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也是我們──將人格分裂演繹出獨特風格的《消失的星期三》

2023/11/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中村倫也挑戰演出七個角色,可惜因為敘事角度,某些角色出鏡時間非常短。

中村倫也挑戰演出七個角色,可惜因為敘事角度,某些角色出鏡時間非常短。

每次睜開眼睛,都是星期二。星期二早上,永遠是巴哈的曲子,瓶罐類資源回收,以及貓貓節目,整週最無聊的一天,是我僅有的日常。對此,我無能為力。──(星期二的)齋藤數馬

如果你的一週,只有一天能有意識的過,你會怎麼過呢?是嚴守規律腳踏實地,還是放縱聲色盡情享受這24小時?

《消失的星期三》中,描述男子齋藤數馬因幼時車禍,醒來後分裂為七個人格,每一種人格固定會在週一到週日甦醒,因此雖然只有一個「人」住在房子裡,但卻像同時與六個室友共居,更頭痛的是,每個人格個性截然不同,「星期一」是樂團成員,菸酒不離身且生活髒亂;「星期二」個性謹慎內斂,愛乾淨且喜歡看書;「星期三」是運動愛好者、「星期四」是畫家、「星期五」是植物狂粉......每個人的個性差異之大,從使用的杯子款式風格各異就可見一班。

每個人格喜好的不同,透過杯子完全展現

每個人格喜好的不同,透過杯子完全展現

為了方便生活,他們訂下了同住的規則──提醒事項用便條紙,澆水、倒垃圾等固定家事彼此協助,衣櫃、冰箱、書桌等生活空間也平等分成七個。此外,因為人格共存的特殊性,他成為醫學界重要的觀察對象,必須在家中走廊安裝監視器、每天書寫日記並固定回診,雖然每週唯一醒著的日子總是沒有變化,無法遠行也沒甚麼深交的朋友,但日子還算過得去,直到某天「星期二」結束自己的一天後睡下,再次醒來,卻發現自己迎接的不是下個星期二,而是連續而來的星期三──不知道什麼原因,「星期三」消失了。

有關多重人格的文本,大多以人格最終合一為目標,當劇情走到「星期三」消失,我們大概就可猜到人格可能開始融合,但本片卻善用此過程,拍出了驚悚片的味道──「星期二」起初興高采烈,像是和天偷來了時間,他前往以往總是星期二休館的圖書館,並認識了可愛的圖書館員,但不久便發現圖書館員喜歡的是「星期三」,雖然是同一個身體,他卻覺得自己像個冒牌貨。直到「星期四」也消失,家中生活痕跡逐漸趨向單一,他變得容易暈眩、跌倒,某些時刻意識會突然不見,他才發現假冒其他人格繼續生活的,不只是身為「星期二」的他......

唯一知情且能夠和每個人格共處的,只有一之瀨(右)這個朋友

唯一知情且能夠和每個人格共處的,只有一之瀨(右)這個朋友

其中最精采的片段,莫過於「星期二」與另一個強勢人格搶奪身體主權,並透過手機自拍錄影溝通的片段。這段場景採用大量主觀鏡頭與跳躍的剪接,讓觀者同感「我」的意識斷裂,那種對身體失去掌控權、醒來發現自己在大街上,身上出現各種毫無記憶變化的感受,恐懼而無力,也讓本片的輕鬆調性在此大轉彎,具體地傳達出實際多重人格患者會經歷的痛苦。

我們都想變成一個人,一個正常人,一個普通人,希望明天還是自己,如此而已。──(星期X的)齋藤數馬

不同的人格消失了是好事或壞事?能夠融合為一個人格,擁有正常生活,顯然是最正確的道路,這也是主角強勢人格之一的主張,但「星期二」卻在假冒其他天的自己時意識到,經過這麼多年,每個人格已經長出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係,每個禮拜真實活過一天的「我」難道只是可以輕易抹除的存在嗎?進一步說,只有「意識」,不能被視為一個「人」嗎?電影中讓主角可以透過醫學手段做出抉擇的同時,也將這個難題拋出給觀眾。

面對特殊案例,醫生扮演了劇情轉折的重要角色

面對特殊案例,醫生扮演了劇情轉折的重要角色

另一個我喜歡的手法,是本片多次穿插主角小時候出車禍後躺在路上的畫面,明明是殘酷的車禍場景,卻用清透的色調、漫天飛揚的紙花與煙霧呈現出夢幻氛圍,並以照後鏡破裂程度呼應劇中人格數量變化,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小巧思。此外,用晨間電視週一到週日播出不同動物特輯來辨識時間的方式,也相當可愛且自然。

重點不是活的時間長短,而是能否在有限時間內活得精采──這樣的結論或許有些超譯,但數馬身上的七個人格,像是同一株樹苗上的七個分支,隨著時間成長茁壯,各自長出獨特的樣貌,儘管一星期只能自由活動24小時,它們選擇盡情活出自我;儘管多半時間只有自己「一個人」,但對彼此而言卻像是不同性格的朋友,就算永遠見不到面,卻能透過生活空間感受彼此的存在,說是最理想的友誼關係也不為過?

故事的最後,擁有掌握抹除或留下其他人格權力的數馬,會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在此留下這個小小懸念,待你親自解開。

PS.據說電影後續出了小說版本(未有中文版),諸多細節在小說中有較完整的舖陳與說明,且給出不同的結局,會日文的朋友不妨作為電影的延伸閱讀補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