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mRNA疫苗的2位開發者,對於研究加速疫苗開發 COVID-19有關鍵性的作用,但或許是因為這個跨過四年影響人類生活的病毒,真的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巨大衝擊,得獎可謂眾望所歸,反而沒有什麼討論或爭議。
不過實際上早期mRNA的研發被視為「看不出潛力」的冷門學問,後續卻意外發現經細胞轉錄的RNA不會被視為外來物質,產生發炎反應。關於這部分,如果有人有興趣,我們改天再開一篇講,也讓我有時間承受下死去的大學記憶攻擊(?
10/19已更新最速傳說?無懸念的2023年諾貝爾醫學獎
Claudia Goldin實際上並不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但是在這個主要由男性主導的學科中,她卻是第一位獨得該獎項,且不與任何人分享的女性 ( 如果你真的很好奇,她是第三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最特殊的在於,她的研究課題一直以來相當著重在女性與其相關課題,包括育兒成本、社會安全,這次的獲獎也是表彰其在女性就業和薪酬方面的卓越貢獻,全面地介紹了幾個世紀以來女性收入和勞動力市場參與情況。
我盡可能簡單的說明,她獲獎的研究內容。
早期研究人員從 20 世紀的數據,認為經濟成長與女性就業人數之間,呈現明顯的正相關。
但 Goldin 的研究卻推翻了這項推論,因為美國在 18 世紀未期之後的 200 年期間,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變化是「U型」曲線。
證實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經濟成長之間並非正相關。換言之,單靠經濟成長並不能自動降低勞動市場上的性別差異,且這種 U 型現象並非美國所獨有。
在農耕為主的社會,女性主力為提供牛奶或起司等乳製品,約莫有60%左右已婚婦女全職參與社會勞動,這是由於女性扮演著母親、家庭照護等多種角色,不一定會全職投入勞動市場。 1860 年後,隨著工廠化女性對「GDP」勞動市場的參與減少了,直到後續由於規範及勞動市場轉型往服務業,與三大事件教育普及、生涯規劃改變和避孕藥,女性再度返回勞動力市場。
用 200 年來的薪資數據,Goldin也發現儘管經濟成長,女性教育程度提高,乃至於就業人口激增,但在 1930~1980 年期間男、女薪資差異幾乎沒有變化。 似乎暗示著湧入服務業的女性勞動力,加劇了薪酬上的性別歧視。
Goldin極其重視兩性間的薪資差距。
雖然歷史上的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來解釋;但當前世代的性別薪資差距,卻是主要發生在相同職位的男女間,且會伴隨著女性的第一個孩子出生而出現。
且甚至出現女性得以更高的學歷取得與男性相同的工作機會。 即便在生產後十年,女性可以儘量透過努力彌補回當初受影響的數據,但仍與男性,甚至是未懷孕女性有差異。
即使是在先進國家中,女性在懷孕生產後與男性或未懷孕女性薪資都有差異,且影響時間長達十年,差距才會逐漸縮小,顯示在育兒成本上女性仍是付出較多的一方。這種情況等於告訴女性們,如果想在職業上取得成就,捨棄孕育後代是一條相對可行的道路,也暗示著育兒將帶來的沉重成本,而今卻沒有人意識到該問題嚴重性。
另外如阿淇博士 Dr. Achi所提到,目前許多國家有夫妻共同share育嬰假的制度,但約有3/4仍是由女性請假與照顧幼兒,或許政府應該用更強制力的方式來干預夫妻分工以達到男女在勞動上的平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nythUlCU4
而這種傳統的育兒型態,也導致於父親與子女關係不夠緊密、甚至疏離感,如果父親能更充分的參與育兒,而不是單純擔任孩子大玩偶、玩伴,不僅能減緩母親的育兒壓力,同時也能增益親子關係、學會如何面對對立、彼此妥協。也避免萬一母親出事,家庭間無法對話的情況。
此外,我認為Goldin的研究,恰好證實多元觀點能讓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從而避免同質性,並產生原創性。
同質性的問題,在研究領域相當常見,大多數的研究生多半會追隨早期碩博時期的課題去衍生,而因為個體經驗的不同,讓 Goldin 產生興趣從女性角度切入經濟學,產生革新。
育兒會對於職業生涯產生的影響,其實普遍在我身邊的女性 (大多有四大四中學歷,甚至碩士 ) 已成為共識,在長我十歲的職場前輩中,大多是「只要生到男生就不生了」以完成傳宗接代為目的,從傳統的一兒一女剛剛好,轉為一對夫妻1至2胎,到同輩間甚至有大半都抱持不生主義。從內政部人口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已達 1.09人 證實這並非是發生在我個人身邊的偶發事件。4
如果無法從根本上解除懷孕會對女性職業生涯產生的影響,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將成為必然發生的未來。
部分圖片於其簡報中有較完整說明
4. https://news.tvbs.com.tw/life/232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