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完了影帝,接著看影后。就如同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淑芳阿姨講的,人家十二歲在拿影后了,實在是令人汗顏。原本很好奇是怎樣的角色能讓一個電影新星突破重圍,看完電影後,再對比她在領獎時的台上表現反差之大,影后拿得實至名歸。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家裡有特教生的人們真的辛苦了,而對於自己孩子的班上有特教生的家長,我相信應該也很辛苦,只是電影或許是為了製造戲劇性與衝突點,所以稍微以刻板印象來描述這些家長們。電影呈現的場景一定有部分真實,畢竟我也曾經看過這樣的人們,但也看過能互相理解並協助的家長們。只是電影呈現的面向,多少也讓人感受到身為父母的無奈,大家都護子心切,當孩子出事或處境有疑慮一定會挑起敏感神經,而心一急往往就無暇顧及事件背後的原因。說要他們冷靜,往往只是流於風涼話。

只是看著教室、課堂上發生的一切,當下第一個反應是:「如果在這些地方裝監視器會不會有幫助?」在教室能不能裝監視器似乎是近來爭議頗大的一件事,反對最主要的理由還是這涉及肖像權與隱私權,而支持者最主要的原因或多或少也與這些年許多在校園發生的霸凌或師生間爭議事件有關。對旁觀的我來說真的是很兩難的問題,看完電影也一定會想著要是當同學拿雷射筆照小曉時,或是拿筆戳她時,有被監視器拍下來,讓這些孩子的家長看看自己的小孩在學校如何對待特教生,他們還會如此氣燄高張的指責小曉的行為嗎?但從小就身處一個會被隨時監視的空間裡,一言一行處處受到壓抑,會不會對小孩的身心發展造成更嚴重的影響呢?而且會不會有人公器私用呢?說來說去最後都會繞回人性,如果大家都能彼此尊重,也不用考慮監視器問題了,但人們似乎總是有某些劣根性,總是有人想藉由這樣霸凌的行為來補償自身感到脆弱渺小的心態,也使得這樣的問題始終無解,重複地在各個角落上演。

此外電影中的老師,就先不提他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曖昧關係會不會影響他對待學生的態度。但從一開始看著他對小曉呵護備至,盡可能的表現體諒與理解,對照親生母親的冷眼旁觀形成強大反差。順帶一提,陳意涵或許在個人演技上不見得受到很多人喜愛,但我覺得她在片中表現真的相當不錯,充分傳達出一個母親的厭世,並且也能讓觀眾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漸漸從一開始將母親視為不負責任的人,轉為理解母親的真心以及伴隨無以名狀的疲累而來的厭倦。正因為母親的態度,襯托了老師身為一個外人在心態上轉變的諷刺感,多數人一開始遇到這樣的特教孩子都會滿懷包容與愛心,並且基於長久被灌輸的道德感認為自己應該要多幫助這樣的孩子,可是時間久了,或許是進展不大,或許是外在因素的轉變,於是輕易地就厭煩、離開了,有些甚至態度還會轉而抨擊是這個孩子不受教,自己當初付出多少云云,但事實是他們並不具備足以支撐這個重擔的能力與耐心。光要塑造一個普通人的人格就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轉換幾乎定型的一個人,又加上對方是個特殊孩童?或許不先體認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格局,就別輕易去嘗試扛下如此重擔,這樣對雙方都比較好。

電影的結局,是個極其無奈的現實,會持續長久陪在特教生身邊的終究是父母,這部電影更進一步血淋淋地強調這個角色往往是母親;父親只是個我行我素,長期出差逃離家中困境,回來享受親情紅利的混蛋而已。片尾母女在床上抱在一起的畫面,呼應了前面家中出現的骨頭浮雕。只是我多少還是好奇,是不是母女之間經常會有特別的摩擦?就像父子在成長的某個時期也會有額外的衝突一樣?這是源於同性間的競爭心理嗎?電影中隱隱約約地帶出這個面向,但又沒有認真地繼續挖掘,讓人有種心癢難搔的感覺。

avatar-img
18會員
357內容數
嗨!歡迎來到呆丸趴! 我是呆丸,節目主要是分享我對於看過的電影、影集、漫畫、書籍等作品的感想, 偶爾也會分享一些諸如社會、科技等等社會議題的感想。 更新時間:每周三、六上午七點,這樣才是早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yone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沒有國籍的浮萍, 落地生不了根, 只能等待下一陣風的到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威士忌是個龐大的酒類分支, 這部職人動畫帶出了蒸餾所的生活, 也用威士忌牽引出對工作意義的想像。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越看心裡越毛的故事, 演員盡情揮灑將劇情昇華, 還好最後有個有趣而光明的結局。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不錯的小品電影, 人會如何選擇要記得甚麼回憶? 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傳奇的歐陸戰神, 無比豐富的征戰生涯, 電影證明了不可能兩個半小時說完。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經典反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前傳, 原本非常期待的超級反派, 在前傳中卻成為一個中二病患者。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沒有國籍的浮萍, 落地生不了根, 只能等待下一陣風的到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威士忌是個龐大的酒類分支, 這部職人動畫帶出了蒸餾所的生活, 也用威士忌牽引出對工作意義的想像。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越看心裡越毛的故事, 演員盡情揮灑將劇情昇華, 還好最後有個有趣而光明的結局。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不錯的小品電影, 人會如何選擇要記得甚麼回憶? 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傳奇的歐陸戰神, 無比豐富的征戰生涯, 電影證明了不可能兩個半小時說完。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經典反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前傳, 原本非常期待的超級反派, 在前傳中卻成為一個中二病患者。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有雷,未看過此劇的朋友,勿進。 全劇12集完食!好看、感人、我推! 有幾幕的臺詞和劇情讓我印象深刻: 謝瓊煖在女兒執導的一部戲試鏡時,終於忍不住說出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她所有的身不由己,卻只換來女兒滿滿的怨懟與不諒解,這段告白聽來讓人不禁鼻酸,尤其是當她扯下假髮,表示競演的決心時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在拿下金馬影后之前,《小曉》已經開始在臉書上進行宣傳,還記得一開始海報的標語打的是: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一直到電影上映約一周前,一個短版預告新加上了一小段標語: 尋找愛的解答。 看完之後可以說,相信這部電影裡找不到所謂愛的解答,儘管如此,在看完之後,竟然更被這個標語打動到了。沒錯,尋找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有雷,未看過此劇的朋友,勿進。 全劇12集完食!好看、感人、我推! 有幾幕的臺詞和劇情讓我印象深刻: 謝瓊煖在女兒執導的一部戲試鏡時,終於忍不住說出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她所有的身不由己,卻只換來女兒滿滿的怨懟與不諒解,這段告白聽來讓人不禁鼻酸,尤其是當她扯下假髮,表示競演的決心時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在拿下金馬影后之前,《小曉》已經開始在臉書上進行宣傳,還記得一開始海報的標語打的是: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一直到電影上映約一周前,一個短版預告新加上了一小段標語: 尋找愛的解答。 看完之後可以說,相信這部電影裡找不到所謂愛的解答,儘管如此,在看完之後,竟然更被這個標語打動到了。沒錯,尋找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