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在五天四夜的日本關西自由行(大阪、京都、奈良)結束後,想紀錄日本社會的幾個特點~~
一方面,是紀錄自己以觀光客短暫視角對日本文化一手的見聞;另一方面,是想要為所花出去的旅費,留下體驗經濟發達文明的紀錄,讓這份觀察到的文明體會,別隨著時間過去而消失。
在這短短五天的旅程中,我發現,日本社會好安靜、好乾淨、好客氣。以下分就食、衣、住、行、文化分享我的觀察:
可能因為活動區域的關係,還有觀光客主要聚集點的原因,我覺得日本人吃的東西,味道都好鹹或好甜,包括章魚燒、拉麵、蔬菜、關東煮都很鹹,醬料都加很多,餅乾、蛋糕也都是糖加很多,完全沒在計算調味料成本的,哈哈。不知日本人平常的飲食習慣,是否也是如此。
12月在日本是冬季,日本人多數穿著長版深色外套大衣,好整齊,有的會帶帽子、手套,也許是因為禦寒考慮,長版外套比較能保暖到更多的地方。
而且Sunny發現,日本的中學生,服裝也很統一耶。臺灣的學校制服五顏六色都有,甚至有的名校還有特殊選色、配色,學生們也都喜歡奇裝異服,在書包、髮型、班服、褲子裙子中展現個人特色。日本反而都是深藍、軍藍、黑色居多,上班族的服裝色系也很一致,在上班時間搭電車,真的會覺得所有人不分年齡都穿著制服呀,哈哈。
在關西地區,日本人好像多數住在兩樓高的透天,一樓前面有個像臺灣走廊停車的空間,二樓會有個小陽台曬衣服,而且透天似乎很少跟隔壁棟黏在一起,會有一小段的空隙。
住大樓的人口量跟臺灣相比,似乎相對少,大樓住宅也很特殊,外觀有點像是臺灣的國中小學校教室,有一整排的陽台,也很少有東西堆放遮蔽視線或裝鐵窗防盜,就是空空的、能一眼望穿的陽台,哈哈,車子停放在社區的一樓空地,一格一格的有編碼,比較像是臺灣街區會有的收費停車場,倒是很少像臺灣社區的地下停車場、有車道連通地下室車庫,不知道是否跟日本地震多有關聯。
日本電車很方便,而且馬路上、電車中、車站內,都好安靜、好乾淨。
在日本的馬路上很安靜,可能跟摩托車數量比臺灣少很多有關,然後公車在街上的音量也很低,印象中人多車多的街道上,也沒聽過按喇叭、急踩油門煞車的聲音。
在電車上、車站內,日本人也都好安靜,幾乎不太講話聊天,就算是週末時段,電車還是超安靜,連小小孩也鮮少大哭大鬧,在公共場所手機放出影音聲音、講電話開擴音的也幾乎沒有。但電車內很少有跑馬燈顯示,本站名稱、下一站名稱等資訊,月台上也很少標示OO站,倒是廣告訊息很多,所以對不太懂日文觀光客來說,要很仔細看和聽這站是否要下車了。
在餐廳中也是,怎麼大家都那麼靜悄悄的,輕聲細語小聲聊天是有的,但相較之下,我和朋友隨意聊天、互相拍照便顯得有點像噪音干擾,哈哈。
另外,日本街道滿乾淨的,馬路上幾乎都有人行道的設計,真的是從行人角度出發在設計城市中的人行道,而且車輛多數會禮讓過馬路的行人,在京都的部分觀光區沒人行道、紅綠燈設計的路口,也有義交之類的指揮交通讓行人優先通過。但 Sunny發現,在販賣機週遭,時常會有垃圾、煙蒂出現,推測是因為日本太少垃圾桶了,也沒適當的空間讓大家把食物垃圾、保特瓶丟棄的設計。
日本人很敬業,在店家買東西結帳都很客氣,在車站換紙本車票時也很客氣,尤其是在環球影城內的工作人員,更是從早上8.9.到晚上7.8.都非常敬業,遇到人就精神奕奕的熱情打招呼、微笑擊掌比手勢,雖然我們都聽不懂日文,但很能感受得到工作上的敬業。相比之下,我們上班時間工作很累時,接電話會沒精神,而且工作上遇到些鳥事,也很難一整天都笑臉迎人。
另外,我覺得日本人好像很守規矩、追求統一一致不出頭,路上走路真的靠左走,我們在臺灣也沒真的都靠右走路呀;在路上真的會覺得大家長相、穿著、打扮高度一致,學生好像都長一樣、上班族也都長一樣。
根據Sunny以觀光客視角,在短短五天中,覺得日本社會很整齊劃一,很有秩序、很多地方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設計的,很人性化、觀光客友善,難怪大家都瘋日本旅遊、買日本製商品。
但日本社會上似乎不太鼓勵個人展現自我,整體表現的實在是太標準作業、太像是機器生產線上的完美,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有些人會太壓抑自己,沒辦法展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有點可惜。
不過,身為臺灣人的優點,就是很自由自在展現個人,然後可以久久一次前往友善的日本享受那裡的秩序、精緻與服務。
🤩好奇大家對日本文化的認識是什麼呢?歡迎讀者們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印象的日本文化?或是有什麼特殊體驗過的日本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