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不要繼續良善?

我們要不要繼續良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要當好人還是有錢人?這在 金馬影展 得四項大獎《老狐狸 Old Fox》觀影後討論度極高。這部好片不僅是導演 蕭雅全 給兒子的溫柔家書、校正自我後的全新出發,也將想對下一代及社會價值說的話放在電影裡。


主軸是10歲的小男孩和父親在「台灣錢淹腳目」的1989年代,心心念念想買一間房子,看似簡單的劇情,卻富含深意及價值兩難。從兒時貧困脫身,坐擁豪宅、名車的房東「謝老闆」告訴常被同學欺負的小男孩廖界,世界本不公平,要成功,就要站上強者位子,斷絕對他人感受,因為「干我屁事」,並要善用資訊落差,創造不平等。

在被稱「老狐狸」的謝老闆眼中,自己的母親與小男孩的父親廖泰來都是因為處處替他人著想,成為失敗者,所以社會的黑暗與現實,去破壞、重建與影響一個天真孩童的世界觀。

人類總是想很多?

廖界在「父親的寬厚但勞苦」、「謝老闆權謀深算但有錢」這兩股力量之間拉扯,經歷了怨懟、失望、無助,父親看在眼裡不知道怎麼解釋,他只能對兒子說:「我實在不知道跟你怎麼說才好。」這個社會變遷得太快了,價值觀又是那麼多元,他只能用包容和關愛,等待兒子理解後自行判斷,這或許也是導演拍片的起心動念和許多父母的心情。

「因為兒子小時候常常問有關於公平、正義的問題,不想敷衍回應,於是這也成為我一直在處理的課題,我一直在想該如何跟他說這些事情。」於是導演帶著兒子的疑問進入了電影創作,思考著現今社會的階級衝突與對立究竟是如何形成。

他認為 #同理心 是故事的初衷,也是分裂社會的解答,或許一味強調 同理心無法改變現狀,但能肯定的是,社會若失去了同理心,對立只會愈來愈深。

raw-image



有同理心的人是魯蛇?

或許如果不是想太多,就不會有價值衝突?身為人,似乎總是面臨不斷的 #選擇,動物會不會有這樣的掙扎?這與《#如果尼采是獨角鯨》這本書有所呼應,想太多是不是智慧的陷阱?我們的聰明是否成為自己的敵人?感受別人的感受是不是阻礙了自己的進程?

「要不要我教你斷絕同情的方法?很簡單,三個方法,第一,喝冰開水、第二,閉上眼睛、第三,告訴自己,干我屁事!」謝老闆如此斷絕感受。

片中父親具有「溫良恭儉讓」的美德,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也替他人著想,所以他的人緣特別好,身邊總有人默默對他伸出援手,但謝老闆覺得這樣的人是不容易成功的魯蛇,也讓廖界對父親的行為有了質疑,甚至憤怒。


工於心計的人容易成功?

「我們要利用不平等創造不平等,有人說不平等不好,頭殼壞掉(台語),不平等是地圖,清清楚楚幫我們指出贏的方向。跟強的人一起就往上爬,你要跟弱的人混,就會往下掉,懂嗎?」

謝老闆歸納出致富秘訣,想要改變經濟階級,最有效的方式是斷絕自己對於人世間的各種同情,一心一意地往目標直衝前進,這樣的功利主義思維,讓他成為擅於算計的老狐狸,但就算是掠食的狐狸,也不會像人一樣急於追求成功,人類的感情不是最大的優勢嗎?

隨著劇情發展,謝老闆被背叛、被自己的兒子不認同,還斬釘截鐵說「我不是你」、「我不想跟你一樣」,他沒辦法救贖自己的心,「和弱的人在一起會變弱」嗎?還是狐假虎、虛張聲勢,根本不如自己想像的強大?

「要看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怎麼定義智慧和文明,真正該思考的是,怎麼過得有智慧又快樂。」書中的這段文字言簡意賅。尼采說:「出於愛所做的一切總是超脫了善惡。」

如 #假如尼采是獨角鯨 書中所言,智慧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如何運用知識的能力。善良可以是一種選擇,若是可以獲利豈不更好?同時衡量著利己與利他,以生存智慧達到目的,或許才是可愛又受敬重的老狐狸吧!

avatar-img
愛自己的沙龍
50會員
119內容數
人生裡面最好的情景,是愛自己,好好生活,吃得下睡得著,並能發自內心微笑。 這麼簡單,卻很少人做到。「愛」是強迫不來的,「愛自己」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重要的根本是,發揮自己的獨一無二! 人生不應受任何框架限制,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好好被對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愛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很容易問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還常思考生命的本質、存在的意義。 成為「為什麼專家」,有時卻是問題製造者,就像本書破題即言:「假如我們可以像動物一樣思考,一切是否會變得更美好?」
他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不要那麼玻璃心,不要亂入心,但做得到嗎?很遺憾,研究顯示:很難。 那,怎麼辦?
「每個人心中都有16個房間,最符合的人格類型,只是你最喜歡的房間,不代表你永遠只能待在那裏。」這是對近年很流行的 #MBTI 的最佳詮釋。
做事欠思考,就容易發生慘劇。 尤其是爭執的兩方。 一方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口氣不佳,以為直率卻缺乏溝通,方法又拙劣。 一方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好棒棒,發現被別人指出錯誤,面子掛不住,就大反撲。
以前的我在人際關係或群體裏,有時會有這些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就落入自怨自艾的情境中,心情也跟著低落。 「為什麼我會被他這樣說/那樣對待呢?」 「為什麼我沒被別人認同呢?」 「為什麼我就是不討那個人喜歡呢?」 看似一直在「想」,其實是無效的思考,陷入負面偏誤的漩渦......
日劇《深夜食堂》相信擄獲許多人的目光,每一集看似簡單的劇情,卻訴說一個個意味深長的故事,老闆為客人特別製作菜單上沒有的私房料理,用心的餐點不僅滿足了胃,也療癒了心。 東野圭吾的暢銷小說《解憂雜貨店》也有異曲同工之效,真開心最近台灣有了類似的作品《時光洗衣舖:開張大吉!諮商心理師洗滌人生的洗衣舖》
我們很容易問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還常思考生命的本質、存在的意義。 成為「為什麼專家」,有時卻是問題製造者,就像本書破題即言:「假如我們可以像動物一樣思考,一切是否會變得更美好?」
他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不要那麼玻璃心,不要亂入心,但做得到嗎?很遺憾,研究顯示:很難。 那,怎麼辦?
「每個人心中都有16個房間,最符合的人格類型,只是你最喜歡的房間,不代表你永遠只能待在那裏。」這是對近年很流行的 #MBTI 的最佳詮釋。
做事欠思考,就容易發生慘劇。 尤其是爭執的兩方。 一方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口氣不佳,以為直率卻缺乏溝通,方法又拙劣。 一方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好棒棒,發現被別人指出錯誤,面子掛不住,就大反撲。
以前的我在人際關係或群體裏,有時會有這些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就落入自怨自艾的情境中,心情也跟著低落。 「為什麼我會被他這樣說/那樣對待呢?」 「為什麼我沒被別人認同呢?」 「為什麼我就是不討那個人喜歡呢?」 看似一直在「想」,其實是無效的思考,陷入負面偏誤的漩渦......
日劇《深夜食堂》相信擄獲許多人的目光,每一集看似簡單的劇情,卻訴說一個個意味深長的故事,老闆為客人特別製作菜單上沒有的私房料理,用心的餐點不僅滿足了胃,也療癒了心。 東野圭吾的暢銷小說《解憂雜貨店》也有異曲同工之效,真開心最近台灣有了類似的作品《時光洗衣舖:開張大吉!諮商心理師洗滌人生的洗衣舖》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