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壓可以怎麼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跟學生們上課在談解決生活情境的問題,學生們提出了他們的困惑,我們在課堂中談論可以怎麼看待人際。但是這個課程,卻讓人誤會我們一起在說其他學生的壞話,我除了無奈之外,也意外了開啟了一系列減壓的實作,想不到這個契機,讓我頓悟了,書上知識,就是這時候派上用場的啊!

壓力上升

我聽到同事說,家長對於課堂的想法時,第一想法是:我做了什麼事嗎?家長為什麼不直接來問我?這樣傳話有什麼意義?接著我很明確感覺到,自己內心升上來來一股緊張、壓力的感覺,這種感覺自己其實非常熟悉,但是要用文字形容出來,不太容易。對我自己來說,這是一種不祥的預感。


腳步緩下來

想法越多、情緒越滿,反而節奏要先緩一緩,因為這時候正是情緒最容易被夾持的時候。緩一緩,開始理性的搜尋腦中可以用的方法、工具或任何思考框架都好。我突然想起近期在書中看過的面對巨大壓力的方式,就像溺水中,看見救生圈一樣!

奮力抓住!


別小看文字及語言的力量

首先,第一步驟是,當我們感到面臨巨大壓力時,千萬不要小看說出來的力量。

我感到緊張的時候,人在學校,那時候附近也沒有適合讓我可以立刻說出來的對象,因此我打開word檔案,開始在word上面洋洋灑灑打下我那時候的心情。

想到什麼,就打什麼。打完之後,再看一次,就會發現,理智似乎慢慢回來了。


劃分清楚

緊接著要做的是,開始回想這件事情,我有哪些可以努力的?哪些是我無法著手的?

我可以努力的:

我會更細心看待我的課程內容,並且確保我的課程對學生是有幫助的。

我無法努力的:

我無法管控每個人對我課程的想法,事實上,我也沒必要這樣管控。

找出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避免失控感

走完前面兩個步驟,其實已經跟一開始的情緒差很多了。接著的第三步驟,是明確可以避免自己失控的重要步驟:找出自己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找出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是:立刻確認下一堂課的內容及學習單,看有無增刪之處。


看事件的先後順序

跑完前面幾個步驟後,我發現自己已經從野獸變回人類了。接著,我還要更進階的去研究:這個事件帶給我的機會,而非視為挫折。

我在我的檔案中寫著:

正向:這個事件讓我警惕自己,要更謹言慎行,另外,我也體悟了一件事情,不要為了迎合他人想法,而攻擊自己的自信。

挫折:我也承認,這個事件讓我覺得很不舒服。我自認有認真上課,卻出現這樣的質疑!


減壓步驟一起來

當然,不能只有老師學會這些減壓步驟,這群孩子們也很值得跟著老師學會。因此,我將這些步驟分享給我的四年級孩子們,他們最近適逢期中考,有一定的壓力量,我大力鼓勵他們試試這些步驟,老師真的親身體驗過,很有幫助!

其中一位四年級學生是這麼規劃的:當我數學考差被罵的時候....

1.說出來或寫出來-別小看語言的力量

我會跟我的朋友說,最近考試壓力好大哦!我也問我朋友最近有沒有一樣的感覺。


2.劃出分哪些可以努力,哪些無法掌控

我帶著這位女孩想想,哪些可以努力?哪些無法掌控?

她說可以努力的就是考前要認真複習錯的題目。

無法掌控的則是最後到底會考幾分。


3.找出一件可以執行的小目標,找回控制感

談到要找出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時,她翻開她的數學作業簿大量的錯題,指著說:我有立刻可以做的100件事。

raw-image

後記

我後來發現,我之所以願意一步一步照著步驟執行的原因是:我知道情緒不會立刻消失。我也知道,不會因為我做了什麼事情,情緒就可以立刻大逆轉。

當我們將腦內資源都動用到緊張、生氣時,不會有餘裕去想我們該如何減壓,平常學習到的框架,這時就派上用場了!

感謝〈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讓我學到這套實用的方法。



avatar-img
49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透過專題紀錄課程、學生們的烏龍事件、家長以及導師們關心的議題。這個專題也提醒自己,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要更有感、減少麻木不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灰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鼓勵那位小孩?我沒辦法!他事情都沒有做好,我稱讚他,對其他小朋友不公平啦!」老師說著。當然不是希望導師沒來由地亂稱讚一通,做錯事也按小孩讚,只是希望,不要只從一個面向看這位小孩,小孩有在努力、有其他的面向或可能性,也正等著我們發現。但這美好的光景,在現實學校生活中,還真的很困難啊... 白紙
小孩跟媽媽說不想上課,媽媽開始緊張,也擔心不處理會更嚴重,因此循循善誘小孩說出害怕的原因,當小孩說了一個原因後,媽媽開始認為應該還有其他需要幫忙的,於是著手幫忙小孩解讀他自己的心情,也承諾小孩,會幫忙跟學校老師溝通...
最近正在準備三年級自閉症學生的入班宣導資料。在準備過程中,也讓我更加看清了一些事情,例如:他突然情緒起伏大,老師們或許還可以猜出原因,但在小孩眼中只會覺得他很奇怪;他無法遵守班上規定,小孩可能會默默地覺得老師不公平;他有特別喜歡的同學,但卻直接摸他的手,嚇到班上許多同學...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
我開心的和學生分享著我家養了兩隻流浪貓的事情,這位同學,我就稱他為浮誇哥好了,大聲開口說:「我家也有養貓!養了30隻哦!」大家紛紛驚呼,怎麼可能養這麼多隻啊!接著另一位學生說她家有養過倉鼠,浮誇哥再次大聲說:「我家也有養倉鼠!我們家的其中一個房間都是倉鼠。」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鼓勵那位小孩?我沒辦法!他事情都沒有做好,我稱讚他,對其他小朋友不公平啦!」老師說著。當然不是希望導師沒來由地亂稱讚一通,做錯事也按小孩讚,只是希望,不要只從一個面向看這位小孩,小孩有在努力、有其他的面向或可能性,也正等著我們發現。但這美好的光景,在現實學校生活中,還真的很困難啊... 白紙
小孩跟媽媽說不想上課,媽媽開始緊張,也擔心不處理會更嚴重,因此循循善誘小孩說出害怕的原因,當小孩說了一個原因後,媽媽開始認為應該還有其他需要幫忙的,於是著手幫忙小孩解讀他自己的心情,也承諾小孩,會幫忙跟學校老師溝通...
最近正在準備三年級自閉症學生的入班宣導資料。在準備過程中,也讓我更加看清了一些事情,例如:他突然情緒起伏大,老師們或許還可以猜出原因,但在小孩眼中只會覺得他很奇怪;他無法遵守班上規定,小孩可能會默默地覺得老師不公平;他有特別喜歡的同學,但卻直接摸他的手,嚇到班上許多同學...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
我開心的和學生分享著我家養了兩隻流浪貓的事情,這位同學,我就稱他為浮誇哥好了,大聲開口說:「我家也有養貓!養了30隻哦!」大家紛紛驚呼,怎麼可能養這麼多隻啊!接著另一位學生說她家有養過倉鼠,浮誇哥再次大聲說:「我家也有養倉鼠!我們家的其中一個房間都是倉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怎麼介入】 面對今天的各種課程,我有以下的觀察與反思: 自然課 今天因為一些因素,只有我和自然老師在教室負責課程,禮拜一的第一節課都會比較浮躁一些,孩子們在開場後、自然老師已經進入課程時,部分孩子有時會小聲聊天、放空,當下我應該要介入嚴肅告訴這些孩子,但我當下不知道該怎麼介入老師的課程,怕我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大家都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壓力和恐懼。這篇文章分享了一本由哈佛心理學教授所著的書,《大膽行動》,其中詳述瞭如何面對和轉化負能量的三個步驟。這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方法,讓讀者可以更加自信和堅定地前行。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在我帶領「人生轉型工作坊」過程中參與者的回饋,或是和同處於中年轉型階段的朋友,我常會聽到一種看似兩難的情境「改變的過程我不想給我自己太大的壓力,畢竟壓力對身心健康不好,但又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不滿意,該怎麼辦呢?」。原本我對此也沒有什麼好答案,但在讀完《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之後,我就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早上和實人老師、夥伴討論到如何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尤其是針對特殊孩子,老師分享完阿祥、天天的例子後,就引導到「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重要性,縱使有再多的是非對錯想要跟孩子說,也應該確認學生的狀態是否適合,任何的情緒都可能會讓學生無法接受進步的機會,甚至會讓老師有誤判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讀書和考試當下壓力山大,是每個考生共同的回憶。 雖然外表平靜,但是內心的小劇場已經上演100個場景。 我沒有OO怎麼辦? 我讀得不夠? 寫不完怎麼辦? 考生最容易忽略的事情,就是避免自己被內心負面的聲音壓垮。 只要心態的大壩潰堤,洶湧的水流就會把考生衝往「明年再來一遍」的
   壓力,是無形的恐懼,當我們面對它時,常變得膽怯,就好比站在懸崖邊,卻有無數隻透明的手在推你,這時,體內的腎上腺素開始飆升,你用盡全力將它們推開,壓力也隨之消散。壓力來臨時,我們應該換種方式思考,而不是因為愣在原地,不前進。我們要打敗壓力,而不是被壓力擊垮。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怎麼介入】 面對今天的各種課程,我有以下的觀察與反思: 自然課 今天因為一些因素,只有我和自然老師在教室負責課程,禮拜一的第一節課都會比較浮躁一些,孩子們在開場後、自然老師已經進入課程時,部分孩子有時會小聲聊天、放空,當下我應該要介入嚴肅告訴這些孩子,但我當下不知道該怎麼介入老師的課程,怕我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大家都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壓力和恐懼。這篇文章分享了一本由哈佛心理學教授所著的書,《大膽行動》,其中詳述瞭如何面對和轉化負能量的三個步驟。這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方法,讓讀者可以更加自信和堅定地前行。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Thumbnail
在我帶領「人生轉型工作坊」過程中參與者的回饋,或是和同處於中年轉型階段的朋友,我常會聽到一種看似兩難的情境「改變的過程我不想給我自己太大的壓力,畢竟壓力對身心健康不好,但又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不滿意,該怎麼辦呢?」。原本我對此也沒有什麼好答案,但在讀完《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之後,我就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早上和實人老師、夥伴討論到如何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尤其是針對特殊孩子,老師分享完阿祥、天天的例子後,就引導到「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重要性,縱使有再多的是非對錯想要跟孩子說,也應該確認學生的狀態是否適合,任何的情緒都可能會讓學生無法接受進步的機會,甚至會讓老師有誤判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讀書和考試當下壓力山大,是每個考生共同的回憶。 雖然外表平靜,但是內心的小劇場已經上演100個場景。 我沒有OO怎麼辦? 我讀得不夠? 寫不完怎麼辦? 考生最容易忽略的事情,就是避免自己被內心負面的聲音壓垮。 只要心態的大壩潰堤,洶湧的水流就會把考生衝往「明年再來一遍」的
   壓力,是無形的恐懼,當我們面對它時,常變得膽怯,就好比站在懸崖邊,卻有無數隻透明的手在推你,這時,體內的腎上腺素開始飆升,你用盡全力將它們推開,壓力也隨之消散。壓力來臨時,我們應該換種方式思考,而不是因為愣在原地,不前進。我們要打敗壓力,而不是被壓力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