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實驗短片的個人式敘述──2023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短評及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文:李明宇/2023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評審

2023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競賽投件,數量上明顯比過去幾屆要來得多,將近 40 部作品中,涵蓋了許多不同題材、不同表現手法以及不同導演們對於實驗電影的想法。

過去幾屆的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片類別中,都可以意外地發現,每年在臺灣學生實驗電影創作上,似乎總會有某些特定的路線或是傾向。筆者認為這可能與學校中的實驗電影相關課程的學習,或者是某些影展挑選的影片放映有相當大的關係。但整體觀之,仍可以發現今年的作品有許多與過去幾年稍微不同的創作出現。

《漫步回家》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漫步回家》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個人式題材展現創作趨勢

首先,相當明顯地,今年有多部作品都採取了較為個人式的題材和創作方法,來表達對於自身或者對於世界,乃至於對電影的想法。而在形式上,這些回歸到個人身上的主題很自然地採取了日記電影、家庭電影或是個人式紀錄片的策略。

朱祥生導演的《曝光補償》、《漫步回家》以及《一部失戀的電影》,都是混合了不同媒材,且極度個人而私密的作品。從這三部作品中可以看出這是導演擅長且愈來愈熟悉的創作方式,這個部份評審給予相當高度的肯定;張晉杰導演的《搭車回家》某種程度上是筆者認為此類創作方式中可以做到最極簡且最理想的狀態,一顆簡單的由夜車上往外拍的夜景鏡頭,搭配導演個人自省式的旁白,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導演對於影像和對於電影的想法;周蓉靖導演的《非地方之戀》從一臺拋棄式即可拍相機出發,思考真實與虛構、自我和他者、地方與非地方之間的關係,由小見大,相當精采;陳妍妮導演的《記憶轉盤》也是今年實驗類作品中筆者相當喜歡的作品之一,她結合了個人經驗、記憶、動畫、攝影及電影的概念,給予了作品本身除了個人自身之外更多、更豐富的層次。

《我在夢裡睡著了》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我在夢裡睡著了》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除了上述幾部筆者較為喜歡的作品之外,也想特別提幾部在觀看過程中帶來了某些想法上的衝擊的作品。黃懷槿導演的《搬家》終於讓筆者看到了空拍機作為一個電影語言以及敘述上的新可能性;王浩泰導演的《罪》同樣地也是藉由攝影機運動,在敘述上做了有趣的操作;蔡佳璇導演的《我在夢裡睡著了》有些過於仰賴旁白與字幕,其實本片影像本身已相當有趣,然無論是旁白聲音中的質感、音量還有音調中的那種私密與親暱性,皆非常令人著迷;陳廷妮導演的《你會不會剛好也是》以紅外線熱影像拍攝,很直接地回應了 Covid-19 疫情期間人類的集體焦慮。

《非地方之戀》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非地方之戀》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生活、電影、實驗電影

再來想談談「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能是電影?」這個命題。這是從今年的一部作品中節錄出來的一段話。我當然同意生活可以是電影,看看一般公認電影起源的盧米埃兄弟的作品就可以得到印證。之所以提到這句話,是因為這句話對我來說可以再延伸出兩個問題或是思考:第一,生活當然可以是電影,但是它是不是實驗電影?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屆的新星獎評審過程以及後來的專文當中都有許多的討論了,在此就不再重複,也先將這個問號保留下來。第二個延伸出來的思考是,作為一個影展競賽的作品而言,它是不是電影?或者它是不是實驗電影?

以上可能都不是最後評審是否給獎的關鍵(畢竟這是一個競賽)。我相當喜歡幾部作品中乍現的靈光和優秀的想法,但同時也因為它們過於短暫而感到失落。當然也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報錯類別的問題。有些作品若是在劇情片的討論下,我認為是相當優秀的,但是在實驗電影類別競賽中,則失去了它的優勢。這些大部分都已在過去幾年提過了,也不再贅述。總之,很欣喜能夠看到臺灣學生實驗電影在數量上和內容上的成長,也期待這些力量能夠持續下去。




李明宇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電影博士,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 M.F.A 電影創作碩士。電影作品《通信》(與帶谷有理合作)獲利物浦地下電影展最佳影片、《影像的影子》獲巴黎 Cine Paris 影展最佳實驗片。短片作品曾於法國巴黎網球美術館 Jeu de Paume、巴西聖保羅 MIS-Museum of Image & Sound、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各國影展展出放映。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由新北市政府主辦,徵選當年度優秀的學生影像作品,涵蓋劇情片、紀錄片、動畫片、實驗片共四種類型,同時專為高中職(含)以下學生設立「種子新星獎」,是範圍最廣的學生電影獎。

2023 新星影展於 10 月 21 日至 10 月 29 日在府中15展開,即日起可上 Accupass 免費索取電子票券:https://reurl.cc/Ry4e9Z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礙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就今年入圍的劇情短片作品,進行簡短的評析與觀察。非常榮幸能受邀擔任今年初選評審,但比起評斷作品優劣,在這個「角色」上,我總期許自己是一個發現者,也希望仍保有尋找寶藏作品和創作者的初心,期待被他們的奇想所驚艷外,更想透過一次次觀看作品,發現他們每一次的成長與愈縝密的深思洞察。
Thumbnail
礙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就今年入圍的劇情短片作品,進行簡短的評析與觀察。非常榮幸能受邀擔任今年初選評審,但比起評斷作品優劣,在這個「角色」上,我總期許自己是一個發現者,也希望仍保有尋找寶藏作品和創作者的初心,期待被他們的奇想所驚艷外,更想透過一次次觀看作品,發現他們每一次的成長與愈縝密的深思洞察。
Thumbnail
以鼓勵年輕學子從事影像創作,培育未來人才為目標的「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日前公布入圍名單,其中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難得有機會看到的「國中小、高中職組」作品,九部入圍影片涵蓋動畫、紀錄片和劇情片等不同類型,這幾部短片的成品或許陽春、不夠精緻,但已能讓人感受到年輕創作者的豐沛能量。
Thumbnail
以鼓勵年輕學子從事影像創作,培育未來人才為目標的「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日前公布入圍名單,其中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難得有機會看到的「國中小、高中職組」作品,九部入圍影片涵蓋動畫、紀錄片和劇情片等不同類型,這幾部短片的成品或許陽春、不夠精緻,但已能讓人感受到年輕創作者的豐沛能量。
Thumbnail
當短影音鋪天蓋地地潛進我們的生活裡,對說故事的技法產生大大的影響,此次參加種子新星獎單元的,恰恰是正在被這股潮流塑形的一代。從選材來看,他們更懂得抓住觀者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有限的篇幅裡,給予重擊!
Thumbnail
當短影音鋪天蓋地地潛進我們的生活裡,對說故事的技法產生大大的影響,此次參加種子新星獎單元的,恰恰是正在被這股潮流塑形的一代。從選材來看,他們更懂得抓住觀者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有限的篇幅裡,給予重擊!
Thumbnail
我相當喜歡幾部作品中乍現的靈光和優秀的想法,但同時也因為它們過於短暫而感到失落。有些作品若是在劇情片的討論下,我認為是相當優秀的,但是在實驗電影類別競賽中則失去了它的優勢。總之,很欣喜能夠看到臺灣學生實驗電影在數量上和內容上的成長,也期待這些力量能夠持續下去。
Thumbnail
我相當喜歡幾部作品中乍現的靈光和優秀的想法,但同時也因為它們過於短暫而感到失落。有些作品若是在劇情片的討論下,我認為是相當優秀的,但是在實驗電影類別競賽中則失去了它的優勢。總之,很欣喜能夠看到臺灣學生實驗電影在數量上和內容上的成長,也期待這些力量能夠持續下去。
Thumbnail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Thumbnail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Thumbnail
以紀錄片影視頻台為出發點的Giloo近期挑選七部台灣新銳導演的短片,三十分鐘內不同的觀點、故事還有表達的意涵。不管是別有新意還是讓人尷尬,都可以看出台灣影視內容在這幾年所著重的方向,與在新生代導演所關心的議題,而用自己的鏡頭來敘述的台灣故事。
Thumbnail
以紀錄片影視頻台為出發點的Giloo近期挑選七部台灣新銳導演的短片,三十分鐘內不同的觀點、故事還有表達的意涵。不管是別有新意還是讓人尷尬,都可以看出台灣影視內容在這幾年所著重的方向,與在新生代導演所關心的議題,而用自己的鏡頭來敘述的台灣故事。
Thumbnail
2017《寂靜的聲音》The Sound of Silence 和台藝大廣電系合作的第二支片,上次是三年級,這次是二年級,記得那段時間剛好很密集地跑台藝大試鏡,從原本必定迷路到熟門熟路抵達。也因為之前拍的那支《六月十五》有在廣電系上播映,因此有幸能稍微被認識一些。
Thumbnail
2017《寂靜的聲音》The Sound of Silence 和台藝大廣電系合作的第二支片,上次是三年級,這次是二年級,記得那段時間剛好很密集地跑台藝大試鏡,從原本必定迷路到熟門熟路抵達。也因為之前拍的那支《六月十五》有在廣電系上播映,因此有幸能稍微被認識一些。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臺灣仍能引進全球電影創作者心血結晶之薈萃,令人欣喜,2020 年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網羅來自 23 國的精彩作品,翻開片單,有多部為臺灣首映,甚至國際首映。本篇文章將簡略介紹競賽中的亞洲作品,希望為對的作品找到對的觀眾。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臺灣仍能引進全球電影創作者心血結晶之薈萃,令人欣喜,2020 年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網羅來自 23 國的精彩作品,翻開片單,有多部為臺灣首映,甚至國際首映。本篇文章將簡略介紹競賽中的亞洲作品,希望為對的作品找到對的觀眾。
Thumbnail
2019台北電影節承續去年開始的「明日.臺灣」單元,在「台灣短SHOW」中選映八部風格各異的臺灣短片。短片資源有限,包裹放映,向來並非每部都能投觀眾所好,但篇幅短小,在短短二、三十分鐘內就能看到創作者的嘗試。其中能見的影像力道與議題尖銳度,比起被商業考量磨掉稜角的院線電影,往往能帶給觀眾更鮮甜的啟發
Thumbnail
2019台北電影節承續去年開始的「明日.臺灣」單元,在「台灣短SHOW」中選映八部風格各異的臺灣短片。短片資源有限,包裹放映,向來並非每部都能投觀眾所好,但篇幅短小,在短短二、三十分鐘內就能看到創作者的嘗試。其中能見的影像力道與議題尖銳度,比起被商業考量磨掉稜角的院線電影,往往能帶給觀眾更鮮甜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