姐提到了袁瓊瓊<自己的天空>是啟發他投入女性研究的作品,從那時候就很期待<自己的天空>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 其實情節沒有太多的驚豔與震撼(在看完歐陽子以後),像是將秋葉、燭芯等情節融合,談年齡差、伴侶位置的轉變以及女性的自主。我很喜歡結尾的安排,讓我想起了《家有喜事》。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Thumbnail
「你沒有聽過台北無暝無日嗎?」 這部片再次顛覆了我對短片/迷你劇集的想像 短短半暝半日 短短三十分鐘 有深有淺 有笑有淚 後勁卻好強 看完的當下馬上二刷不快轉 一部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短片 入圍多項大獎 甚至拿下金鐘電視電影 只因它真的有這個能耐 :°)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去年六月因為學伴的分享,看了這部韓劇,看到女主角在車上的這一幕,覺得很好看,就畫下來。 覺得這部拍得很平實,不像偶像劇,講述的,更多的是小人物,甚或是邊緣人的無奈。 女主角幻想和一個子虛烏有的人戀愛,用這樣幻想的方式給自己力量,去走過每一個枯燥而苦悶的日子。 多數人其實不像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們那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上學期的畢製發表會,一位學姐提到了袁瓊瓊<自己的天空>是啟發他投入女性研究的作品,從那時候就很期待<自己的天空>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 其實情節沒有太多的驚豔與震撼(在看完歐陽子以後),像是將秋葉、燭芯等情節融合,談年齡差、伴侶位置的轉變以及女性的自主。我很喜歡結尾的安排,讓我想起了《家有喜事》。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Thumbnail
「你沒有聽過台北無暝無日嗎?」 這部片再次顛覆了我對短片/迷你劇集的想像 短短半暝半日 短短三十分鐘 有深有淺 有笑有淚 後勁卻好強 看完的當下馬上二刷不快轉 一部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短片 入圍多項大獎 甚至拿下金鐘電視電影 只因它真的有這個能耐 :°)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去年六月因為學伴的分享,看了這部韓劇,看到女主角在車上的這一幕,覺得很好看,就畫下來。 覺得這部拍得很平實,不像偶像劇,講述的,更多的是小人物,甚或是邊緣人的無奈。 女主角幻想和一個子虛烏有的人戀愛,用這樣幻想的方式給自己力量,去走過每一個枯燥而苦悶的日子。 多數人其實不像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們那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