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中的親子關係】:我也愛媽媽呀——《利刃少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世上,講述父母愛小孩的故事尤其多,為什麼都沒有講述小孩的故事呢?
(節錄自〈利刃少女・165話〉)

家庭中雙向的愛

父母的愛

「憑什麼由你來判斷!」

「因為我是你媽媽!!而你是我女兒⋯⋯!你是我在這世上最珍貴的寶貝女兒啊。你以後要是長大為人母了,就會明白我的心情。我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啊。」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不乏孩子和家長意見相左的時候。漫畫中的女孩是因為媽媽替她篩選朋友而感到憤怒(當然更複雜的理由得親自去看漫畫!),女孩認為嗎在阻止對方與自己聯絡時,至少應該和自己討論,或知會自己一聲。媽媽則認為他們的家庭已經無力再處理那些人的聯繫,自己只是想要保護女兒,不再受到壞朋友的影響而受到傷害。

就像漫畫中看到的,父母和孩子的認知落差往往來自於經驗落差。我想傳達的「經驗落差」倒不是年資上的差異,而是在處理事情所累積下來的經驗。雖然世代之間有相似的生活軌跡,每個家庭也會有獨特的生活方式,但因為所見所聞不同,難免會產生經驗上的差別。這樣的差別導致孩子和父母對於「重要的事」有不一樣的看法。

父母在自己的孩提時期也面臨過許多挫折與困境,因此曾走過那段路的人會希望子女避開不必要的險境,或是走上舒坦的康莊大道。父母當時沒有長輩的指引,自己跌跌撞撞走了許多冤枉路,不希望孩子再走一次;甚至,因為孩子還沒有健全的判斷能力,所以父母事實的介入和決策似乎相當重要。然而,記得那些挫敗與成功,是否也記得自己懵懂無知時的心情呢?


孩子的愛

父母愛孩子,以致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人脈讓孩子在人生的軍備競賽中旗開得勝。無論是在教養書籍、教育書籍,乃至國文課本上的選文,在在描述出父母對孩子的愛與關注。

我無意駁斥父母愛孩子的心,不過,作為孩子而非父母的我也曾疑惑,為什麼都沒有講述小孩的故事呢?

「只有媽媽愛我嗎?我也⋯⋯愛媽媽啊。」 為什麼我們愛父母則會被看作是在報答自己從他們身上得到的愛? 你讓我痛苦,我也依然愛你。 你不懂我的心,我也依然愛你。 你離我而去,我也依然愛你。 就算你不完美,我也依然愛你。

「就算媽媽的愛為我帶來痛苦,我果然還是很愛媽媽。」

孩子在成家立業後感謝父母的愛,一切都像童話故事般感人。然而,親子關係不該像投資或競賽,只為了最後一刻的勝利或返利,孩子在成長、叛逆的過程中,也都愛著父母。孩子不離開父母,有時不是單單因為無法經濟獨立,而是因為在被愛的過程中,孩子也一直都愛著父母,不是因為要報答父母的愛,而是像愛孩子的父母一樣,純粹的愛著父母。

小孩子常犯錯,因此需要父母的指教和原諒;人無完人,父母也會犯錯,而孩子也在過程中學會接受和原諒。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小時候,媽媽偶爾對我食言,偶爾把我不可告人的秘密分享給其他人,偶爾在我受到傷害的時候只叫我換位思考。有時候我因為她的行為痛苦無比,每次都氣到覺得「我再也不要跟她和好了!」但沒幾天,甚至沒到幾小時就破功了,而她從來不會知道我的糾結。


親子間的敘事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相當深刻的。孩子在學習愛任何人事物之前,就先學會了愛父母。許多人格解析或心理學說都認為家庭教育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交際與生活方式。許多人強調這之中「教養」的重要性,然而我看見的更多是作為一個孩子,父母如何讓我對自己的處境有所定義。

這和一般的教育、溝通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孩子在家庭中學習和長輩、父母、兄弟姐妹相處的方式,也學習如何是「乖孩子」。

家是很有趣的地方。無論是作為避風港,或是某些的人風暴中心,家總是伴隨著一在的忍讓與妥協。家長不會因為一次吵架就把孩子拋棄,孩子也不會因為一次意見不合就離家。在不斷的溝通和磨合中,親子間都在學習調整自己的底線,只為了和對方一直長久生活。


孩子的愛哪裡去了?

隱匿的愛

孩子的愛不常被關注,或許也跟表達能力有關。孩子一直都很愛父母,但那些父親節、母親節卡片總是很私人的,當孩子有能力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都已經到了感謝父母的時候了。另外,在中華傳統下,總是特別強調父母的養育之恩,因此無論在作文考試中或課本上,往往都積極呈現著年幼者對年長者的敬愛與感謝,或是為人父母看著孩子成長的感概之情。就這樣,孩子本人對於父母的愛隱匿在感謝父母的聲浪中,本來就因為「害羞」而說不出口的「我愛你」,就這樣被忽視。


重新再愛

我聽過太多抱怨父母的同學,然而一到假日,大家還是迫不及待地回家。

孩子口中的大人總是不合時宜,而自己也對此無能為力。反覆地說著父母的缺陷,但卻總是在最後的底線捍衛父母。要恨父母是很困難的。我不排除個體差異帶來的經驗差異,不過我周遭幾乎沒有討厭父母到要切八斷的程度。

有時我會覺得親情帶來的愛很「廉價」。即使我不是優秀的小孩,父母也會愛護我;反之,即使父母有時不可理喻,孩子也會愛著父母。我才明白親子間的愛不是「廉價」,而是「純粹」。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總是伴隨著一起誕生的愛。

--------------------------------------------------------------------------------------------

後話

雖然總是用「父母」這個說法,但我清楚教養者和被教養者有許多多元性,這部分就姑且看看吧!

還有,這篇文章是看到 webtoon 上的漫畫作品《利刃少女》有感而寫的。漫畫裡面談論很多親子關係、家庭的議題,而且畫風超美!歡迎去看看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斜槓爆肝賠錢貨|梟語的沙龍
7會員
27內容數
紀錄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雜思和手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世上,講述父母愛小孩的故事尤其多,為什麼都沒有講述小孩的故事呢? (節錄自〈利刃少女・165話〉) 家庭中雙向的愛 父母的愛 「憑什麼由你來判斷!」 「因為我是你媽媽!!而你是我女兒⋯⋯!你是我在這世上最珍貴的寶貝女兒啊。你以後要是長大為人母了,就會明白我的心情。我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啊。」
Thumbnail
這世上,講述父母愛小孩的故事尤其多,為什麼都沒有講述小孩的故事呢? (節錄自〈利刃少女・165話〉) 家庭中雙向的愛 父母的愛 「憑什麼由你來判斷!」 「因為我是你媽媽!!而你是我女兒⋯⋯!你是我在這世上最珍貴的寶貝女兒啊。你以後要是長大為人母了,就會明白我的心情。我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啊。」
Thumbnail
我想我的小孩能一直這麼愛我,但為什麼我卻不像童年那樣的愛我媽媽?我不希望有天我小孩對我說出傷人的話語,但為什麼長大後我卻常常說話傷害媽媽? 畢竟寶寶很單純,你給他100分的愛,他也會回給你100分。但我卻不同,長大後一些事情跟摩擦讓我們的愛雖然存在卻不是像幼時一樣。
Thumbnail
我想我的小孩能一直這麼愛我,但為什麼我卻不像童年那樣的愛我媽媽?我不希望有天我小孩對我說出傷人的話語,但為什麼長大後我卻常常說話傷害媽媽? 畢竟寶寶很單純,你給他100分的愛,他也會回給你100分。但我卻不同,長大後一些事情跟摩擦讓我們的愛雖然存在卻不是像幼時一樣。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Thumbnail
我旁觀著母親,有時感覺她是沒有長大的妹妹,或者是永遠在心裡有著一個孩子的女兒!也唯有這樣理解,母親便不需要「應該」是一個母親,我也不用再從所有影視小說故事裡的母親那一角尋覓著有一種愛(被期待的、被想像的、非要索討的)叫「母愛」!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即便她是我的母親。我都期待她不只是我的母親,還能完整保有她自己。後來她都說,全世界就只有她的孩子倆會給她臉色看!我都吐吐舌頭尷尬的笑著。我想那也是她對孩子最大的包容和退讓,這應該就是愛了!
Thumbnail
即便她是我的母親。我都期待她不只是我的母親,還能完整保有她自己。後來她都說,全世界就只有她的孩子倆會給她臉色看!我都吐吐舌頭尷尬的笑著。我想那也是她對孩子最大的包容和退讓,這應該就是愛了!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個世上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媽媽,沒有不愛媽媽的孩子 當初聽到這樣的一句話,震撼了我一下。 我跟媽媽的關係算是可以,偶爾有討厭她的時候。如果問我愛不愛媽媽,我是愛她的。不過說到所有孩子都愛媽媽嘛,是這樣嗎? 有時候會在新聞報導看到孩子跟母親打官司,聽過孩子跟母親老死不相往來的故事,也聽過孩子身體攻擊媽媽
Thumbnail
這個世上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媽媽,沒有不愛媽媽的孩子 當初聽到這樣的一句話,震撼了我一下。 我跟媽媽的關係算是可以,偶爾有討厭她的時候。如果問我愛不愛媽媽,我是愛她的。不過說到所有孩子都愛媽媽嘛,是這樣嗎? 有時候會在新聞報導看到孩子跟母親打官司,聽過孩子跟母親老死不相往來的故事,也聽過孩子身體攻擊媽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