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會女子足球冠亞軍決賽,日本對北韓,賽場上觀眾一面倒地為北韓隊打氣。可惜事與願違,被中國人仇視兼敵視的日本隊還是贏得了冠軍。
觀眾吃錯藥了嗎?日韓兩隊比賽,關你杭州人甚麼事?為何要做北韓人的啦啦隊?這樣對日本人公道嗎?被國際社會看在眼裡,中國人原來是這樣子的,體育精神何在?民間友誼又何在?
這場比賽令我想起小時候第一次進體育館,首次觀看國際比賽的情景。
那是60年代初的事了。當時中國在國際社會很孤立,連參加奧運的資格都沒有。體育運動只有乒乓球可以稱霸。有一天,體育老師帶著我們全班同學步行去人民廣場附近的體育館,觀看訪華的日本手球隊對中國隊的友誼賽。
記得看台上觀眾不多,可說是寥寥無幾,官方為了「中日友好」的宣傳,讓我們小學生扮觀眾,充斥熱鬧和喧嘩的場面。
印象最深刻的是球隊入場儀式。當見到日本隊員舉著鮮豔奪目的白底紅圓太陽旗進場,看台上的我們不約而同地發出「哇」的叫喊聲——那不是抗日戰爭電影中常見的「小日本鬼子膏藥旗」麼?以前的電影都是黑白的,中醫用的跌打損傷的膏藥也是黑白的,因此在我們腦海裡,日本國旗就是活脫脫的「一貼膏藥」,沒想到今天第一次看到彩色鮮豔的「太陽旗」,在陽光下白底紅圓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感覺真美,過去的「狗皮膏藥」印象徹頭徹尾被顛覆了。
有幾個小朋友代表向日本隊員獻上鮮花,大家都拍手歡呼表示熱烈歡迎,日本隊員向觀眾深深鞠躬,然後跑向觀眾席,把手裡的鮮花拋向我們。
自此以後,我對日本的印象開始改觀,對日本國旗不再抗拒了。後來到東北插隊落戶「接受再教育」,老農告訴我,當年的日本人對小孩子是相當友善的,軍隊進城或入村,見到小朋友會派糖果餅乾。這一場景,後來也真的在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的電影中出現,可見既真實又普遍。
鄉下十年,反而對「鮮血凝成友誼」的北朝鮮認識更加深刻了。原來這個國家對中國一點也不買賬。當援助物資短缺時,對方馬上翻臉變色。中國志願軍的陵園墓碑便是一例,拆了重建,建了又毀,金家祖孫三代樂此不疲。
而日本對我們中國瀕臨崩潰的經濟,可說是雪中送炭,及時伸出援手。僅上海而言,金山的石油化工,寶山的鋼鐵冶鍊,日本可說是給上海人送來了真正的「金山」和「寶山」。
如今看見亞運會出現如此反智的場面,實在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