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太多的小孩

話太多的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一題有人要說說看想法嗎?」台下學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太多話,並且發表的內容大多跟題目無關,這類學生最不缺存在感;另一類則是,一不小心,你會以為他今天沒有來上課,徹底安靜就是他的超能力。

這篇先紀錄,話太多的小孩。

too much

我們很常遇到這類小孩,很樂意分享想法、生活及他想說的話,但是無法判斷自己可以講多久、當然也看不懂別人的表情,他們熱情的向你一股腦宣洩他們想說的事情。

這些小孩,不僅在課堂中常被提醒,在生活中受挫也是家常便飯。

我想起了我去年的一位學生,他相當熱愛某部卡通,每次上課都會很有禮貌地問坐他隔壁的同學,下課後可以先留在教室,聽他說關於那部卡通的事情嗎?

同學大部分都會拒絕,原因很簡單,大家下課都嘛想趕快出教室玩,怎麼可能會想要留在教室裡面聽其他同學發表看卡通的感想。但這位學生無法理解,每次被拒絕都會哭,於是我著手處理了。

視覺化呈現

這些小孩無法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話給他人的感覺,於是我在他發表的時候,將他說出的話直接打在投影幕上,最後再請他念一次他說過的話。小孩邊念邊笑,自己都發現自己說的話一直跳針了。

透過這樣的視覺呈現,小孩對自己說的話,終於有點感覺

框架要討論

對自己的話有感覺之後,我們開始研究,那到底什麼時間可以找其他人分享?可以說什麼?怎麼說別人才不會跑掉?大家討論過後,出現了屬於我們自己的版本:

1.時間點要慎選:

小孩們發現,不可以選在其他人想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分享,容易讓人覺得煩。小孩也分享,他們覺得最好的分享時間是:邊玩的時候邊分享,不要只有單純的說話分享。

老師覺得很高招!


2.內容不重複:

小孩也說到,一樣的內容一直聽,一下子就覺得膩了。如果內容重複,又很想講的時候怎麼辦?這時可以找其他人分享,或者換個形式,改用畫的、演的等等。
我們覺得很自然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可沒那麼自然。


3.五句內說完:

我們也開始練習,在有限的句子中,表達自己想法。如果只能使用五個句子,就要把你昨天看的卡通分享完畢,你有辦法嗎?

我們在課堂中,先使用簡單的問答句,發現學生因為會怕超過五個句子,就會過度簡短,在鼓勵之下,才又慢慢將句子拉長。

五句內說完,很適合總是長篇大論的小孩練習。



4. 反問對方的感覺:

大部分小孩會一股腦地把自己想說的說完,卻忘記對方的感受。但要他們不斷觀察對方眼神、非語言訊息也很難為他們,因此我們討論過後,決定要在對話中安插一些問句

那你喜歡什麼?你家有類似的玩具嗎?

讓對方也有可以回應的機會,一來一往,有問有答。


後記

當然也不是討論完框架,對話就從此美滿。我們必須要先幫這群小孩踩踏出路徑:多次練習、一錯再錯都沒關係,累積經驗值。

因此我把這些框架貼在我教室,當小孩們發表或交流又出現類似狀況時,就會請出框架,立刻練習!

為的就是,希望小孩出了資源班後,這些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順利派上用場。

raw-image




avatar-img
灰寒的沙龍
50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透過專題紀錄課程、學生們的烏龍事件、家長以及導師們關心的議題。這個專題也提醒自己,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要更有感、減少麻木不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灰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跟學生們上課在談解決生活情境的問題,學生們提出了他們的困惑,我們在課堂中談論可以怎麼看待人際。但是這個課程,卻讓人誤會我們一起在說其他學生的壞話,我除了無奈之外,也意外了開啟了一系列減壓的實作,想不到這個契機,讓我頓悟了,書上知識,就是這時候派上用場的啊! 壓力上升 我聽到同事說,家長對於課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鼓勵那位小孩?我沒辦法!他事情都沒有做好,我稱讚他,對其他小朋友不公平啦!」老師說著。當然不是希望導師沒來由地亂稱讚一通,做錯事也按小孩讚,只是希望,不要只從一個面向看這位小孩,小孩有在努力、有其他的面向或可能性,也正等著我們發現。但這美好的光景,在現實學校生活中,還真的很困難啊... 白紙
小孩跟媽媽說不想上課,媽媽開始緊張,也擔心不處理會更嚴重,因此循循善誘小孩說出害怕的原因,當小孩說了一個原因後,媽媽開始認為應該還有其他需要幫忙的,於是著手幫忙小孩解讀他自己的心情,也承諾小孩,會幫忙跟學校老師溝通...
最近正在準備三年級自閉症學生的入班宣導資料。在準備過程中,也讓我更加看清了一些事情,例如:他突然情緒起伏大,老師們或許還可以猜出原因,但在小孩眼中只會覺得他很奇怪;他無法遵守班上規定,小孩可能會默默地覺得老師不公平;他有特別喜歡的同學,但卻直接摸他的手,嚇到班上許多同學...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
我跟學生們上課在談解決生活情境的問題,學生們提出了他們的困惑,我們在課堂中談論可以怎麼看待人際。但是這個課程,卻讓人誤會我們一起在說其他學生的壞話,我除了無奈之外,也意外了開啟了一系列減壓的實作,想不到這個契機,讓我頓悟了,書上知識,就是這時候派上用場的啊! 壓力上升 我聽到同事說,家長對於課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鼓勵那位小孩?我沒辦法!他事情都沒有做好,我稱讚他,對其他小朋友不公平啦!」老師說著。當然不是希望導師沒來由地亂稱讚一通,做錯事也按小孩讚,只是希望,不要只從一個面向看這位小孩,小孩有在努力、有其他的面向或可能性,也正等著我們發現。但這美好的光景,在現實學校生活中,還真的很困難啊... 白紙
小孩跟媽媽說不想上課,媽媽開始緊張,也擔心不處理會更嚴重,因此循循善誘小孩說出害怕的原因,當小孩說了一個原因後,媽媽開始認為應該還有其他需要幫忙的,於是著手幫忙小孩解讀他自己的心情,也承諾小孩,會幫忙跟學校老師溝通...
最近正在準備三年級自閉症學生的入班宣導資料。在準備過程中,也讓我更加看清了一些事情,例如:他突然情緒起伏大,老師們或許還可以猜出原因,但在小孩眼中只會覺得他很奇怪;他無法遵守班上規定,小孩可能會默默地覺得老師不公平;他有特別喜歡的同學,但卻直接摸他的手,嚇到班上許多同學...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