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適應"到"接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5歲那年冬天我嫁給老公,一開始住在鄉下婆家生活,第一次在婆家過農曆年的初一上午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XXX,新年快樂!昨晚睡得好嗎?』那一瞬間,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母親永遠是不管在任何時空、背景裡最最關懷自己的那個人,真的是刻骨銘心的感動。

2018年是我成為母親這個角色後變動最大的一年,二個女兒都離開家離開台灣;首先年初時,由於小女兒嚮往著去海外交換學生的生活,於是開始著手事宜,找了遊學代辦機構EF,配對了去美國內陸肯塔基州一所鄉下高中為期一學年的高中交換學生計劃。8月份她以15歲的年紀單獨前往肯塔基州展開寄宿家庭跟當地高中的生活。全然陌生的人、事、物,加上民情文化的不同,一開始和預定的寄宿家庭發生了一些不是很令人愉快的插曲,小女兒也時而打網路電話回來哭訴,聽到電話那頭她委屈的哭聲,我的眼淚也不自覺地流下來,當時的我真的好心疼好擔心,想說為什麼千里迢迢跑去找罪受;後來她輾轉換了新的寄宿家庭後適應地不錯才回歸正常的生活。雖然其間有生病有意外,但她都堅持得很好,最後順利地完成在美國高中的一學年學習和體驗。

另一方面,大女兒則是因為農曆年前的大學學測考試分發不甚理想,不料又放棄了指考,而在六月份開始有想去大陸唸大學的想法,爸爸也陪同她去了一次南京參加大學面試;但我們參考了各個面向,考慮到她的個性建議她去唸有英國血統的大學,後來她也在2018年九月自己前往寧波的外籍大學唸二年書。接著後二年的學業則是去英國完成的。然後她在英國交了個香港籍的男朋友,也繼續待在英國工作生活。


年輕的孩子們總是滿懷雄心壯志,懷抱著各種的夢想,認為他們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對於女兒的想法,只要經濟能力許可,我們幾乎都是支持的,雖然內心有著萬般不捨。『女兒們終有一天會離開家、離開我們,或者嫁人或者任何因素,她們只是提早了一點。』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父母想得永遠比孩子多,只要你還沒當過父母,你幾乎不可能體會到父母為孩子著想的心情和感受,這也是我認為每個人一輩子一定至少要成為父親或母親的道理。

經歷過無數次的接機送機,雖然每次心裡總還有著牽掛跟依依不捨,但也能漸漸適應消化了;在這茫茫人海裡,有多少父母跟我們一樣正在經歷著我們的父母所曾經經歷過的呢!試想一下,當時候送走了我這從未離家、25歲就嫁為人妻的女兒,我的母親心情是如何的不捨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蕙質蓮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即將年滿20歲那年,我參加了我人生第一場葬禮——我的父親在那年夏天無預警的辭別了世界。我是家中四個孩子的老大,最小的么妹小我七歲,在那樣的年代裡,孩子都尚在求學階段還沒出社會工作,鄰居街坊們看我們多半是幼年喪父同情的眼光。記得父親從醫院由救護車深夜送回家安靈的那夜,從不知所措、泣不成聲到接下來的日
年過五十有二的我,近來心中有很深的感想。 假使有一天我活到八十好幾,我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繼續下去我的人生呢? 現代人因為醫學技術的進步,多數人都可以得以延命到舊時社會無法到達的年歲境界,但究竟活著對於這些年歲已大的人來說是幸亦或不幸呢?索幸,我觀察到的大部份人都認為如果可以健康地繼續活下去是種幸福
在即將年滿20歲那年,我參加了我人生第一場葬禮——我的父親在那年夏天無預警的辭別了世界。我是家中四個孩子的老大,最小的么妹小我七歲,在那樣的年代裡,孩子都尚在求學階段還沒出社會工作,鄰居街坊們看我們多半是幼年喪父同情的眼光。記得父親從醫院由救護車深夜送回家安靈的那夜,從不知所措、泣不成聲到接下來的日
年過五十有二的我,近來心中有很深的感想。 假使有一天我活到八十好幾,我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繼續下去我的人生呢? 現代人因為醫學技術的進步,多數人都可以得以延命到舊時社會無法到達的年歲境界,但究竟活著對於這些年歲已大的人來說是幸亦或不幸呢?索幸,我觀察到的大部份人都認為如果可以健康地繼續活下去是種幸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當女兒告訴我她決定前往美國繼續攻讀碩士時,我的心情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形容。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交織:一方面,我為她感到無比的驕傲與欣慰,看到她勇敢追求學術的高峰;另一方面,母親心中那份不安與憂慮卻也悄然湧現,擔心她遠在他鄉的安全、生活適應,甚至是她是否能夠承受壓力。 但我也知道,這一切的擔憂,都是來
女兒說:你是我的閨蜜! 這句話,是她離開最厭惡、最想逃離、最不堪回首的高中生活時說出口的。 而一個媽媽收穫女兒這麼一句話,只有滿滿感動,因為陪她走過晦澀的高中三年,其中煎熬與無奈,只有我們母女清楚! 高中三年,一部霸凌史,卻只能忍氣吞聲。
以前覺得她很無情,而長大後的我才知道,她是尊重 對我最大的疼愛,是手放開,相信我會飛得好 國三時期,家裡搬家至公車距離1小時的地方 雙親因工作忙碌無法接送 而我也貪睡無法每天早起搭公車來回 再加上正逢大考,不願重新適應新環境 我提出想一個人週一至週五住老家 週末再搭公車回新家的提議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少年時國中畢業前因誤交損友導致漸漸不愛升學,國中畢業一段時間沒升學就業也是一年換了24個老闆又不想當學徒。後因全家搬家到私立國際商工對面故產生想再升學願景,當年想讀普通高中公立需聯考,而我超爛的英、數化學科使我卻步。其中一個朋友就讀國際商工電子科受其影響及父親堅決男人需習工科所以就讀電子科,讀了一學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的淬煉,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當女兒告訴我她決定前往美國繼續攻讀碩士時,我的心情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形容。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交織:一方面,我為她感到無比的驕傲與欣慰,看到她勇敢追求學術的高峰;另一方面,母親心中那份不安與憂慮卻也悄然湧現,擔心她遠在他鄉的安全、生活適應,甚至是她是否能夠承受壓力。 但我也知道,這一切的擔憂,都是來
女兒說:你是我的閨蜜! 這句話,是她離開最厭惡、最想逃離、最不堪回首的高中生活時說出口的。 而一個媽媽收穫女兒這麼一句話,只有滿滿感動,因為陪她走過晦澀的高中三年,其中煎熬與無奈,只有我們母女清楚! 高中三年,一部霸凌史,卻只能忍氣吞聲。
以前覺得她很無情,而長大後的我才知道,她是尊重 對我最大的疼愛,是手放開,相信我會飛得好 國三時期,家裡搬家至公車距離1小時的地方 雙親因工作忙碌無法接送 而我也貪睡無法每天早起搭公車來回 再加上正逢大考,不願重新適應新環境 我提出想一個人週一至週五住老家 週末再搭公車回新家的提議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少年時國中畢業前因誤交損友導致漸漸不愛升學,國中畢業一段時間沒升學就業也是一年換了24個老闆又不想當學徒。後因全家搬家到私立國際商工對面故產生想再升學願景,當年想讀普通高中公立需聯考,而我超爛的英、數化學科使我卻步。其中一個朋友就讀國際商工電子科受其影響及父親堅決男人需習工科所以就讀電子科,讀了一學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
昨天跟好友一家人聊天時,聊到她16歲的女兒從14歲開始隻身在英國留學,雖說是住宿學校,孩子一樣要自己面對課業、生活、人際關係等應接不暇的問題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全然陌生的環境,面對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有思鄉之苦,心理要承受的變化跟壓力讓我感到難以想像 但讓我最替好友開心的是,孩子經過兩年的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