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美術館的公園廣場辦了一個「島國禮作」的手工藝市集,包含七十攤來自日本的工藝創作,總共二百多攤之聲勢浩大,風和日麗,展攤多姿,對豐富市民的週末生活來說,其實是滿好的休閒活動。
這攤手繪陶盤,是由母親及其年僅十歲的兒子共同創作
這二攤不僅都是人氣名店、同時也是這幾年在國際餐飲上深度符合「應用美術」美感價值的餐食類型。如果將高美館的場域簡單地分內外來看,在美術館內的展覽是狹義上的純美術,而在美術館外的公園辦的市集,便是廣義上的應用美術,如設計(含工業設計)、插畫、建築、地景、手工藝等,因此在高美館辦手工藝市集是十分合題且應深具市民教育意味的行為,而美術本就是透過某種物質、手段、形式、行為、行為等媒介來傳達美感的作品,一道賞心悅目的料理,很容易可以說服大家是一種視覺藝術,而整體的品嘗感受呢 ? 好吃只是快感,吃了後產生愉悅的心情、有種時間沒有白過、日子該當如此的撫慰時,才能讓料理稱作美味,美味的這個「美」就是美感,跟一件精心創作的陶盤、首飾盒、燭台、高跟鞋、包包的美是一樣的,不只是要好看(漂亮),也能要有趣、有啟發性、時尚性、能牽動對自己對生活的體會。
傳統刈包裡頭夾的材料都是台灣在地食材,不只具有台灣辨識度,更能夾進更多的台菜料理
刈包是源遠自三國的傳統點心,自從2013年在倫敦掀起熱潮後,食包浪潮席捲歐美至今未退,高雄也在疫情後,出現許多有趣的刈包店,其實在這波刈包熱之前,同類型食品的熱潮還有一波包子饅頭熱,也是什麼都可以做成包子皮什麼餡都可以包什麼料都可以加,更能像甜甜圈般做成六顆一盒的禮盒,可惜好景不長,這波熱潮未能持續,就像紅豆餅也具有新創潮流的潛力,也是什麼都可以餡、可以是蛋糕皮、可以設計烙文、可以精美包裝,最後卻卡在終端售價,一顆十元固然大家都開心地買,但誰要賣呢 ?
刈包或包子從製作烹飪的工藝,到體驗品味的美感獲致,都包含如鑑賞手工藝般的原理,比如造型、形式、質地、比如味道的比例調和、食材與飲食文化的連結、品嘗的節奏等等,用心烹製的料理怎麼不會是美術呢 ? 希望下屆手工藝市集,主辦單位能多遴選幾攤具有創作與實踐能力的熱食,多支持有熱血卻生存不易的獨立小店,為飲食消費商品主導的市場帶來一點真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