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即使自私,也可以當好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好書嚴選----《善行》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你確定以上的行為和內在心理運作,皆是基於人性中的正義與善良?

研究顯示,在有他人觀看的情況下,有70%的人願意行善,但若沒有人看到,只 有48%的人願意。

若傷害他人就可以獲得金錢,不犧牲他人就只能空手而回,若會露臉的話,選擇犧牲他人的僅有54%,若不會曝光被人知道的話,卻有高達72%的人會 優先考量自身利益。

所以,驗證出其實人性的本質之一是「自私的」。沒有人有「全然的無私」和不考慮利害得失的「純良」。這個世上沒有純潔無瑕的善意, 因為每個善行的背後, 都會考量「代價」與「效益」———這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善良行為。

《善行》

《善行》


也許我們並非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專業者或研究者,無法理解「善行」主題的探究意義,然而,這卻是一個與我們每一個人、與我們的社會習習相關的議題。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明明知道不正確的事或情況,例如學校霸凌或職場霸凌,但會挺身而出的人並不多;或是明明有欺騙或隱瞞的事情發生,但知情的人卻選擇不拆穿;又或是當有什麼需要社會救助的事件發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伸出援手、解囊救濟?

再來,為什麼網路匿名攻擊或網路霸凌是不對的,但大家選擇噤聲或迴避是那麼普遍?又或是在不用曝光的情況下,為什麼就是有人會留下惡意中傷的言詞?

你一定也聽過或遇過一個不停打罵孩子的師長,口口聲聲義正嚴辭的說「一切都是為小孩好」、「怕他變壞」⋯

事實上,這世界乃至這社會從來不是「非善即惡」「非黑即白」的社會,你以為正確無誤的事,對另一個人來說,他的考量和決定卻可能與你差異甚大。

然而,無法理解這個事實的人,會主觀以自己為善良標準,而把對方指責為「邪惡」「惡劣」,卻對人性的底層邏輯毫無頭緒,忽略了在人性的底層裡是有諸多計算利害的過程,以及各樣衡量得失的判斷。

但是《善行》的作者阿曼.法爾克 (Armin Falk),蘇黎世大學經濟學博士、波昂大學經濟學教授,告訴我們「人人為己」的事實,並非要我們以自私為目的,反而是透過這真相的顯露,讓我們能理解人性裡人的內心深處都是在衡量自己的利害得失,才決定出自己的行為要如何,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才能站在同一個基礎上,瞭解到每一個人都存在著「自己的善惡」,也就是自己的道德觀、倫理觀,由於善與惡的分野與界定因人而異,差異甚大的,根本上無法由某個人來判定全然的正確或錯誤為何,當中仍有諸多模糊與重疊的細節,是善與惡交錯相纏以致難以分辨的糾結地帶。

儘管如此,阿曼•法爾克認為,善意依舊能為我們自己 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好處,當你更加了解人性,洞悉每個善行背後的底層邏輯,就能與他人創造「正向的互惠」,理解他人也有需要顧及自己利益的地方,然後創造出更佳的經濟成長和社會和諧,因為知道「人人為己」,所以才能深刻明白如何「人人共好」,而非只是一廂情願的要求自己犧牲,及要求他人犧牲。

文明的社會不必再走老路,總想以訴諸高道德標準,以為用勸戒或威嚇方式就能壓制人性運作,猶如中古世紀的二分法世界觀一樣,欲壓抑人性、去除邪惡,用權威中心的角度去簡化劃分人的善與惡,然後簡易論斷(例如把所認為的異端以燒死處決)。這種壓制和去除人性的手段不也隱藏著某些控制欲及惡行的存在嗎?製造出許多不良的後果與悲劇嗎?

在不否認人性裡「自私」是存在的觀點看來,我們才能正視人的需求與慾望本能,進一步思考和理解「人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卻不選擇那個」?究竟在人的行為底層,是哪些心智處理及計算衡量過程在影響人的選擇和決定?

因為人是那麼不同,各種思維觀點和主觀經驗差異甚大,沒有經過深層探究和認識,你如何真能認識人性呢?

這是閱讀《善行》這一本書的精彩之處,能刺激我們對自身和人類行為的思考,讓我們有機會更辨識出人類行為本質上的複雜因素,增進我們探究人性的複雜現象及社會問題。

你也許對「行為經濟學」不熟悉,簡單說我們所有行為都是一個經濟效益的計算過程,涵蓋層面相當廣闊,若對人類行為好奇,又熱衷探討人性變化的問題,這一本書可以帶給你各種驚聲連連,打破既定思維框架,以人性的本質來認識人,而不再是用自己的偏頗的想像和理想化來認識人。

尤其是關於「善行」,更是值得好好深究,擺脫那種再被舊時代道德觀念綁架的束縛,真正以理解的方式和創造的能力,來打造人人皆能自願引發善行的社會。

《善行》• 平安文化

https://reurl.cc/q0rb2n

皇冠文化集團出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24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個世上沒有純潔無下的善意,因為每個善行的背後,都會考量代價與效益」
Thumbnail
「這個世上沒有純潔無下的善意,因為每個善行的背後,都會考量代價與效益」
Thumbnail
善與惡的界線 我們都知道做善事很重要,氣候暖化問題很嚴重,但為什麼我們或是其他人,還是不願意做呢? 首先我們要先有一個認知,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善惡的天秤在我們心中是浮動的,比如早上在路邊看到乞丐捐款給他,下午買東西懶得帶購物袋所以買了塑膠袋。 有些人會說人在遇到狀況時
Thumbnail
善與惡的界線 我們都知道做善事很重要,氣候暖化問題很嚴重,但為什麼我們或是其他人,還是不願意做呢? 首先我們要先有一個認知,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善惡的天秤在我們心中是浮動的,比如早上在路邊看到乞丐捐款給他,下午買東西懶得帶購物袋所以買了塑膠袋。 有些人會說人在遇到狀況時
Thumbnail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Thumbnail
如果我問:你是否肯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否所做的都是善行?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是點頭、肯定的。畢竟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必須善解人意的文化塑造下;要待人和善、親切、友好⋯甚至有事事要幫人幫到底的情結,時常把別人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問題扛起來解決。 然而,你確定嗎?
Thumbnail
97%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人人自私自利」的世界中。而《人慈》挑戰的是這種壓倒性多數的看法──其實,人類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良。當我們用更好的視角看待人性,自己與他人,社會也會變得更好。它在一面倒的負面人性觀中,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與文明發展。
Thumbnail
97%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人人自私自利」的世界中。而《人慈》挑戰的是這種壓倒性多數的看法──其實,人類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良。當我們用更好的視角看待人性,自己與他人,社會也會變得更好。它在一面倒的負面人性觀中,讓我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與文明發展。
Thumbnail
前幾天在方格子的自我成長板塊裏逛文章的時候,看到有格友提到善良的人好像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和處境,甚至還會被利用,本來是用心良意,卻讓人頻頻失望,這種感覺換誰都不好受。為了避免自己受傷,甚至很多原本善良的人,都開始選擇了不作為,只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前幾天在方格子的自我成長板塊裏逛文章的時候,看到有格友提到善良的人好像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和處境,甚至還會被利用,本來是用心良意,卻讓人頻頻失望,這種感覺換誰都不好受。為了避免自己受傷,甚至很多原本善良的人,都開始選擇了不作為,只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然而前任的種種所為,讓我看見人性所惡。 我始終相信的善良,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體諒。但是在偽善之人中,善良是一種假象,內心的本質是利益,更是一種必須接受聽話的利用。沒有了尊重,反而是一種軟土深掘的侵犯。 「與人為善,但不任人侵犯。」,在人性中的真相,有些人的刻意加害,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然而前任的種種所為,讓我看見人性所惡。 我始終相信的善良,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體諒。但是在偽善之人中,善良是一種假象,內心的本質是利益,更是一種必須接受聽話的利用。沒有了尊重,反而是一種軟土深掘的侵犯。 「與人為善,但不任人侵犯。」,在人性中的真相,有些人的刻意加害,
Thumbnail
人與人相處裡,有多少真假?又有哪些是隱藏跟包裝。每個人的不同面向,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的拉扯裡,是人性! 來自生命的陰影,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功課。人性的根本,來自於自己。 人性陰影中的黑暗面,帶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攻擊性。總在某些時刻,不小心露了餡! 然而又有誰是完美無缺的?然而當有些人想要控
Thumbnail
人與人相處裡,有多少真假?又有哪些是隱藏跟包裝。每個人的不同面向,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的拉扯裡,是人性! 來自生命的陰影,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功課。人性的根本,來自於自己。 人性陰影中的黑暗面,帶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攻擊性。總在某些時刻,不小心露了餡! 然而又有誰是完美無缺的?然而當有些人想要控
Thumbnail
人性要是這麼好概括就沒那麼多問題了。 人性本「多元」。 雙方都可以舉出支持自己性善論、性惡論的例子,以及抨擊對方的反例。這已經不是拿特例當通例的無賴行為,而是雙方都是通例,何以如此,就因為兩邊的例子都他媽太多。 到底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呢?如果你還是只能這樣二分,那你對這個社會的評斷,大抵上還
Thumbnail
人性要是這麼好概括就沒那麼多問題了。 人性本「多元」。 雙方都可以舉出支持自己性善論、性惡論的例子,以及抨擊對方的反例。這已經不是拿特例當通例的無賴行為,而是雙方都是通例,何以如此,就因為兩邊的例子都他媽太多。 到底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呢?如果你還是只能這樣二分,那你對這個社會的評斷,大抵上還
Thumbnail
如果被其他人評價:「你真是個善良的人耶。」不知道大家的反應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以前被評價是善良的人,我會覺得蠻開心的,因為接受的教育觀念是「善有善報」、「人性本善」,多多幫助他人代表我們是個好人,也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歡(這應該是普遍人的觀念吧)。但是長大之後生活經驗漸漸告訴我,善良不一定會有好報
Thumbnail
如果被其他人評價:「你真是個善良的人耶。」不知道大家的反應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以前被評價是善良的人,我會覺得蠻開心的,因為接受的教育觀念是「善有善報」、「人性本善」,多多幫助他人代表我們是個好人,也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歡(這應該是普遍人的觀念吧)。但是長大之後生活經驗漸漸告訴我,善良不一定會有好報
Thumbnail
人性是善還是惡?一個吵了幾世紀都沒有定論的問題,本篇以生物角度探討人性的本質,幫你釐清原來「善惡」只是來自與他人利益與價值觀的衝突與否,「善」與「惡」,從來都不是人的出發點。
Thumbnail
人性是善還是惡?一個吵了幾世紀都沒有定論的問題,本篇以生物角度探討人性的本質,幫你釐清原來「善惡」只是來自與他人利益與價值觀的衝突與否,「善」與「惡」,從來都不是人的出發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