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那年冬天我嫁給老公,一開始住在鄉下婆家生活,第一次在婆家過農曆年的初一上午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XXX,新年快樂!昨晚睡得好嗎?』那一瞬間,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母親永遠是不管在任何時空、背景裡最最關懷自己的那個人,真的是刻骨銘心的感動。
2018年是我成為母親這個角色後變動最大的一年,二個女兒都離開家離開台灣;首先年初時,由於小女兒嚮往著去海外交換學生的生活,於是開始著手事宜,找了遊學代辦機構EF,配對了去美國內陸肯塔基州一所鄉下高中為期一學年的高中交換學生計劃。8月份她以15歲的年紀單獨前往肯塔基州展開寄宿家庭跟當地高中的生活。全然陌生的人、事、物,加上民情文化的不同,一開始和預定的寄宿家庭發生了一些不是很令人愉快的插曲,小女兒也時而打網路電話回來哭訴,聽到電話那頭她委屈的哭聲,我的眼淚也不自覺地流下來,當時的我真的好心疼好擔心,想說為什麼千里迢迢跑去找罪受;後來她輾轉換了新的寄宿家庭後適應地不錯才回歸正常的生活。雖然其間有生病有意外,但她都堅持得很好,最後順利地完成在美國高中的一學年學習和體驗。
另一方面,大女兒則是因為農曆年前的大學學測考試分發不甚理想,不料又放棄了指考,而在六月份開始有想去大陸唸大學的想法,爸爸也陪同她去了一次南京參加大學面試;但我們參考了各個面向,考慮到她的個性建議她去唸有英國血統的大學,後來她也在2018年九月自己前往寧波的外籍大學唸二年書。接著後二年的學業則是去英國完成的。然後她在英國交了個香港籍的男朋友,也繼續待在英國工作生活。
年輕的孩子們總是滿懷雄心壯志,懷抱著各種的夢想,認為他們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對於女兒的想法,只要經濟能力許可,我們幾乎都是支持的,雖然內心有著萬般不捨。『女兒們終有一天會離開家、離開我們,或者嫁人或者任何因素,她們只是提早了一點。』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父母想得永遠比孩子多,只要你還沒當過父母,你幾乎不可能體會到父母為孩子著想的心情和感受,這也是我認為每個人一輩子一定至少要成為父親或母親的道理。
經歷過無數次的接機送機,雖然每次心裡總還有著牽掛跟依依不捨,但也能漸漸適應消化了;在這茫茫人海裡,有多少父母跟我們一樣正在經歷著我們的父母所曾經經歷過的呢!試想一下,當時候送走了我這從未離家、25歲就嫁為人妻的女兒,我的母親心情是如何的不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