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答案

2023/10/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進辦公室的時候,剛好一位導師在跟他們班一位同學聊天。

實在不是我想偷聽啊,但學生的嗓門實在太大,因為她太激動了,遇到了她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形。

大約的過程是:從十年前,這學生就有做預知夢的經驗,許多時候所發生的事情似曾相識,但令他不能接受的是,前兩天他的朋友因為車禍過世了,而這在他的預知夢中其實夢過,但夢中他因為打電話給這位朋友而讓朋友倖免這場車禍,而現實卻完全相反的…所以他很自責為什麼自己沒辦法幫助到他,就這樣非常難過的來找班導聊聊。

中間也提到許多玄學的部分,譬如她小時候被神明託夢認為乾女兒還有上述的預知夢等等,班導也盡量開導她了,但玄學部分真的很難回應,只好CUE了我這個在學佛的人,但我也是麻瓜,沒有感應也沒有超自然體驗,我也很難去跟她說什麼,加上在學校不太方便談太多宗教,也只能盡量開導她。

只是回家想想,其實還有許多未盡之處,目前學生的狀態,不見得能聽得進「放下」這樣的建議,應該要處理的,是面對情緒的勇氣

因緣也巧,今天看到這個學生,發現另一位老師為了讓她能夠靜下來,結緣給她一本心經抄經本,我見到她正在抄,便藉機好好的跟她聊聊,講講情緒如何去覺察,如何去試著面對情緒(或是告知她情緒是需要面對並且觀察的),甚至試著學習如何處理情緒,並希望她能夠轉念,讓幫不了的朋友不要成為這輩子的陰影,而是能轉化成更加認真去幫助他人的動力。

剛好也是心經,便稍微跟學生聊了下心經裡面的智慧,「自性空」,藉由告訴學生佛教講「無常」(世間一切法都是變化無常的,沒有不變的永恆),也讓她知道情緒與身心狀況,也不會永久不變的,即使佛教講因果,但也不能忽略因緣的努力空間,如果能讓這個事件對學生起到積極幫助他人的影響,便能夠讓這位學生越來越好。

在佛教中,菩薩的精神是利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希望藉由在學校教學,利益有緣的學生,希望他們能變好。

聖嚴法師:「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

這句話實在幫助我許多。

我認為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也有提到關於小時候的經驗在佛洛伊德心理學中,是有絕對的影響的,但阿德勒並不這麼認為,早期回憶不是一個人人格形成的主因,而是他的人格去選擇這些早期的記憶並賦予這些記憶有不同的意涵

另一方面,裡面也提到「區分課題」,區分這個問題是你的課題、還是其他人的,若是其他人的課題,便不需要拿其他人的課題來煩惱自己,這與佛法說到的心外求法非佛法有些雷同,我們往往過於關照他人,並以他人的課題煩惱自己,對自己的身心狀況反而缺少關照,實在是很可惜。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迷惘與疑惑,而且絕大部分都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屬於你可以接受的答案」,也恰好是這些迷惘,促使我們去學習、去探究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而這些解答,我在佛法裡面找到了,也有人在其他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等宗教找到了,也許心理學哲學也回答了這個問題,但人生的答案,通常沒有正確答案,但也是因為這樣,人生才多采多姿。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