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自行車專用路線及產業前瞻規劃研討會 & 倡議合法林道,專業越野自行車教學之必要與迫切性。

2023/12/1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TWMBA的Nicole,江湖人稱青姐。

TWMBA的Nicole,江湖人稱青姐。

受到TWMBA Nicole的邀請,我有幸能夠以“自媒體網紅的身份參加TWMBASimple Gravity主辦的“環境永續越野自行車專用路線分享會”

此活動是分成兩天來舉辨。

第一天是透過Dirtraction的分享。

來讓與會的政府官員、民意代表、自行業界人士以及不同領域的戶外運動推廣人員能夠了解同在亞洲的香港新加坡還有日本的合法登山車林道是如何從無到有的過程。

而第二天則是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方式。

經過“專業人士(Dirtraction與自由輪工作室)”來講解相關工具該如何使用以及建造永續林道的知識後,帶領學員來實際動手建造可供騎乘的永續登山車林道


說實話,一直以來,我都不敢以MTB Biker(登山車騎士)自居。

因為我騎Gravel的次數是多於MTB的。

同一條林道,如果能夠用Gravel來騎,那麼我一定會選擇騎Gravel而不是MTB。

但是我必須得老實說,相同的林道騎Gravel跟騎MTB的樂趣與感受也會是完全不同的;畢竟兩者的設計跟目的性本來就有所區別。

這只是個人的選擇罷了。

騎Gravel的樂趣主要來自於探索,所以我會獨自去探索一些沒有騎過的地方。

而如果是騎MTB的話,那麼就會想要感受在林道裡快速穿梭的快感。

但是,不可否認的,不管是騎MTB還是騎瓜佛,共同的特質就是有更多的機會深入山林,並更密切的接觸大自然。

我一直認為,山是有治癒能力的。
所以現代人在身心疲累的時候,就要回歸山林,好讓山林來療癒你的身心。

所以當來自不同領域的戶外運動推廣者分享著他們對於台灣山林開發的看法。

以及各自在推廣的道路上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我不禁去想,台灣有著比香港跟新加坡相比更為豐富的自然環境與資源。

有什麼理由他們可以,而台灣作不到呢?

以下就是我參加這兩天活動後的心得分享。

最後我會從產業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我認為倡議合法林道,專業越野自行車教學有其必要與迫切性。


越野自行車專用路線及產業前瞻規劃研討會

主講人:

林暉明 /Dirtraction, Asia Trail Professional Alliance

研討會議程:

1. 新加坡、香港、日本合法林道發展歷程及未來展望

2. 特別來賓分享- 北美歐洲紐澳戶外休閒運動經營模式

3. Q&A

主講人:林暉明 先生

主講人:林暉明 先生

香港

從HM(暉明)的分享,我發現到香港的歷程跟台灣現在很像。

早期香港的登山車騎士,必須自行去找路來騎。

然後路線跟路線之間往往是無法串連,又或者是有很多的水泥、柏油路面。

所以在騎車的過程中,也難免會騎進私人土地或是登山步道上。

這也造成了不少騎士與當地住民或是登山客間的糾紛。

這糾紛甚至大到香港政府覺得必須要作妥善的規劃與安排。

並促成了梅窩越野單車練習場的誕生。

從一開始的篳路藍縷到和解共生,最後結出了果實,現在正終於準備開枝散葉。

這個過程在事後回顧時,只花了幾十分鐘的時間。

但是香港的登山車騎士們卻走了十幾個年頭。

新加坡

新加坡是沒有山的,而且土地面積比香港還要小。

但是就算是這樣子。

新加坡政府跟當地的企業還是利用了他們的雨林與保留地打造出了至少五條合法的登山車騎乘路線。

但是畢竟新加坡是寸土寸金的小島,所以也有聽到政府將公租房的預訂地先拿來作為登山車公園之用。

但是合約到期後,政府就必須收回土地。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老外林道日後可能的命運。

#武吉知馬山是新加坡的最高峰,但高度僅163 公尺。

##新加坡面積是719平方公里,香港是1,106平方公里,臺灣本島及其21個附屬島嶼面積共35,886.8623平方公里

日本

日本則是不同的情況。

分享會提到的是北海道、二世谷的例子。

由於氣候變遷的因素,全世界各地的雪季都在縮短。

為了能夠延續地方的發展,二世谷開始發展它們的登山車公園。

並且在愛好者的協作之後,逐漸成長為當地不可缺少的重要產業鏈。

有興趣了解更多詳情的話,建議可以聽聽由“極限白日夢”的EP.53。

她本人也有參加這次的分享會喔~

其實不只有二世谷。

在日本的部份偏鄉早就已經有透過自行車來推廣觀光的成功“地方創生典範”

其中最有名的當然就是“島波海道之旅”,它被認為是單車迷一生必騎一次的經典路線。

中國

提到中國,我在另外一篇專題文章中,有提到目前公路車正在中國市場蓬勃發展中。

中國公路車熱潮,是屬於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看好呢?

但是已經有企業在思考在公路車熱潮過後該如何持續的維持整體市場的熱度呢?

特別是中國市場目前正在流行“戶外活動”。

他們想到的是推廣登山車運動

中國有全亞洲最大的“永定河自行車公園”

而就我的了解,不只有“永定河自行車公園”

河北崇禮、上海嘉北、浙江勇峰山等處都有專業的登山車場地。

因此我覺得中國市場要推廣登山車的話,已經具有地利之便。

接下來就是看天時與人和了。

不過我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畢竟他們的總量太大。

就算只有一線城市的1%人口接觸登山車,那也會是十分驚人的數量。

更何況他們會推廣的方式不是只有聚焦在登山車,而是會結合各種戶外活動。

所以我的感覺是,中國市場登山車爆發的力道將會來得又快又猛。

改變的關鍵

raw-image

從亞洲幾個國家的例子來結合主講人的分享心得。

我認為要能成功的推廣合法登山車林道。

最重要的關鍵還是以“教育推廣”為優先。

再來就是要構築起登山車乃至於相關戶外活動的“社群文化”

最後就是要能找到可以永續發展的場地;這或許要借鑑日本“地方創生”的例子。

而透過TWMBASimple Gravity的努力,這次的研討會政府單位也有派人參加。

如果說要馬上由政府單位出資來興建登山車公園,我認為這是過於好高騖遠的想法。

比較合理的作法,應該是讓社會大眾先了解何謂“登山車活動”並透過教育推廣的方式,再透過政府的力量來讓大家可以合法化的在既有場域作騎乘。

比方說,可以先將老外林道當成是示範的場地並且推廣登山車文化

好讓更多有興趣的人士可以參與這項活動。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老外林道是都更預定地,這塊地早晚都是要還給政府的……

所以這類作法只能是短期權宜之計,並不是長期的解決方案。

永續林道的紮根

所以永續發展的林道是必要的。

為了打造永續發展的林道,“自由輪工作室”也在台中新社承租了場地。


#此場地是私人土地 ,目前是在施工階段,並沒有開放,請勿擅自進入喔!!

並利用這塊場地,來進行第二天的林道興建實作。

透過動手作,來體會到何謂“No dig no ride!”,這也是一種“登山車文化”的推廣與傳承。

而這種紮根的動作,會逐漸的擴大並渲染到更多人身上。

但是只有永續發展還不夠。

由於場地的限制,就算這條林道會一直存在好了。

但是它並無法找到其永續經營的獲利來源。

*腹地太小,很難辨活動;週邊缺乏配套的相關基礎設施,例如停車場。

單純只靠企業的贊助或是車友的熱血,那麼總是會有燃燒殆盡的時候。

倡議合法林道,專業越野自行車教學之必要與迫切性

所以,由企業與政府合作來打造永續經營的林道才是最理想的。

我想要由業界的觀點來聊聊倡議合法林道,專業越野自行車教學之必要與迫切性。

一直以來,台灣常自詡為“自行車王國”但是我身為自行車業界從業人員,我都認為應該正名為“自行車製造王國”

我其實不只一次聽到客戶、供應商跟我說:業界沒人在騎車啦。

此時我心裡的OS:啊~我不是人喔?我認識的車友很多也都是業界人士啊。

其實身為自行車從業人員,沒有在騎車是件羞愧的事,而不是什麼值得拿出來說嘴的光榮事蹟。

如果你不騎車、不懂車,只是說得一嘴好車。

那麼你要怎麼作出令騎士們願意掏錢出來買單的產品呢?

難道要永遠聽洋和尚唸經嗎?

如果身為輪界人士,你應該要騎車。

如果想要提升你自行車產品的價值,你必須要騎車。

如果台灣的廠商不甘於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而是要打造出一台能與國外品牌一爭高下的登山車或是其他配件。

那麼你勢必要騎車,而且要多騎。

多去了解騎士們實際騎車的路線與可能會遇到的場景。

而且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騎車。

因此專業越野教學是必要的。

另外,你總不可能把整個開發團隊都給拉到國外的登山車公園吧?

*許多國際知名的登山車品牌,他們辨公室附近就是知名的登山車林道,例如Commencal。

所以,有多條合法且專業的林道也是必要的。

而就算台灣只想當繼續當“自行車製造王國”,要面臨的挑戰也會愈來愈多。

整個世界的局勢都在變化中。

這是由不得你不想面對的。

歐盟已經啟動所謂的氣候防線,並於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規範碳密集型產品若進口到歐盟,必須購買憑證(CBAM Cerificates)才能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市場。

自2023年1月1日開始為期三年的過渡階段(transitional phase),2026年起開始實施。

後新冠時代:ESG與短鏈供應;反傾銷與碳稅(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目前還不確定這會對台灣自行車業造成多大的衝擊。

但是很有可能現在銷往歐盟的自行車,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可能會發生生產地轉移。

如果你的公司是靠出口維生的話。

面對未可知的將來,難道要坐以待斃嗎?

台灣自行車是以出口為導向,直接外銷比重佔了九成以上。

而自行車相關產業,根據經濟部的資料。

目前全國共有930家業者,中彰兩地就涵蓋近81%的廠商。

我們一家公司算10人就好,930家業者等於是9,300個家庭。

當然實際平均人數應該遠高於這個數字。

更不用說其他的相關產業了。

*少了自行車業的話,台中市的餐廳跟飯店生意不知道會掉幾成?

如果外銷不振,又沒有內需的話,受影響的家庭一定遠超過這個數字。

這樣一來,我估計不用五年,“自行車(製造)王國”的稱號就要讓給越南了。

日本自行車製造業的衰弱不就是最好的案例嗎?

這著實是十分迫切的危機。

當然,政府跟業界無法單方面的改變歐美買家可能的供應鏈調整。

所以台灣的廠商才應該要想辨法創造內需。

因此,政府更應該要與自行業界積極的溝通來催生合法林道。

甚至也可以結合地方的力量,學習日本地方創生的方式。

打造一個除了騎登山車之外並結合其他戶外運動,例如攀岩、溯溪、泛舟、露營、登山與健行等真正可以永續發展的戶外休閒模式。

要能留得住人而且會讓人想一來再來。

而不是只有帶來短暫的人潮、然後只留下一堆垃圾而已。

合法林道的倡議不是只有許登山車一個未來而已。

而是冀望全部的戶外休閒運動都能夠在台灣更正常的發展。

這,會需要更多人的聲音。

如果你也認同我的想法的話,請多多分享本文章好讓更多人看到。

raw-image



186會員
158內容數
極度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自行車上的思考家、中二大叔、日商打工仔、狗派兼頑固台獨份子,這些元素構成了我的思維與價值。 歡迎你的到來,如果我的文字能啟發你的任何想法,並且對你是有幫助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