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即使自私,也可以當好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好書嚴選----《善行》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你確定以上的行為和內在心理運作,皆是基於人性中的正義與善良?

研究顯示,在有他人觀看的情況下,有70%的人願意行善,但若沒有人看到,只 有48%的人願意。

若傷害他人就可以獲得金錢,不犧牲他人就只能空手而回,若會露臉的話,選擇犧牲他人的僅有54%,若不會曝光被人知道的話,卻有高達72%的人會 優先考量自身利益。

所以,驗證出其實人性的本質之一是「自私的」。沒有人有「全然的無私」和不考慮利害得失的「純良」。這個世上沒有純潔無瑕的善意, 因為每個善行的背後, 都會考量「代價」與「效益」———這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善良行為。

《善行》

《善行》


也許我們並非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專業者或研究者,無法理解「善行」主題的探究意義,然而,這卻是一個與我們每一個人、與我們的社會習習相關的議題。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明明知道不正確的事或情況,例如學校霸凌或職場霸凌,但會挺身而出的人並不多;或是明明有欺騙或隱瞞的事情發生,但知情的人卻選擇不拆穿;又或是當有什麼需要社會救助的事件發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伸出援手、解囊救濟?

再來,為什麼網路匿名攻擊或網路霸凌是不對的,但大家選擇噤聲或迴避是那麼普遍?又或是在不用曝光的情況下,為什麼就是有人會留下惡意中傷的言詞?

你一定也聽過或遇過一個不停打罵孩子的師長,口口聲聲義正嚴辭的說「一切都是為小孩好」、「怕他變壞」⋯

事實上,這世界乃至這社會從來不是「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的社會,你以為正確無誤的事,對另一個人來說,他的考量和決定卻可能與你差異甚大。

然而,無法理解這個事實的人,會主觀以自己為善良標準,而把對方指責為「邪惡」「惡劣」,卻對人性的底層邏輯毫無頭緒,忽略了在人性的底層裡是有諸多計算利害的過程,以及各樣衡量得失的判斷。

但是《善行》的作者阿曼.法爾克 (Armin Falk),蘇黎世大學經濟學博士、波昂大學經濟學教授,告訴我們「人人為己」的事實,並非要我們以自私為目的,反而是透過這真相的顯露,讓我們能理解人性裡人的內心深處都是在衡量自己的利害得失,才決定出自己的行為要如何,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才能站在同一個基礎上,瞭解到每一個人都存在著「自己的善惡」,也就是自己的道德觀、倫理觀,由於善與惡的分野與界定因人而異,差異甚大的,根本上無法由某個人來判定全然的正確或錯誤為何,當中仍有諸多模糊與重疊的細節,是善與惡交錯相纏以致難以分辨的糾結地帶。

儘管如此,阿曼•法爾克認為,善意依舊能為我們自己 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好處,當你更加了解人性,洞悉每個善行背後的底層邏輯,就能與他人創造「正向的互惠」,理解他人也有需要顧及自己利益的地方,然後創造出更佳的經濟成長和社會和諧,因為知道「人人為己」,所以才能深刻明白如何「人人共好」,而非只是一廂情願的要求自己犧牲,及要求他人犧牲。

文明的社會不必再走老路,總想以訴諸高道德標準,以為用勸戒或威嚇方式就能壓制人性運作,猶如中古世紀的二分法世界觀一樣,欲壓抑人性、去除邪惡,用權威中心的角度去簡化劃分人的善與惡,然後簡易論斷(例如把所認為的異端以燒死處決)。這種壓制和去除人性的手段不也隱藏著某些控制欲及惡行的存在嗎?製造出許多不良的後果與悲劇嗎?

在不否認人性裡「自私」是存在的觀點看來,我們才能正視人的需求與慾望本能,進一步思考和理解「人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卻不選擇那個」?究竟在人的行為底層,是哪些心智處理及計算衡量過程在影響人的選擇和決定?

因為人是那麼不同,各種思維觀點和主觀經驗差異甚大,沒有經過深層探究和認識,你如何真能認識人性呢?

這是閱讀《善行》這一本書的精彩之處,能刺激我們對自身和人類行為的思考,讓我們有機會更辨識出人類行為本質上的複雜因素,增進我們探究人性的複雜現象及社會問題。

你也許對「行為經濟學」不熟悉,簡單說我們所有行為都是一個經濟效益的計算過程,涵蓋層面相當廣闊,若對人類行為好奇,又熱衷探討人性變化的問題,這一本書可以帶給你各種驚聲連連,打破既定思維框架,以人性的本質來認識人,而不再是用自己的偏頗的想像和理想化來認識人。

尤其是關於「善行」,更是值得好好深究,擺脫那種再被舊時代道德觀念綁架的束縛,真正以理解的方式和創造的能力,來打造人人皆能自願引發善行的社會。

《善行》• 平安文化

https://reurl.cc/q0rb2n

皇冠文化集團出品

avatar-img
4.2K會員
210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有點驚悚的書名~《教出殺人犯》。 誰想教出殺人犯?又不是暗殺組織,哪個父母或照顧者會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後來成了殺人犯? 但讓我們先再慢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所有殺人犯都是欠缺教養嗎?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殺人犯是在高度管教、極致教養下,產生了自毀、毀人行為嗎?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 ———凱倫‧安德森(Karen C.L. Anderson) 如果你問我,在我的心理工作執業經驗裡,有多少為母親而痛苦、而重創的女兒,用一生在療癒受苦的母女關係?我會說:「非常多。」....
「理解是愛的基礎,愛的能力從學會聆聽的藝術開始!」 然而,理解的能力是成人自我的能力。一個只從本能或非理性本我出發的人,或說是「幼稚性自我中心」的人,是無法通透「理解」是什麼的。
人生有許多困惑,無論是感情、工作、家庭、親子關係⋯總是讓人疑惑「該這樣嗎?」還是「不該這樣嗎?」「該分手嗎?」還是「該留下來嗎?」⋯ 這種關於人生的諸多問題和事情,向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那種一個答案,可以遍行在所有人身上。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本書,有點驚悚的書名~《教出殺人犯》。 誰想教出殺人犯?又不是暗殺組織,哪個父母或照顧者會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後來成了殺人犯? 但讓我們先再慢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所有殺人犯都是欠缺教養嗎?真的沒有任何一個殺人犯是在高度管教、極致教養下,產生了自毀、毀人行為嗎?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 ———凱倫‧安德森(Karen C.L. Anderson) 如果你問我,在我的心理工作執業經驗裡,有多少為母親而痛苦、而重創的女兒,用一生在療癒受苦的母女關係?我會說:「非常多。」....
「理解是愛的基礎,愛的能力從學會聆聽的藝術開始!」 然而,理解的能力是成人自我的能力。一個只從本能或非理性本我出發的人,或說是「幼稚性自我中心」的人,是無法通透「理解」是什麼的。
人生有許多困惑,無論是感情、工作、家庭、親子關係⋯總是讓人疑惑「該這樣嗎?」還是「不該這樣嗎?」「該分手嗎?」還是「該留下來嗎?」⋯ 這種關於人生的諸多問題和事情,向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那種一個答案,可以遍行在所有人身上。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善行》一書揭示了道德行為與自我利益之間的衝突,探討人類在追求生存和利益時,如何平衡善良與自利的心理。作者阿曼·法爾克以經濟學博士的身份,運用科學實驗探討人性的深層問題,強調在行善的過程中理解善良的真實意義。這本書促使我們思考真正的善行何在,以及在當今物質社會中,如何才能實踐善良而不迷失自我。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標準,揭示了真正的好人與壞人的內涵。除了傳統上社會對好人的定義,本文章提醒讀者考量一個人對自我的關愛、動機、以及能否學會拒絕等多方面。對於壞人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從過去行為出發,而是需考量其態度、動機及對於改善的意願。以此為基礎,本文呼籲更全面地理解他人的行為與心理。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所提及的善是對自己有好處,而惡則是對自己沒有好處。 / 但是因為以上的文字,令我暫時停止思考「自己是善?是惡」的問題? / 因為我得到任何一個答案都會去否認 「你太善良了」「不是的,我經常會有一些不好的想法」「那麼你是個壞人」「我不是一個壞人」 - 但是不好的定義是什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善行》一書揭示了道德行為與自我利益之間的衝突,探討人類在追求生存和利益時,如何平衡善良與自利的心理。作者阿曼·法爾克以經濟學博士的身份,運用科學實驗探討人性的深層問題,強調在行善的過程中理解善良的真實意義。這本書促使我們思考真正的善行何在,以及在當今物質社會中,如何才能實踐善良而不迷失自我。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標準,揭示了真正的好人與壞人的內涵。除了傳統上社會對好人的定義,本文章提醒讀者考量一個人對自我的關愛、動機、以及能否學會拒絕等多方面。對於壞人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從過去行為出發,而是需考量其態度、動機及對於改善的意願。以此為基礎,本文呼籲更全面地理解他人的行為與心理。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所提及的善是對自己有好處,而惡則是對自己沒有好處。 / 但是因為以上的文字,令我暫時停止思考「自己是善?是惡」的問題? / 因為我得到任何一個答案都會去否認 「你太善良了」「不是的,我經常會有一些不好的想法」「那麼你是個壞人」「我不是一個壞人」 - 但是不好的定義是什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從外在行為來看。 善者,會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令他人受惠,並感到快樂。就算自己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消耗,也心甘情願。 惡者,會做一些令自己受惠的事,或是令自己心情愉快的事,而不顧及別人可能因此受傷或財物損失。 從認知上來看。 善與惡,這是被定義出來的。像是幫助別人,就是善。攻擊、傷害別人,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