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英軍攻打吳淞口,時任江南提督,高齡66歲的陳化成在西砲臺督戰,他和英軍有幾次交手經驗,知道己方砲火射程不及英軍,下令等英艦近些再發砲。
英艦隊在外洋重砲齊發,意圖摧毀岸上防禦設施,以利後續部隊登陸,火網四射間,有英軍看到有個人昂然而立,全然不避。英軍心想:
「應該是個假人。」
等到拿起望遠鏡,竟發現是陳化成,使英軍大吃一驚,沒想到貴為提督,已66歲的陳化成,還是一如年輕時臨陣當先,真硬漢也。
此時陳化成將令旗一揮,清軍砲火開始反擊,英艦被擊沉三艘,艦隊稍稍退卻,一向怯懦的兩江總督牛鑑,這時才大咧咧的從寶山縣城奔附前線,想要來收割戰果。英艦隊射程較遠,後退只是為了暫避岸上砲火,但牛鑑無知無識,以為英軍是戰敗逃跑,殊不知此舉正進入英艦射程之中,果然英軍見敵軍大官現身,紛紛發砲,牛鑑嚇得拔腿就跑,主帥一逃,清軍鬥志全無,東砲臺成了空砲臺,陳化成所在的西砲臺也軍心動搖。
西砲臺士兵陸續溜走,只剩80人,連陳化成愛將周世榮都勸他逃跑,陳化成怒斥:
「庸奴!誤識汝!」
因殘餘人數不足,連陳化成都親自下場操砲,最終,陳化成被砲彈貫穿胸口,大量失血,壯烈殉國,英軍聞岸上哭聲,知是主帥陣亡,下令登陸。餘下的士兵和英軍做肉搏戰,含守備韋印福、龔增齡、千總錢金玉、外委許林、徐大華等忠勇之士,全數捐軀,把總許攀桂見事不可為,拔劍自盡。僅武進士劉國標奪陳化成屍首逃出,藏於葦蕩中,屍身中鉛彈百餘,實不忍睹。
朝廷聞知戰況,下聖旨云:
「......覽奏,曷勝悼惜!陳化成久歷海洋,素昭忠勇。此次臨敵,亦極果敢;竟爾捐軀,允宜特沛殊恩,以慰忠藎。陳化成著照提督賜卹例,仍加恩賞銀一千兩。並查明該故員子孫幾人?據實具奏。並於殉難處所及原籍,各建專祠。靈柩回籍時,著各該地方官妥為照料。」
陳化成的後事在嘉定舉行,出殯當天,全城為之休市一天,父老都來送陳將軍最後一程。
後陳化成賜諡「忠愍」;賞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襲次完時以恩騎尉世襲罔替。子陳廷芳,承襲世職;陳廷棻,賞給舉人,一體會試。孫陳振世,俟及歲時,由督、撫給咨送部引見。
後陳化成侄子陳光淵22歲中舉,回頭前庄樹立了舉人旗杆,至今夾杆石仍在,被保存在中平公園內,時任新莊市長蔡家福並為之立了「民族英雄陳化成紀念碑文」
後世人對陳化成評價如此之高,除其作戰勇猛外,也是因為其操守,姚瑩說:
「前水師提督陳化成,操守廉潔,節制有方......」
成書於1882年的金門志如此記載:
「陳化成,號蓮峯;同安丙洲人。父為邑名諸生。化成以家貧充伍,歷官金門總兵。勤於巡緝,杜絕私謁。部曲有受其栽培,以重禮為壽者,必正色拒之;一時風裁凜凜。」
在清末那腐敗的官場,如陳化成這種有才亦有德的人,實屬鳳毛麟角,確實值得後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