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敏雖然跟孟光是天秤兩端,但記錄真的少很多。要說起來,或許我們也能看出,陳壽跟荊楚名族的關係較差。
孟光經常直接跟執政重臣對幹,可少受懲罰。
來敏就總是因為嘴巴太臭被打壓。
像之前說的,那是因為諸葛亮就開始修理他。
問題在於,上回我們提到,劉禪是一個善於遊走於派系力量間的皇帝。
續絃小張皇后,重用夏侯霸,把張飛的兒子留在身邊……以及復起來敏特加優待,都是劉禪在告訴大家,不准把這一派往死裡打。
其實,來敏除了本傳與孟光故事,有一個事蹟更為人所知。他,就是興勢之戰時,跟費禕下圍棋的那個人。
在諸葛亮廢黜來敏之前,來博士可是位在費禕之上的角色。
劉禪還在當太子時,來敏是家令,費禕是舍人。家舍同義,隨便也看得出哪個上司哪個下屬吧。
這一盤棋,也不是下爽的。照前後文推斷,來敏其實就是往前線給費禕監軍滴。
來敏往前可以牽到諸葛亮費禕,他死後,兒子跟向充也是努力協助姜維。
如果說,孟光是代替巴蜀派系,點燃反戰狼煙的急先鋒,那麼來敏跟他身後的荊州派,自然就是主戰力挺北伐的中流砥柱。
向充讀起來是不是很像向寵?他就是向寵的弟弟。
向寵比較多人認識,不過襄陽向家的第一人,當為向朗。諸葛亮死後,蜀漢丞相虛懸,只有向朗曾經被任命「行丞相事」。這不是說向朗當過蜀漢丞相,唉,意思是代行職務而已。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自請降三等之後,也是以右將軍行丞相事的方式繼續「作威作福」(咦?)。
向朗那時主要是立小張皇后並封太子,需要丞相來持節授璽綬。
真的需要嗎?
嘿,就說了立小張后是政治考量,讓荊州派的耆老向朗出來秀一把,自然也是同樣的。
說到這裡,可能比較少人會記得,向朗同樣在第一次北伐後,因馬謖之事遭到諸葛亮懲罰。
來敏、向朗、馬謖、趙雲,甚至諸葛亮自己……
發現了嗎?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後,不遺餘力的打擊荊州派。這不是單純的因為「北伐失利」,雖然不熟來敏之前我會這麼想。但現在就注意到,背後的意義是,荊州派在劉禪剛登基那幾年,大到無法收拾,就怕快要失控。
欸那不是說諸葛亮故意派馬謖去打敗仗好修理荊州派,他頂多就是「利用了那次失敗」。
道理非常淺白,就跟孫武表示部隊不聽號令,要殺吳王嬪妃一樣。
這不是一個單方面的事情,蜀書十二篇開張,就提過諸葛亮同時還努力去請巴蜀耆老出山相助。狀況也不難判斷:劉備帶來的荊州元老派,佔據了政治核心與財富。
可巴蜀的民心士氣咧?
退一萬步都不要說北伐,若是領土內民心士氣不能掌握,人家打過來都不知道要怎麼防守。
不是你插個旗子自稱皇帝,土地上千千萬萬的百姓就會聽你的。更不要說,早先劉備才帶了一大票去夷陵給人家燒。南中接續起義,更非偶然。
劉禪諸葛亮面對的,是內有權貴,外有亂民,更有敵國……
然後,有請來博士祭旗。
欸不對,是請來博士當軍祭酒。
然後還是祭旗,一樣啦。
那你可能會想,哪有人把自己都給賠進去,正常的政治鬥爭,這時候就該有人取而代之了吧?
中間的細節還不知道,但後面我們已經透過孟光的嘴巴知道:東州派,非常讚賞諸葛亮之大公無私。
計謀啟動之後,變化不會只有一種。
如何讓不斷生出的變化,導向自己想要的目標,是軍師的本事。
這不是幻想故事小說漫畫才會有,不信你去給詐騙集團騙騙看。
一個人被騙,基本上就是被騙跟不被騙,五五對開(這個機率體育老師教的)。但一群人被騙,就有更多「機會」了。
來敏的特殊性在於,他是北伐開戰前就受罰的荊州派。單看就是個孤例,整套合起來才會得出「諸葛亮在幹嘛」的想法。
如果繼續下去,那我們就要注意到,諸葛亮用「大公無私」建立起來的派系合作,在費禕的「權宜之計」下逐步的崩壞。
蔣琬應該是難以選擇進退,讓費禕試試結果成績出來。
然後我突然想起,魏延王平的「重門之計」。
「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姜維改成「使聞敵至,諸圍皆歛兵聚穀,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
兩者竟也暗含此理。
意思是,諸葛亮時代是平衡各派系力量(實兵諸圍)。後諸葛亮時代則是集權收攏。
那就像我偶爾會講的,這不表示「姜維配合政策調整軍事防守戰略」。但陳壽借軍事防守戰略暗喻國家政策的變化,則是有可能的。
而姜維的行事也確實有這個味道喔。
這不是要說好壞或是姜維不「重門」。你看他除了改動漢中的防守方式,在終戰他也是選擇放棄前線退守核心。
即使國家已亡,姜維依舊認為,只要後主尚在,就有機會翻盤。
在說的是姜維的價值觀。
保住核心並非普世價值,事實上這種我們都會說接近「愚忠」了。
諸葛亮的價值觀,更是保國重於保君。
你從漢中之戰跟夷陵之戰都能看出來。楊洪都說中過諸葛亮的心聲:不支援漢中,國家就會沒有。
會去保劉備的,是法正那種擋箭仔,是以所謂:「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就是劉備諸葛亮最可怕的地方了。
其實我覺得他們之間的情感,已經接近親情的程度。
他們的作為,已經不是單純的為了你我為了全力為了光榮,而是為了讓我們的家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