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象徵萬物根源的太陽,即將成為吞噬一切的威脅時,人類的精神世界,將經歷什麼樣的改變?
太陽氦閃,地球被吞噬——這遙遠又熟悉的概念,常常出現在西方科幻中,但與西方不同的是,這一次,人類不再拋下了誰,僅讓菁英太空人帶著優選DNA另闢新世界,這一次,劉慈欣讓人類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在面對滅絕之際,人類選擇帶著腳下的土地,我們文明的母親——地球——一起尋找下一個可歸屬的星系。
這樣帶有東方色彩的科幻情節,讓《流浪地球》被正式翻拍成電影,在2019年正式上映。但若你只看過電影,就實在太可惜了。在電影中,與木星的交會危機雖然驚險刺激,卻也只是地球流浪途中的幾個秒鐘而已,而閱讀小說所得到的,卻是轟轟烈烈的半個世紀。
在書中「生存高於一切的」的價值觀下,人沒有了宗教信仰,不重視藝術哲學,地球隨時都可能像泡泡般瞬間消失。只有活著,一切才是真實的。因此在劉的筆下,所有摯愛的離別與死亡,都是異常疏離、短暫一瞬的。不管是遲遲未適應變化的爺爺,排在兩萬多人之外的母親,沒有任何痛苦的父親,走向對岸的加代子,那些堅持信念的文明叛徒,別回頭,千萬別回頭,我恍若聽見劉慈欣筆下的聲音,過去的別看,向前走這一切才會留下來。只有這樣,人類才能走完這兩千五百年,抵達屬於人類的另一顆恆星。
這真的是,又冷又深邃的情感啊…
閱讀流浪地球,除了見識到生存危機下人類的精神理智、政治局勢與社會價值的變化外,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正在觀看的我」的位置改變了。
在現實中,總是會把「自己」看得很大,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周遭就只是我以外的周遭而已。對於自己所生存其中的空間,也大多停留在某個平面、某個地區,最大至台灣這塊島嶼。很少意識到「星球」規模的立體空間。
但每次閱讀劉的作品,我就像被放置在宇宙的另一端,以全新的視角,觀看著「地球」這個物品及其遭遇。而在這個物品上,有另一個如細菌般的我,正在被「身處上帝視角的我」所凝視。
只有當「我」與「地球」皆被作為客體觀察時,這兩者間的關係才會顯而易見。這時也才開始真正感受到,「正在觀看的我」,和「腳下的星球」是確確實實有所連結的。我,和我的周遭,周遭中的人,動物,植物,小至細菌,我們皆生存在這個星球上,是命運共同體,是兆萬生命集合中的之一.…..。
半夜寫到這邊,腦中還是會忍不住浮現,書中那首從來沒聽過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