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拋出「鬼島」兩字,背後隱含的是我們已經放棄改變,雙手一攤放任這個國家變得更爛。”
好書分享:不當世界的局外人
作者:敏迪
究竟出版社出版
不知道是因為開始看了才發現國際脈動,還是這幾年台灣真的被牽入國際脈動的中心圈。這幾年台灣的國際新聞能見度很高,從台灣的防疫,晶片地位,到中美貿易的牽制,台灣好像開始常見於許多國際媒體之中,而台灣也開始被國際認識,好像可以比較不用特別解釋台灣與中國的不同。
說起國際新聞的閱讀,應該在大約2018~2019年左右因為MJ老師推薦而訂閱了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然後也就這樣看了四五年。雖然中文版的華爾街相對比較多中國新聞的報導,但也真的在這幾年台灣的能見度逐漸地提高。
然後呢?這樣就比較有國際觀嗎?
先跳到怎麼知道敏迪,忘了是聽哪個podcast聽到敏迪的訪問,那集應該是在談她與父親還有成長過程,順便推廣國際觀察曆,就這樣開始追蹤起來,也開始看到一個中文出發深度解析的國際新聞觀察(同時也才知道范琪斐,然後一起追起來)。
知識的連結與大腦原理相同,需要有夠多的連結然後就會串連起來,透過持續的接觸與閱讀,就也慢慢看到這些新聞之間彼此的關聯。那這本書就是先告訴我們這些連結可以怎麼更有系統的串聯,不用那麼多的連接點,就可以把關鍵的網絡串出來,同時也帶我們好好看懂所謂回教國家之間的恩怨情仇,而且是很白話的喔!
沒有人是局外人,是一句常見於公民活動的口號,也正呼應這本書的書名,我們以為那些國際局勢與我何干,然後才發現中美貿易導致公司在大陸工廠的出口受到影響,才發現俄烏戰爭可以讓不銹鋼價整個飆高,才發現因為疫情關係讓大家瘋狂採購,然後又因為過度積壓庫存有了這一年的產業狀態不佳。
國際視讀會增加我們對於這些事物的關聯性瞭解,進而有一些可能的預測與推論,雖然未必解讀完全正確,但最壞情況是:至少知道個原因,不會怎麼被淘汰的都不知道。
“我會刻意去看每個角度的人怎麼說”
但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如何去辨別不同媒體的立場,各自想要帶得讀者的角度又是如何,政治與國際的立場都不是絕對的黑白二分,反而是光譜兩端的趨避性,其實都是相對與比較而來的。
我很喜歡世紀帝國這個有點年代的比喻,敏迪帶我們從一個很明確的方向去拆解:鄰國方位、地理環境以及自然資源。透過這樣的結構與書中的案例去解讀了俄烏的位置,北極圈的航道,鋁土礦的生產與進出口,很明確的知道政治從來就不會只是政治,一定是跟經濟息息相關的。
這一段超級推薦大家好好看一下,為什麼都是所謂回教國家確有不同的派系別,那些所謂以美國視角所稱的恐怖主義,確又如何在不同國家之間又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不管是哪個派別,都有恐怖組織。所以這在這些自然與歷史條件之下,其實關鍵的從來就是人。將人性帶入國際新聞的解讀,可以讓這樣的報導與故事更加的生動,也會有更多的理解與認同,只是永遠都要記得,練習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個事件的報導與說明,才不會只是陷入同溫層的思考。
我們看到這裡,瞭解了什麼是國際識讀,可以與預期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可以怎麼解讀。方向與原因提供了,第三部分就來到實作的部分,反正我們也就習慣被社群餵養著多數資訊,那何不利用網路習慣來餵養我們所需要的相關知識。這一段推薦了許多實用的方法,也推薦了許多關鍵的媒體渠道,不過這些知識的餵養重點還是:培養思辨能力。
“你要做的是找到沒有立場的意見領袖,而是學會不被單一言論影響自己的判斷。”
透過這些知識的閱讀與吸收,慢慢建立自己的一套事物解讀角度,然後再讓時間去驗證自己的一些觀察與預估是否正確,這些都可以與我們所有的決策有關聯,關於投資理財可以看到更大的面相而不只是個股的表現;關於職涯的選擇與發展,如果有得選擇,產業上什麼才是有發展性的,又或是可以在具備相關影響決策能力的時候,做出一個相對安全的決策,避免公司被帶入一個相對危險的處境之中,這也許就是國際觀可以給我們的影響。
國際新聞可以被帶風向,國內新聞更是,尤其現在這樣的選舉重大時刻,我們不只練習閱讀國際新聞,也可以用這樣的識讀習慣去看看選舉新聞,練習多看看不同角度,甚至是所謂不支持的政營,才能練習讀懂大家的立論點所在,然後也許多少可以辨識出什麼才是真正有實踐可能的政見,還有立場與論述是否反覆搖擺,我們都不應該是局外人,至少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
台灣現在處在一個國際焦點的中心,當然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晶片,但更大一部分來自於中國這幾年的政策風向改變,讓台灣的角色與能見度整個提高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更加不能當世界的局外人,很有可能政府的決策,中美之間的關係,隨時都牽動著我們日常的經濟行為。我們都不應該隨著候選人的政見而被操弄,應當要練習獨立思辨的能力,這本書帶我們練習盡量得看懂整個局勢的變化,但更透過這樣的框架讓我們知道可以怎麼利用媒體訊息,而不要淪為被特定媒體所操弄,好書分享給大家,真的很好讀呦~
#不當世界的局外人
#敏迪選讀
#阿崴閱讀
#有APP推薦下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