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跟媽媽說不想上課,媽媽開始緊張,擔心不處理會更嚴重,因此循循善誘小孩說出害怕的原因,當小孩說了一個原因後,媽媽開始認為應該還有其他需要幫忙的,於是著手幫忙小孩解讀他自己的心情,也承諾小孩,會幫忙跟學校老師溝通...
小孩不想上課,有些小孩確實無法直球處理,直接命令他去上課,沒有任何理解,後果就會延後承擔。但是,也有另外一個面向,就是,過度處理。
其實小孩不想上課,也很正常。如果我們對於他們的不想上課,開始帶著他一件件的找出原因,其實對他來說就是一件件的找出學校的壞事;我們對於他的不想上課,帶他認識自己的情緒,他們也很有可能會順著我們的話語,過度解讀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開始讓他們覺得,害怕可能會導致憂慮,憂慮久了可能會生病,生病了後人生可能會有各種限制等等,其實就是讓他們一開始純粹的情緒,複雜化了。
我們讓他們的情緒,又長出情緒的想法,甚至,小孩看家長這麼擔心,還會為自己的情緒,感到抱歉。
這時候,我就想起一句話,身為家長,情緒應該要比小孩的降兩度,不要讓小孩覺得,他們會嚴重帶動我們的情緒,他們才能看自己真實的情緒。
當我們讓情緒複雜化了,我們通常會忙著處理情緒。例如:教小孩看懂自己在害怕或者在焦慮,我們會開始想,該怎麼幫助小孩減少害怕跟焦慮的感覺。
但是,其實情緒就像氣象,來來去去的,坦然面對,並且接受情緒的洗禮就好。
我們也應該把力氣,用來解決問題。
當小孩無法理解情緒是來來去去的,很有可能會因此把情緒封裝好放一邊,等到哪一天,太滿了,就會不經意的、突然宣洩而出。
又或者,當我們過度強調情緒的重要,小孩最後會變成,情緒氾濫,任其到處撒潑,讓情緒控制自己生活。
我在〈情緒靈敏力〉這本書上,學到如果我們被情緒勾住了,可以跨出去的方法,覺得很受用!書上說,當我們察覺到,情緒來了,我們被勾住了,我們應可以有一些幫助自己脫鉤的方法:
1.容忍矛盾:
我們要有辦法容忍矛盾的情況,如果我們能夠接受矛盾,就有機會用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現在的處境,並且抽離出來,跟自己拉開距離。
2.一笑置之:
幽默,顯然是許多事情的解方。但書中也有提到,所謂的幽默,並不是靠笑掩蓋痛苦。我們要做的事,試著拿自己開玩笑,並且幫助自己接受現在的處境,一樣,拉開跟真實情境的距離。
3.改變觀點:
只從自己角度看待自己的難過或困境嗎?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想想看,你家的小孩會怎麼想這個問題?你家養的那隻慵懶的貓,會怎麼看待你此時的難過?
4.戳破它:
當我們情緒上鉤時,有件事很重要:想法就只是想法、而情緒也就只是情緒。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目前的情緒是...」,但是,你仍然有選擇做出行動的能力。
我們這群資源班小孩,有時候來上課的時光,就是他情緒輕輕流瀉的時光。他們可能一股腦地說話、開玩笑或者小耍賴,跟在原班的樣子常常會有明顯的不同。但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出口,如果我們有時間跟空間,可以讓他輕輕流瀉,也是好事。
難的是,學生能夠讓情緒正常流瀉的同時,又能做出正確行為。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