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

2023/12/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本書分成兩個部分:蓋爾文家族的家族史,和美國自二戰後的精神病醫學發展史。蓋爾文夫婦育有十二個小孩,六個男孩在成年後診斷出思覺失調,四個沒有精神病的男孩和最小的兩個女孩則在成長過程中飽受家庭環境和手足殘害。同時章節穿插,解說自二戰後醫學界如何解釋思覺失調症的成因、如何治療。在半世紀後,通過不懈的研究和實驗,思覺失調的治療與預防有了些微進展,而蓋爾文家族提供的基因資料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原本是衝著蓋爾文家族的故事來看這本書,開始看之後發現作者整理美國精神病醫學發展的內容也相當精采。家族史的部分寫得言簡意賅,絲毫不濫情,事件跟當事人的感想都點到為止。整體使用很平穩的表述方式,不批評也不過度詮釋這家人的作為跟背後的心理。

因為蓋爾文家的成員多到誇張,男女數量嚴重失衡(十二個小孩中只有最後出生的兩個是女兒),同時最大跟最小的孩子年齡差了一輪,年長的兄弟會欺負兩個妹妹,甚至在大兒子發病之前,他們家裡就經常會出現兄弟鬥毆,爸爸也默許兒子們打架解決爭端。所以某種程度上,光單純描述在這個家裡的成長過程就已經很恐怖了。

瑪格麗特跟瑪麗(後改名琳賽)是家族資料主要的提供者,很多內容是由他們的角度出發,或由作者側寫他們長大後回老家探望家人的場景。這對姊妹從小受到兄長欺侮捉弄,在大哥開始發病後情況更加無法控制。因為想要遠離家裡的混亂,他們經常會去借宿在已經結婚的二哥家裡,但二哥會在半夜性侵他們,同時家裡其他兄弟也接二連三發病,不時就會出現暴力破壞或傷人行為。

蓋爾文姊妹在長大後花了很長的時間在遠離原生家庭的地方治療童年留下的各種創傷,各自找到穩定的伴侶並育有自己的小孩之後,他們選擇用不同的方式面對家人,姊姊瑪格麗特為了內心安穩要跟家人保持界線,而妹妹琳賽則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心力照顧自己患病的兄弟跟年事已高的媽媽。

在依時序描述蓋爾文家庭生活時,作者會穿插章節介紹該時期美國精神醫學的發展,可以更能了解當時發病的蓋爾文兄弟受到什麼類型的治療。我之前對這種疾病沒有任何認識,醫學史的部分意外地讀得津津有味。

我也要大大讚美中文版,全書的中文翻譯跟編輯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內文提到的每一段研究或學者論述都加上章末註,說明出自哪篇研究論文(原書是將參考資料列在書末,章末沒有這些註腳),另外也有補充中文語境的譯註,例如台灣對思覺失調症的這個詞彙的使用。


二戰後西方精神醫學發展簡史

在歷史上一直有記載舉止癲狂、收到幻聽等症狀的患者,二十世紀初瑞士精神病學家Eugen Bleuler創造新詞,將此病命名為「schizophrenia」(台灣過去稱為精神分裂,2014年正名為思覺失調)此詞彙的字根schizo有撕裂的含意,意指病人內心跟外在世界相呼分裂,認知與現實脫節,卻反而因此讓思覺失調跟人格分裂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病,經常被互相誤用、混為一談。

雖然近年因為科技發展,人們對這種疾病有更多了解,也正在測試預防措施,但思覺失調的性質至今仍未能完全釐清。早期爭議最大的是此病症的來源,究竟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造成。佛洛伊德堅信此病完全是心理因素、潛意識造成,而潛意識又跟童年經驗有關,童年若受到跟性有關的創傷就有可能產生思覺失調。佛洛伊德的學生榮格則公開反對佛洛伊德,他認為生物性因素和家族遺傳較可能造成思覺失調。

不過二戰後,研究思覺失調症遺傳因子的研究人員有部份也提倡優生運動和閹割精神病患,讓主張後天論的精神分析師非常牴觸生物基礎的說法。他們認為優生學是錯的,如果罹患思覺失調,一定是小時候雙親的養育出了問題。雖然說是雙親,但其實砲火都落在母親身上,甚至出現了「精神分裂母親」這種標籤,雖然它根本是一個語焉不詳的詞彙,拿來怪罪女人就是很方便。在1950、60年代,除了思覺失調,人要是出了各式各樣的精神問題,歸根究柢都是因為媽媽沒把小孩養好。

雖然精神分析圈拒絕思覺失調的先天論,當時的神經學家跟遺傳學家們,還是持續尋找思覺失調症的生物標記。他們找到一個乍看很完美的研究案例:「熱南四胞胎」,這四姊妹是同卵四胞胎,患有相同的精神疾病,再對應家族史也發現長輩曾有精神崩潰的症狀,讓研究員認為顯示確實存在著遺傳因子。但四姊妹的家庭背景跟童年相當極端,充斥著家暴跟性虐待,研究結果因此無法徹底說服持後天論的精神分析圈,不過這是首次有研究提出思覺失調可能是基因跟環境因素雜揉造成的結果

在全書第二部分,作者介紹了思覺失調研究的重要研究員琳恩‧德里西(Lynn Delisi),她個人的求學跟職業生涯相當曲折,因為女性跟職業母親的身分持續遭到責難跟刁難,但她自1970年代起一直堅持研究思覺失調症的病因。她在1980年代開始蒐集有多重病例的家庭資料,後來聯絡上蓋爾文家並得到他們的血液樣本。此後幾乎所有思覺失調基因研究都會用到蓋爾文家的基因數據,可說是思覺失調遺傳學研究的基石。

德里西的家庭研究之後經歷了幾年的停滯,加上後來資助她研究的藥廠在2000年遭到輝瑞併購,輝瑞取消德里西的研究計畫,並且扣下她在藥廠資助期間蒐集到的一半基因樣本。一直到2009年,另一家製藥公司工作的神經生物學家史蒂芬‧麥克唐納(Stefan McDonough)聯絡上德里西,想要跟她一起繼續停滯近十年的家庭研究,並使用較德里西當年更精準的基因分析技術,找出家庭成員基因裡出現的變異。

他們也的確有所發現:在蓋爾文家的樣本裡,每個兄弟的SHANK2都發生突變。這個基因負責協助大腦突觸傳送訊號蛋白質,突變則改變了這個基因製造的蛋白質。這個發現顯示了思覺失調的運作機制,在SHANK基因突變後,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會顯現出不同方式,如自閉症、躁鬱症,每個發病的蓋爾文兄弟也都各有不同的症狀,但全部都被當成思覺失調來診治。

另一位跟德里西同時期,日後也在思覺失調症研究領域有所突破的研究員羅伯‧佛里德曼(Robert Freedman)發展了一套雙擊實驗,測驗受試者聽到兩次同樣聲音的腦波反應。如果是正常大腦會對第二次同樣聲音的反應較小,但思覺失調患者的大腦兩次都有一樣幅度的反應。這種「感覺門控」(sensory gating)的缺陷是會遺傳的。在1980年代,他發現患者跟沒有患病的直系親屬都有門控缺陷。他在1997年確認了第一個與思覺失調有關的基因,用來製造a7受體的CHRNA7(思覺失調患者的a7受體不足),並依此開始設計可以促進a7受體運作的尼古丁藥物。在實驗階段相當有效,使用尼古丁的患者經歷雙擊測試可以得到與一般人一樣的結果。佛里德曼將藥物屬性提供給幾大藥廠自行研發,但最終沒有藥廠能開發新藥。

2016年,佛里德曼進一步研究CHRNA7基因,這個基因在胎兒成形時已經出現,但如果要在懷胎時就修補該基因的缺陷以預防思覺失調成型,同時又不能涉及對孕婦動手術或使用藥物,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他還真的找到了方法。這個基因在胎兒階段需要一種叫做膽鹼的營養素,膽鹼無毒無害,可以當成營養補充品讓孕婦服用,可以像透過服用葉酸預防胎兒唇顎裂一樣,讓有風險的胎兒腦部健康發育。佛里德曼的實驗獲得批准,在丹佛進行雙盲實驗,給部分孕婦服用高劑量膽鹼,對照組孕婦攝取一般營養(至少有足量膽鹼),之後給出生嬰兒進行雙擊測試,額外膽鹼補充組的嬰兒有76%呈現正常能力,而對照組則是43%。

在佛里德曼的實驗中,膽鹼看似對嬰兒能發揮良好作用,不過也是要在數十年的長期觀察之後,才能確定是否真的有效預防思覺失調。佛里德曼跟現存的蓋爾文家族成員都不可能活著等到研究結束了。

看過自二十世紀初期到近年的醫療發展,再回看深陷精神疾患泥淖、患病的兄弟逐一因長期用藥併發症而過世的蓋爾文家,儘管知道他們家的案例推進了疾病的研究,但再重大的突破也來不及幫助他們,感覺還是蠻遺憾的。

罐罐
罐罐
罐罐看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