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明行足06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原創 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raw-image
raw-image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所有的戒律(silā)都是佛陀制定的,只有佛陀能夠制立戒律。

二、 根律儀戒(Indriya-saṃvara sīla)

此戒是通過正念守護眼、耳、鼻、舌、身、意根,不讓煩惱賊從這六門進入心中。一般人因為不能通過止禪和觀禪收攝自心,當六根觸到可喜的六所緣時,心中即生起貪愛; 反之當六根觸到不可喜的六所緣時,心中則生起瞋恨。因此他的心時時刻刻都受到煩惱或不善法的折磨。佛陀已經沒有擾人的煩惱,所以煩惱賊不會從六門進入他的心中。

三、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ññutā)

飲食知量是指食用足夠維持身體健康的適當的食物量,並且如此作意:「我食用這食物,不是為了嬉戲,不是為了驕傲,不是為了裝飾,不是為了莊嚴,只是為了支援及維持這個由四大種色所構成的身體,為了防止由饑餓所引起的不適,為了説明梵行。如此思惟我將滅除由饑餓所引起的舊的苦受,並阻止因飽食而引起的新受。這樣,我才會健康、無過失、安住自在。」
佛陀飲食知量,不會像常人一般沒有節制。如果佛陀要吃三十口飯,最後的三口會以水代替。飲食知量對於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受不了貪欲的誘惑,長期暴飲暴食,會影響健康,禪坐時精神也會昏昏沉沉,身體前傾後倒,思路遲鈍,目標顯得模糊不清,以至無法專注,枉費稀有難得的修行機會及其崇高目的。

四、 警寤策勵(Jāgariyānuyoga)

警寤策勵是指精進努力,白天和初夜時(晚上六時至十時),來回經行與坐禪,克服阻礙善法的五蓋,以凈化心靈;中夜時(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以獅子的姿勢往右躺,右腳踮著左腳,正知正念,警寤起床的時間;後夜時(淩晨二時至黎明),繼續來往經行與坐禪,凈化阻礙善法的五蓋。

raw-image

佛陀時常保持正念和覺醒,有時他為信徒開示和協助比丘解決修行上的問題,有時入阿羅漢果定,享受涅槃之寂靜。第五至十一行是七種正法(saddhamma),包括:

五、 信 (Saddhā)
信是對當信之事有絕對的信心,決意而不猶豫。 一般上信是對三寶深心信受:
—包括現在、過去與未來佛。 皈信佛是基於佛是體現滅苦之道的圓滿覺悟者。
—指對可以親自見證四聖諦、道、果、涅槃有信心。
—指聖者之流,即已證得入流、一來、不來及阿羅漢道果的四雙八輩。

六、 慚 (hiri)
對造作或欲造作身、口、意的不善業感到羞恥,這包括違犯五戒、八戒或出家戒律。

七、 愧 (ottappa)
對造作身、口、意惡行所帶來的果報感到害怕。 對惡報的畏懼可以保護戒德,也可以避免傷害自己和他人。 入流聖者都具備慚和愧,更何況是萬德莊嚴的佛陀。

八、 多聞 (bahussuta)
多聞的意思是指凡那些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宣說清凈梵行的法,他有多聽聞、憶持、背誦、以心探索、以正見徹底透視洞察。 當佛陀證悟正自覺菩提,就具有一切知智(sabbaññutāñāṇa)能夠知道他所要知道的一切。 不像他的弟子要多聽聞、憶持、背誦和探索。

九、 精進 (Viriya)
正精進是對斷除惡法、培養善法的努力不懈。 佛陀從來不逃避培育善法的責任,因此我們應學習佛陀穩固紮實的精進力。 這包括修行以下四法:
精進於斷除已生的惡法。精進於防止未生惡法的生起。精進於令未生的善法生起。精進於令已生的善法增長。

十、 正念(sati)
佛陀具足殊勝的正念正知,能記得或憶起久遠以前所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 佛陀對身、受、心、法四念處,已經圓滿修習,身、口、意從不失正念。

raw-image

十一、 智慧(Paññā)
智慧是指透視諸法生滅的現象,是崇高和洞見的,並導向徹底滅苦。 佛陀的智慧已經圓滿。第十二至十五行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它們是通過持久地把心專注在一個目標上達到的心的快樂和平靜。

十二、 初禪
經典如此形容初禪:「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成就喜和樂。

十三、 二禪
尋、伺寂止,成就內心潔净和心專一性,無尋、無伺, 由定生喜、樂的第二禪。

十四、 三禪
離喜並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體感受樂,住於聖者們所說的第三禪:舍、具念和樂住。

十五、 四禪

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住於不苦不樂,由舍而生的遍淨念的第四禪。 在此,完成了十五行。

raw-image
明與行的重要性

明與行對修行者同等重要。當然,我們一般人要培育的明與行不能和佛陀擁有的明與行相提並論,我們要培育的明與行只是一般程度。
我們通過對三寶的信心、佈施、持戒、自我節制、慚愧心、正念、精進、止禪等來培育〔行〕,以便能有機會遇到善知識或未來佛。
我們通過禪定和觀禪來開發〔明〕,這兒所指的〔明〕是觀智——洞悉身心無常、苦和無我本質的智慧,從觀智提升到漏盡智的〔明〕
具備〔明〕,當我們遇到有智慧的老師或聽聞有關四聖諦之法,加上我們自己也具備足夠的努力和〔行〕,我們將成就最終的目標—解脫痛苦,體證涅槃。
如果一個人在今生圓滿〔行〕,但沒有同時培育〔明〕的種子,即使他在來生能遇見未來佛並親聞佛的開示,他也可能不容易體證四聖諦。一個例子便是喬薩羅國(Kosala)的波斯匿王,即使他幾次拜訪佛陀,佛陀也親自為他開示佛法,由於他過去生沒有累積足夠〔明〕的種子,他無法親證佛陀教導他的解脫生死之法。

raw-image

反之如果一個人具備〔〕但沒有培育〔〕,他們能遇到善知識或佛及聽聞佛法的機會非常渺茫,更不用說證悟了。沒有明與行這兩個條件的資助,要覺悟或體證涅槃是不可能的。

我們非常幸運,不是出生在八不幸生命界,而是出生於佛法尚流傳的時代,並且諸根具足值遇佛法。我們應把握這難得的人身,珍惜難聞的佛法,盡一切努力培育,就算是今生沒有機會體證涅槃,來生還是有很多機會遇到善知識,聽聞佛法,擺脫貪瞋痴的束縛,解脫痛苦。這是佛陀——一位崇高的老師對學生的期待,也是身為弟子的我們奉上的最高供養。

raw-image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 點擊查看:善戒尼師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

👉 點擊查看:書籍結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20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 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五蘊的譬喻 (一)色蘊 (rūpa khandha) Rūpa稱為色,是因為它會被冷
Thumbnail
2023/06/20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 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五蘊的譬喻 (一)色蘊 (rūpa khandha) Rūpa稱為色,是因為它會被冷
Thumbnail
2023/06/18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2023/06/18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2023/06/17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2023/06/17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Thumbnail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 所有的戒律(s
Thumbnail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 所有的戒律(s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說:「修行就是日積月累,積沙成塔,持之以恆。」 大德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也是佛法修行的總綱。意思是:透過持守戒律,廣修善法,淨化心念,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引用完畢) (分享完畢) 相關文章分享: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說:「修行就是日積月累,積沙成塔,持之以恆。」 大德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也是佛法修行的總綱。意思是:透過持守戒律,廣修善法,淨化心念,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引用完畢) (分享完畢) 相關文章分享:
Thumbnail
【累積福報之關鍵】發菩提心是學佛修行非常重要的環節。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一個人如果生起菩提心,再去做事、去修行,就算只是做掃地工作,也是功德無量!」 心能做天堂也能做地獄,用發菩提心去做每一件事都有無量的功德,因此有句佛家語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意思就是累積福報的關鍵點在於我們的心。
Thumbnail
【累積福報之關鍵】發菩提心是學佛修行非常重要的環節。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一個人如果生起菩提心,再去做事、去修行,就算只是做掃地工作,也是功德無量!」 心能做天堂也能做地獄,用發菩提心去做每一件事都有無量的功德,因此有句佛家語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意思就是累積福報的關鍵點在於我們的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