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愛麗絲》是前陣子跟《青春電幻物語》重映時先後去看的。整體而言,對《花》的印象比較好,整部電影充滿著青春的躍動感(尤其後方的芭蕾獨舞更是名副其實的青春躍動),互相吐槽、吵架,世界的時間軸線依循相同步調繼續往前走。
雖然撞到頭的部分是如此無厘頭,卻是想深一層能有很多延伸思考的片子(關於記憶的真實性與記憶的建構與現實/真實的關係)。但感覺導演沒有打算加深著墨那部分,就先略過不表。
本片初看是十年前,這十年間多長了些見識,更能看出一些以前沒看出來或看懂的部分。本文分享一些出現在本片的小發現,可當作補充說明搭配正片一起服用。
0. 這部電影好看在哪裡?
《花與愛麗絲》呈現的是一種青春時期的友情,它的自然清新不做作(多虧逼真的腳本與演員的演出兩者結合)召喚觀影的人進到那樣的日常生活裡面,倒不一定是讓觀眾想起各自的求學期間,反而更像是以身為主角同學的角度一起經歷這些故事。
這些日常的寫實感藉不同的元素堆疊組成,例如(1)朋友之間的喇賽 (2)場景的建立(去學校通勤路上的車站與車廂上、喫茶店、住家、校園、芭蕾舞練習室等) (3)各式各樣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死黨之間、假情侶、親情、朋友)。
即使中間有些波折,最終兩人又回到片頭那種喇賽的互動模式的那種很純粹的友情,看著更多是哇真美好的微微一笑。我認為這個觀影期間持續的微微一笑就是貫穿整片的觀影價值。
1. 壽限無(じゅげむ)
在《花》裡面,男主角常講一串很像《盜夢偵探》的囈語,其實是落語經典段子壽限無(じゅげむ)片段。
這是從寶島近兩年連載一部叫《朱音落語》,以落語為主題的漫畫學到的。壽限無(じゅげむ)的故事簡單來說是想把所有吉祥或偉大的詞都加入名字導致悲劇的諷刺劇。
落語做為單口相聲形式的日本舊式娛樂,已然沒落,也是因此《花》在校慶橋段提到話劇社搶走大部分的表演時間,因為大家(尤其年輕學生)大多沒什麼興趣,輕音社 (《K-On》或《孤獨搖滾》) 或爵士樂社(《坂道上的阿波羅》)都更熱門。
2. 阿部寬
看日本早期的電影跟看台灣早期電影類似,都有機會看到後來活躍的明星年輕時的青澀模樣。本片則是阿部寬(雖然出鏡時間不長)作為愛麗絲媽媽短暫的新男友現身。
3. 愛麗絲
愛麗絲這名字的梗是這幾年今際之國出現才更理解,也就是做為姓氏“有栖”的諧音。實際上《花》裡也是在玩夢遊仙境的梗,不能說很像只能說是一模一樣(?):都有撲克牌,尤其《花》撲克牌背後還印有兔子(其實可以腦補成與老爸海邊相處的記憶就如同到夢遊仙境一般,藉由牌再次被吹散先確立其一半,而後撿到第二張紅心A確認剩餘另一半進而驗證證那是真實的回憶)。
4. 青春的呈現方式與元素
如果說北野武對於日常的暴力有其獨到見解,那岩井俊二感覺就是對於青春、愛情還有日本風景這三個主題極為擅長。
在《青春電幻物語》處理的是青春的躁動(青春期同儕間的互動、青春期對於歸屬感的追求(線上社群或音樂作為虛擬烏托邦)),《花》則是圍繞在女性友人之間的相處,從中帶出一種青春感。
除此之外,所謂的日本風景,包含了上學的電車、落語元素、學園祭時後方的原子小金剛……,而青春的元素則是藉由校慶與芭蕾(讓人想起竇加描繪的練習芭蕾的少女)。我有簡單的整理一下兩部片的青春與日本感在影像中對應的元素。
《花與愛麗絲》
日本感:鐵道、學園祭、原子小金剛、日式庭園(與爸爸聚餐的場所)、落語、喫茶店
青春感:社團活動、芭蕾、海邊、各種主角聚焦但之外都做光暈糊化的效果
《青春電幻物語》
日本感:鐵道、劍道、沖繩
青春感:社團活動、海邊、一起放煙火
5. 演藝圈
有趣的是,本片部分描繪到愛麗絲被星探相中,進而開始試鏡的演藝圈之路,這部分的描寫讓人想起《我推的孩子》,當藝人確實是不容易呢。
有去看了網路上其他人的評論,有提到其實演藝圈不僅是為後來的芭蕾舞獨腳戲鋪路,更大部分是講述愛麗絲本人從既有的生活圈(過去)迎向新生活的重要轉捩點。這個觀點滿有趣,我會在文末附上延伸閱讀提供參考。
6. 我愛你
完全不記得原來《花》有玩中文的這個梗,滿有趣。爸爸這條故事線在故事裡所佔篇幅不長,但卻滿感人的(而且在劇情上,不只帶出了庭園的茶室這個場景為後續重要的拆穿戲做鋪墊,也為海灘那場戲做了預告)。爸爸不在家,媽媽像個小孩子,變成愛麗絲除被迫獨立外還得照顧自己媽媽。然而愛麗絲也沒有因此就哭哭崩潰或怨天尤人,反而變得比較成熟圓融,但也多了一份壓抑(只有在跟爸爸見面的時候會不再壓抑做回那個女兒)。
7. 2000年前後
兩部電影裡大家都很熟悉的使用手機,讓人有種到底哪個年代的疑問。看了一下是2000~2005年的作品,跟印象中的時間差不多,但隨之而來的驚訝則是,原來手機已經問世這麼久了嗎?真是神奇。
延伸閱讀:
电影花与爱丽丝到底有什么好看?
>這篇主要是分析愛麗絲在片中的呈現與成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138882
《花與愛麗絲》漫遊青春卻有比想像中還嚴謹的劇本結構
>這篇有提到的是記憶與現實對應到青春的不確定、曖昧性,所謂的”可以是這樣,但也可以是那樣”,說的確實沒錯。
https://medium.com/@ariel77w/%E8%8A%B1%E8%88%87%E6%84%9B%E9%BA%97%E7%B5%B2-%E7%9C%8B%E4%BC%BC%E6%BC%AB%E9%81%8A%E5%AF%A6%E5%89%87%E5%9A%B4%E8%AC%B9%E7%9A%84%E7%B5%90%E6%A7%8B%E6%8B%86%E8%A7%A3-90937d4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