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擔任一位菩薩:第二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二地的菩薩,常念八法:

一、戒清淨;二、知恩報恩;三、住忍辱;四、受歡喜;五、不捨一切眾生;六、入大悲心;七:信師恭敬諮受;八、勤求諸波羅蜜。

以下分別解釋。

一、戒清淨:不能有成為聲聞、辟支佛的心,並且不破戒。

我們在這世間,最基本的是持好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進一步,我們可持守身口八律儀:1不惱害眾生( 不使眾生感到氣惱、憂惱、苦惱、嚇惱、感到被害)、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兩舌、6不綺語、7不惡口、8不飲酒。此外,強調我們要做到八正道裡的正命:從事正當的職業。

身口八律儀的第1條:不惱害眾生,實際上並不太容易,需要我們時時發揮智慧及忍辱的精神,才能做到。

二、知恩報恩:對於佛及菩薩、父母、師長、眾生的恩惠了知於心,並且有實際行動去報答。

例如:對於佛和菩薩的最好報答就是發菩提心,幫助佛和菩薩廣度一切眾生。

例如:對於父母的報答是能讓父母身心安穩,更好的是能度父母至無餘涅槃。所以,如果經常生病、受傷或是更換職業,就不是對父母的報答,因為父母會擔心。

三、住忍辱:對於一切眾生沒有生氣的心、沒有想去惱害的心,就是住忍辱。至於如何做,可參考在下拙作「生活技巧:如何從忍氣吞聲到雲淡風輕的忍辱羼提波羅蜜」。

四、受歡喜:成就眾生,以此為喜。也就是盡力幫助眾生,以這樣的成就做為自己歡喜的源頭。亦即國父所言:「助人為快樂之本。」

五、不捨一切眾生:在心念上:欲救一切眾生。

六、入大悲心:我為一一眾生,就算經歷「如恒河的沙那麼多的劫」的時間,在地獄裡受盡辛苦,都是願意的,直到這些眾生得佛道、入涅槃。

七、信師恭敬諮受:對於講解佛法給我們聽的法師們,能夠恭敬他/她,如同恭敬釋迦牟尼佛一樣。

此處,我們得先以智慧抉擇,這位法師是不是正信佛法的法師,如果是,就可以放心信任之。抉擇的標準是以佛經去對照:此法師的教誨是不是都符合佛陀所教。以哪一部佛經去對照呢?以在下的觀點,「大品般若經」「金剛經」「心經」是在現代沒有疑義的,可以此三部經對照。

八、勤求諸波羅蜜:一心求能行諸波羅蜜而沒有其他想法。

普賢菩薩像

普賢菩薩像


匯集了島內和島外的各種旅行心得,分享各地值得一遊一探的事物,帶給大家輕鬆悠閒的愉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經歷了前一晚精采的夜間生態導覽(藍海屋潛水渡假村主辦,Klook網站代理),終於體會導覽人員的專業和風趣有多重要。本次導覽前,女兒說她好想睡,不想參加了,我請她先參加一下下。沒想到參加到一半就因為導覽的聖男哥哥講得生動有趣而醒了過來,全程參與完成! 究竟是怎麼個風趣法?比如,聖男問大家覺得「蘭嶼角
人生,應當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壯遊。為什麼應當有壯遊?為了讓我們保持雄心壯志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自信,學習更多的知識與經驗,不讓生活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磨蝕了心志。正如貝佐斯所言:「宇宙希望你成為普通的人,並千方百計地吸引著你,千萬別讓它成為現實。」 根據陳雅玲在商業周刊1004期「放大你的格局,人一
您知道嗎?人人都可以是菩薩。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救苦救難,太疲累了,因此放棄。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修得大神通力,太困難了,因此放棄。 其實,人間佛教的創始者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也就是行三好,就是行佛、行菩薩道了。 在人
最近遇到一位女性,原本是財金領域的高學歷分子,進入婚姻後放棄了工作,在家庭裡飽受婆婆的嚴苛節儉要求及大小眼對待。儘管她為了婚姻和諧而忍氣吞聲,卻導致了憂鬱症。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社會裡層出不窮。 問題出在哪裡? 一、長期的忍氣吞聲但是心裡卻過不去,絕非好辦法。 二、沒有在職涯上做自己。 三、
最近,國內的第四波新冠疫情又起了,許多人內心惶惶之際,又戴起了口罩才敢去公共場所,或是待在家減少出門,結果身體一天天變胖了,肌肉也變得無力。然而,口罩是永久防疫的辦法嗎?並不是,因為我們總有脫下口罩吃飯、洗澡、睡覺的時候。因此,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和體能,才是根本之道。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進行「餐後的
人生在世,充滿煩惱。人人都想知道:如何從煩惱中解脫?解脫,需要智慧。正如聖嚴法師的名言:「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世間智慧中,最究竟者為:般若智慧。 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講解「般若智慧」給所有人聽的內容,由阿難陀尊者記錄下來。 大智度論,則是龍樹菩薩對於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歷了前一晚精采的夜間生態導覽(藍海屋潛水渡假村主辦,Klook網站代理),終於體會導覽人員的專業和風趣有多重要。本次導覽前,女兒說她好想睡,不想參加了,我請她先參加一下下。沒想到參加到一半就因為導覽的聖男哥哥講得生動有趣而醒了過來,全程參與完成! 究竟是怎麼個風趣法?比如,聖男問大家覺得「蘭嶼角
人生,應當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壯遊。為什麼應當有壯遊?為了讓我們保持雄心壯志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自信,學習更多的知識與經驗,不讓生活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磨蝕了心志。正如貝佐斯所言:「宇宙希望你成為普通的人,並千方百計地吸引著你,千萬別讓它成為現實。」 根據陳雅玲在商業周刊1004期「放大你的格局,人一
您知道嗎?人人都可以是菩薩。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救苦救難,太疲累了,因此放棄。 有些人認為,菩薩要修得大神通力,太困難了,因此放棄。 其實,人間佛教的創始者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也就是行三好,就是行佛、行菩薩道了。 在人
最近遇到一位女性,原本是財金領域的高學歷分子,進入婚姻後放棄了工作,在家庭裡飽受婆婆的嚴苛節儉要求及大小眼對待。儘管她為了婚姻和諧而忍氣吞聲,卻導致了憂鬱症。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社會裡層出不窮。 問題出在哪裡? 一、長期的忍氣吞聲但是心裡卻過不去,絕非好辦法。 二、沒有在職涯上做自己。 三、
最近,國內的第四波新冠疫情又起了,許多人內心惶惶之際,又戴起了口罩才敢去公共場所,或是待在家減少出門,結果身體一天天變胖了,肌肉也變得無力。然而,口罩是永久防疫的辦法嗎?並不是,因為我們總有脫下口罩吃飯、洗澡、睡覺的時候。因此,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和體能,才是根本之道。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進行「餐後的
人生在世,充滿煩惱。人人都想知道:如何從煩惱中解脫?解脫,需要智慧。正如聖嚴法師的名言:「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世間智慧中,最究竟者為:般若智慧。 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講解「般若智慧」給所有人聽的內容,由阿難陀尊者記錄下來。 大智度論,則是龍樹菩薩對於摩訶般若波羅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顯宗、密宗的出家戒及菩薩戒的傳承略有不同,但本質是無二致的。總而言之,大乘菩薩戒是絕不傷害有情眾生,而且要幫助有情眾生。它的核心的價值就在這裡,顯密都如此。領受灌頂或每天修法有念到〈七支懺悔文〉,在念〈七支懺悔〉生起這樣的大乘菩提心,也是在重受菩薩戒、重新領受菩薩戒。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顯宗、密宗的出家戒及菩薩戒的傳承略有不同,但本質是無二致的。總而言之,大乘菩薩戒是絕不傷害有情眾生,而且要幫助有情眾生。它的核心的價值就在這裡,顯密都如此。領受灌頂或每天修法有念到〈七支懺悔文〉,在念〈七支懺悔〉生起這樣的大乘菩提心,也是在重受菩薩戒、重新領受菩薩戒。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