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十二探秘(二):耆老之師】

2023/11/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卻說蜀書十二。第三人名杜瓊,跟第一杜微的家鄉不同(東漢這個意思就是出身不同)。不過,二杜同樣都是任安的學生。

任安字定祖,廣漢綿竹人,是上過太學的蜀人。主修孟氏易:這跟「歐陽尚書」的意思一樣。

就是說,古文不是我們看了很難懂,古人看了一樣很難懂。文言文本身就不是用口語寫成的。加上秦朝統一文字,其實有些古文書,漢朝人甚至無法確認是用哪一地「方言」的文法所寫成。

你想要學一個科目,如果不是家學淵源--家裡有很多書可以交叉查詢,你家長輩又很懂--那就是拜師學藝啦。

同樣一個課文,你高中老師講解的,補習班老師講解的,你爸講解的,經常是完全不同。要是都一樣幹嘛補習?

所以你從中也可以知道,有的老師講求虛應故事之反正我有唸給你聽過。有的老師講求考試必中。也有的老師講求融會貫通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今如此,古亦如此。

科舉考試可是從漢朝就開始了,只是當時著重「士族子弟的傳承」。

隋煬帝首發的是「平民亦可晉身士人」。也就是所謂的「進士科」。秀才叫做「苗子不錯」。舉人叫做「可以被推舉出來」。整個過程在隋唐以前,就被稱為「造士」,打造一個士。

說回到任安,孟氏易不是孟子的學說,而是一個名叫孟喜的人,所開發出來的「周易」流派。那就像前面說的,歐陽尚書是漢朝尚書第二代,孟氏易也是。第一代的尚書是伏生帶來的,這是一個在秦朝想方設法在「焚書」中保留古文獻的老先生。

周易則是田老先生保存的,孟喜是他的弟子。

伏老先生的弟子不止歐陽,田老先生的弟子也不止孟喜。誰是正統這種嘴砲一定要吵,不過這就可以跳過了。

孟氏易在西漢,就是一個流派。但因為傳承到大師「京房」的身上,所以在東漢就完全成為主流了。四世三公老袁家之始,也是孟氏易的學者。

身為台灣人,你簡單把任安想成上了台大讀了醫科,然後回鄉下開診所的類型。在上個世紀,還不給人當活神仙喔。

不過,即使任安的傳記只有短短幾行,大致也可以看出:他不想給劉焉打工。可二杜都有來擔任劉璋從事喔。

其實劉璋這個人,好厲害的。然後我突然發現一件事,今天的閒聊大概又要完結在這裡了。

杜微,周羣,杜瓊,三個人都是劉璋從事。

周羣的爸爸,老師叫做楊厚,是圖讖學大師。二杜的老師任安也跟楊厚學過不少。

周易,圖讖,觀星者。劉璋身邊的「老賢者」都是這類人。就好像有點可以理解諸葛亮「不置史」的緣故。

史是天象官喔,注記才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寫言行記錄的史官」。太史公司馬遷本身就是天象官,他們原本的主流記錄是像天文志五行志那類。要記錄:天災,時間,對應的世事。所以資料豐富,習慣比對。

蜀漢是兩者「皆不置」。不記言行推論可以有很多,不過我還沒什麼證據資料。但不涉天文,或許就與此相關。

意思是,巴蜀的「天文迷信」,對諸葛亮來說可能過於嚴重。

講真那是現在用名士的角度去寫這些事。你換個姿勢看,叫做劉璋在巴蜀當土皇帝,身邊全是巫師長老啊。

不管這些巫師算得準不準,只要天有異相就出來靠杯靠木的,事情還要不要做了?而且老實說啦,對這些巫師長老以禮相待一回事,對於蜀蠻子的武力鎮壓,諸葛亮還少做了嗎?

劉備處死張裕(參見上回),你要說是劉備小心眼當然可以。但是不是也透露出這個政權的領導人,對於這些「觀天推算之術」的態度呢?

對,劉備屬於明面不表態,實際上很反感的類型。這還滿符合有些人喜歡「腹黑劉備」的設定。

孫權是很喜歡,很相信,神算子在東吳基本都高官。這個脈絡就適合「孫策遭于吉咒殺」的感覺。

曹操?在華陀傳我們就說過了。孟德那是明刀明槍的反對迷信,他不完全是不相信那些人的本事,但他不能接受被這種未知力量要脅。

結果三國活最久是東吳哈哈哈哈哈。

這裡面有一個道理是,信仰跟民眾的關聯性。甚至你看政權的延續與替代。

曹操父子不承認既有的信仰,他邀請各地奇人仙師來作客,一方面要驗證,一方面找到機會就要攻擊他們。

這跟他們對於大漢天子的態度,有87%像。他們終究是要推翻「漢朝」這個迷信的。

劉備表面上是「繼承」漢政權,但他做了什麼?那不是那樣簡單的一個年代,或者我們說,劉秀尚且要認個乾爹來繼承道統。劉備其實只聲明了自己是前朝王孫,曹操孫權都是發動曹氏孫氏來打天下的。

劉備?他很可能是「不敢」。為什麼說他是不敢?因為劉封必須死。劉封跟東漢皇室的親族關係,還比劉備來得近呢。(劉封算是東漢外戚屬出身)

孫權就是一直在找尋天命的替代管道。

說到信仰跟民眾,加上諸葛亮的「國不置史」,就讓我想起過去聊過的「輔漢將軍」。輔漢在劉備政權底下,有三個人受封過,一個人繼承過。官職是不能繼承的,爵位才能。

此外,曹丕也繼承過曹操的「大漢丞相」之位。這個連動卻是來自於「實力」了。

輔漢一職可以被繼承,一直到我發現道教傳說,「張道陵本字輔漢」產生了突破口。

而諸葛亮更將此職轉封給誰?張君嗣。張師君之嗣。那個意思是,輔漢將軍實際上是天師道在劉備政權中的官方代表人。

而最後一任的有記錄「輔漢」,就是姜維,姜伯約。

如果諸葛亮最後給姜維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漢室尚未復興,同志仍需努力」。而是「天師教官方領袖」的身分。那一切都合理了,全都合理了。

季漢朝廷誰也不能忽視天師道領袖的聲音。逐漸產生出要罷黜天師道領袖的團體。

以及即使季漢覆滅,天師道領袖仍在努力翻盤。

那當然姜維全家死,蜀漢也滅亡,所以官方認證還是張魯那一派。

不過我想「范長生」是不能忽視的。我是沒有相信范長生活了百多年,從劉備入蜀就是天師道領袖。

但范長生的傳奇,絕對明擺著即使張魯降曹,巴蜀漢仍然有著天師道「組織」。且他的故事中會牽涉到劉備跟劉禪,我們也可以相信,季漢政權有利用天師道組織力量的部分。

五胡亂華,宗教大師紛紛躍上舞台當起大官。三國時代,到底是沒有?還是沒有明說?又或者是張魯五斗米「歸順天朝」,所以只有他的部分能詳細解說?

224會員
80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