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
本章綜觀宮崎駿經歷的事實,探究宮崎最初以動畫為志向的原點究竟為何。
若要從結論來說,交織著「拯救身為他者的孩子」和「拯救宮崎本身內在的孩子」的地方,就是宮崎的原點,也就是形塑出「漫畫電影的志向」(高畑勳)的地方。
我是這麼想的。
宮崎駿,一九四一年一月五日,出生在東京都。家裡四個兄弟(長兄新、三弟裕、四弟至朗)中排行第二(以下有關經歷的事實,都是以《出發點》、《折返點》中收錄的「年表」為基礎,並參考宮崎本身的文章、對談、訪問中的發言,以及大泉實成於二〇〇二年所著的人物評論傳記《宮崎駿的原點》等書。事實誤認的責任全部由我自身承擔)。
「駿」這個名字據說是他父親取自當時知名的軍人「多田駿」中將的名字。
宮崎駿出生的時候,全家住在墨田區本所石原町的長屋中。祖父富次郎所經營的小工廠位於墨田區的龜澤。宮崎出生的時候,祖父早就已經過世了,小工廠由宮崎的父親和叔父兩人繼承經營。後來長輩兩人將工廠遷移到櫪木縣鹿沼市,成立「宮崎飛機製作所」。宮崎三歲的時候,為了逃避戰火,全家疏散到櫪木縣宇都宮市。
日本即將戰敗的一九四五年七月,避難地的宇都宮遭遇了大規模的空襲。宮崎的父親揹著他,全家逃到了東武鐵路公司的堤防上。當時才四歲半的宮崎,從堤防上看到了宇都宮市陷入火海。整個夜晚像是正午時刻這麼亮,燒夷彈像是火雨一樣的從被雲覆蓋的天空掉下來。
那個景象對宮崎駿來說,是對於戰爭非常強烈的「形成期經驗」。
後來他們移居到父親位於鹿沼市的別墅,二戰結束後就一直住在那裏。
根據其他兄弟的證詞,宮崎過去是個沈靜、內向、不起眼的孩子,不擅長運動,畫畫倒是很厲害。小學時期是個漫畫少年,喜歡手塚治虫和杉浦茂(尤其喜愛手塚的作品《太平洋X點》)。他是福島鐵次的繪本《沙漠的魔王》的超級畫迷,這部作品也影響了《風之谷》的世界觀。
小學三年級時,雖然他也看迪士尼和佛萊雪製作的漫畫電影,但這個時候他對於成為漫畫家或動畫師還沒有憧憬。
一九五〇年,宮崎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們家買下了一間在杉並區永福的獨棟建築,回到了東京。
他被編入杉並區立大宮小學,沒多久後就爆發了韓戰。自幼就喜歡描繪飛機的宮崎,這份熱情因為韓戰而更加升高了。討厭戰爭暴力的同時,卻也不知不覺地被它吸引了。宮崎這種註定矛盾的欲望就在此發生(五年級時他又再被編入新成立的永福小學)。
一九五六年,他從杉並區的大宮中學畢業,進入了都立豐多摩高中。次時,萌生了想要成為漫畫家的心情。但高中時代他非常的抑鬱,起因是他不明白為什麼非得一定要念書不可呢?雖這麼想但也沒辦法如願地畫漫畫,也沒有變成不良少年的那種反抗意識,於是就只好過著「都在睡覺」的空白日子。
就在此時,一個轉機到來了。
高中三年級時,他看了由東映動畫製作的日本最早的彩色長篇動畫《白蛇傳》(藪下泰司,一九五八年),受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宮崎在許多年後,不斷地敘述了好多次當時的印象。
一九五九年,他進入了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學系,主修的專攻領域為日本產業論。雖然想念美術相關的大學,但是遭到父親的反對,逼不得已,便決定將大學時期作為畫漫畫的修練期。因為大學裡沒有漫畫研究社,就加入了看起來似乎距離漫畫最近的兒童文學研究社。雖然這個社團只是社員們用來聯誼聚會的組織,但看得出來這個時候他似乎重新認識到兒童文學的旨趣,也自然地孕育了多年後宮崎「為孩子們而做的電影」的精神。
當時日本的學生全都必須研讀教養類的書籍,是一種強迫接受的觀念。宮崎也不例外。他覺得讀書很無趣,特別是文學類的書最為痛苦,不管是怎樣暢銷的書也讀不下去。唯獨讓他覺得有趣的就是兒童文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兒童文學是「可以重來的故事」。他說:「這個世界雖然很糟,但也有活下去的價值」。至少,宮崎接受了兒童文學的洗禮。
和兒童文學邂逅後的所學,成了宮崎思考所有事物的基礎。
他中學時代的美術老師伊藤文雄先生,辭掉學校工作之後一邊在托兒所工作,一邊開設小型的畫室。大學時代的宮崎,去了佐藤老師的畫室,在那裡鍛鍊畫技。於是佐藤老師成了他生涯中的恩人(也是他婚禮上的媒人)。當時他會將畫好的漫畫拿去出版租用漫畫的出版社投稿,這個時候他苦於不知如何擺脫手塚治虫的影響,作品以大長篇居多。
他曾說過,原本對於一九六〇年反安保抗爭採取旁觀、批判的態度,內心反倒是有點「傾右」的,但是看到《Asahi Graph》的照片(據說是大雨的示威抗議中,學生正在幫助頭破血流的同伴)之後,就決定參加示威抗議了,但那個時候抗爭運動熱潮已退,讓人感覺有一種不曉得是哪裡不對勁、孤僻的「慢半拍青年」的感覺。
●
一九六三年(二十二歲),宮崎在大學畢業後選擇進入東映動畫股份公司工作,成為一名動畫師。
第一個參與製作的動畫是《汪汪忠臣藏》,之後也負責了電視卡通的《狼少年健》和劇場版《格列佛的宇宙旅行》等動畫作品。
一九六四年(二十三歲)擔任東映動畫工會的書記長。當時的副委員長是高畑勳。透過工會的活動,宮崎與高畑的交情變得更加深厚(工會第一任書記長是大塚康生)。
然而,宮崎還在要成為漫畫家還是動畫師之間搖擺不定。雖然選了動畫師當職業,但做了之後才發現這工作內容真是無趣。不管是製作中的作品或是企劃案,他全都不服氣。他放不下想成為漫畫家的願望,過著不踏實的日子,看到《白蛇傳》時的感動也漸漸淡去。
當時,他在工會主辦的電影欣賞會中,看了俄國製的動畫片《雪之女王》(列夫阿塔瑪諾夫(Lev Atamanov)導演,一九五七年)。
他覺得這部作品真是太棒了!獲得了莫大的感動。原來在讓動畫圖片動起來的動畫作業中,可以放入這麼多的愛惜之情啊!「它證明了在描繪一心一意、純粹,質樸而堅毅、貫徹到底的意念時,動畫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媒體類型的最高傑作,是如此地撼動人心。」。如果能創作出這樣的世界,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職業了吧。他滿懷感謝,決心總有一天自己也要做出這樣的作品。總有一天,一定要。他有了這樣的覺悟,開始等待機會。
雖然後來宮崎從作品的角度看到了《白蛇傳》和《雪之女王》的不足以及不成熟的部分,但這兩部作品讓年輕時期的宮崎的心,像是被一把叫做動畫的烈火點燃,往後再怎麼搖晃都不會熄滅,持續不斷地在他的胸口熊熊燃燒。
可是,究竟是什麼點燃了年輕的宮崎心中「漫畫電影的志向」呢?
完整文章請至 https://artouch.com/artcobooks/content-120873.html 閱讀
本文節錄自《宮崎駿論》一書,惟內容經網編編修,欲閱讀完整文章請參閱原書。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部傾心的「宮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