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線頭的疤——我之所以寫《蜂鳥的火種》

黑色線頭的疤——我之所以寫《蜂鳥的火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詳細全文詳見【幼獅文藝】2023年11月號,當期主題:字在病途,文/邱怡青

詳細全文詳見【幼獅文藝】2023年11月號,當期主題:字在病途,文/邱怡青

決定投入精神疾病相關的書寫,是因為幾年前,我終於和一個身陷重鬱症的朋友見面,我們是高中同學,這幾年一直在她起伏不定的病況中斷續的聯絡,知道她畏縮的無法踏出門,我便只保持著讓她舒適的方式聯繫,偶爾通電話,聽她說幾個小時跟上次差不多模樣的話,我總想著有什麼關係呢?這是我唯一能好好為她做的事情,她從一個細小的牆縫裡怯懦但堅持的伸出的指尖,只為了跟我維持這一點點接觸。


軟弱似乎成為了一種攜帶汙名的形容,說出口都需要承擔某種負疚。孤單的和疾病共處,就像終日和初始而沒有任何經驗可對照的事物對談,總是無解。而越是不靈巧的時候,恐懼越鮮明,生命不會只有爬升和頂脊,也必須把視線垂落,看著低谷深淵成形,攤放成自己的一整片低漥,自我懷疑亦步隨行,挫折切剖瓜分所有力氣。聰明是容易的,能在累積中輕易達成,但卻無法保證能讓我們在一片黑暗裡篤定的移動。


在這種時後,只需要一個可以說任何話的地方,對方只會單純的接住它,不秤量話語的輕重,標上定義或歧解,只是被放置在黑暗裡,像置身無比清醒的夢境,不再有任何框架的提示,所有的訊息都被阻絕,沒有明晰或模糊的界定,放任自己走入完全的黑暗,並承認,我們都需要這種時刻。


全然不帶評判的聽她說能拼湊還原內心部份真相的話語,用我也曾長期置身在低頻處積累的一切,做我黑暗裡的眼睛,辨認出她發出微弱訊號的位置,盡己微薄的所能。


我只能分出的一點點力氣裡包括了書寫,好像沒有除此之外一樣的做這件事。記錄他們佇立在那裡反覆自己的模樣,沾滿遺忘的灰燼,僅僅是凝固不動也無所謂,他們無聲的傾訴我仍在這裡,穿越了狹長的裂縫,從最小的裂隙間穿牆而過,擁有了自己的無望、苦難和艱難,為了保全自己對境況充滿自覺的疏離,碎裂了一地又拼湊,經歷傷痕裡無法整全之後隨意觸發的災情,修補渾身的損裂向前,期待還能真切的凝視生活全貌,重新養出連自己都未曾體驗的感觸,明白前方路途埋伏的曲折與漫長。


他們帶著我放下偏執的傲慢,去真正理解不同的生存樣貌,讓自己往漸漸開闊的寬容深處走去。每次在黑暗裡和他們短暫聚首,我都更能和佈滿損傷的靜寂獨處更長的時間,而傷痕要我在純粹的陪伴裡拾取祂的尊嚴,就是不再驅趕與否認,只是和祂安穩的,待在一起。(節錄)


九 歌|https://reurl.cc/kaEMAL

博客來|https://reurl.cc/x69oZe

讀 冊|https://reurl.cc/DoyYx6

金石堂|https://reurl.cc/Oj4Y6g

誠 品|https://reurl.cc/NyRY8n



avatar-img
邱怡青的沙龍
43會員
7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邱怡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家吳妮民推薦文: 「文時叔叔生病了嗎?」剛好看到文時吞下藥丸的永望扶著欄杆問。 「對啊。」文時輕聲地回答。 「我也會感冒,藥很苦我不喜歡,但乖乖吃藥就會好起來。」一陣猛力的夜風讓永望不得不扯開喉嚨說話。 「我不是感冒,我病了好多年了……我是這裡生病了。」文時指著自己的頭繼續說:「我會看
絮帶著剛滿三歲的兒子永望在早晨坐車上山,到達文時在湖邊的木屋,從山下搭上這班假日才有增加班次的六人座小巴,山路蜿蜒綿長,路程需要花費兩個半鐘頭,到了半山腰四周就會瀰漫讓人失去遠近感的嵐霧。
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是10年前,一回神發現已經離一開始這麼遙遠。 雖然有一部份和精神疾病相關,但其實這本書的最初,全然是為了我的私心。
輾轉了一年多,這個故事終於有了落腳處。 長篇小說《蜂鳥的火種》,以日常細節鋪述「思覺失調」與「亞斯伯格」兩種精神與人格特質的真實生活樣貌,捕捉生命如蜂鳥般沉寂蟄伏的狀態。
只要一無所知的備妥自己,在一個下午領著自己走進一個場域,他們要呈現出帶有台灣土壤氣味的演出,可以安穩的接住你的視線。音樂不僅是背景,而是四處穿引的其中一條支線,輕訴熟悉親近的語言,一段用台語開墾出的經歷,用持續不斷的訴說和傳遞延續語言的香火,直到可以清晰傳達出每個涵義的份量,講述這個島嶼的創傷以及堅
「那時你也不過是被限制於最有意義、最重要的經驗之內了。你不能不跟那些可以產生最多糖最多澱粉的物質打交道,最接近骨頭地方的生活最甜蜜。」亨利˙大衛˙梭羅〈湖濱散記〉
作家吳妮民推薦文: 「文時叔叔生病了嗎?」剛好看到文時吞下藥丸的永望扶著欄杆問。 「對啊。」文時輕聲地回答。 「我也會感冒,藥很苦我不喜歡,但乖乖吃藥就會好起來。」一陣猛力的夜風讓永望不得不扯開喉嚨說話。 「我不是感冒,我病了好多年了……我是這裡生病了。」文時指著自己的頭繼續說:「我會看
絮帶著剛滿三歲的兒子永望在早晨坐車上山,到達文時在湖邊的木屋,從山下搭上這班假日才有增加班次的六人座小巴,山路蜿蜒綿長,路程需要花費兩個半鐘頭,到了半山腰四周就會瀰漫讓人失去遠近感的嵐霧。
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是10年前,一回神發現已經離一開始這麼遙遠。 雖然有一部份和精神疾病相關,但其實這本書的最初,全然是為了我的私心。
輾轉了一年多,這個故事終於有了落腳處。 長篇小說《蜂鳥的火種》,以日常細節鋪述「思覺失調」與「亞斯伯格」兩種精神與人格特質的真實生活樣貌,捕捉生命如蜂鳥般沉寂蟄伏的狀態。
只要一無所知的備妥自己,在一個下午領著自己走進一個場域,他們要呈現出帶有台灣土壤氣味的演出,可以安穩的接住你的視線。音樂不僅是背景,而是四處穿引的其中一條支線,輕訴熟悉親近的語言,一段用台語開墾出的經歷,用持續不斷的訴說和傳遞延續語言的香火,直到可以清晰傳達出每個涵義的份量,講述這個島嶼的創傷以及堅
「那時你也不過是被限制於最有意義、最重要的經驗之內了。你不能不跟那些可以產生最多糖最多澱粉的物質打交道,最接近骨頭地方的生活最甜蜜。」亨利˙大衛˙梭羅〈湖濱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