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看展】好多好多名字的玉蜀黍

沈菲比-avatar-img
發佈於菲比讀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叫它玉蜀黍?玉米? 還是?

菲比未出嫁時叫它玉蜀黍。

直到近日和媽媽聊天,才驚覺自己已被先生同化,稱其「玉米」。

下圖這件〈瓷胎黃釉玉蜀黍形鼻煙壺〉。圓直口,帶綠料蓋與牙匙通體作成玉黍蜀樣式的館藏目前正在故宮(本院)展出中。而菲比之所以會再次想起關於對「它」稱呼的改變,正是因為最近去看了「無界之涯」這檔展覽。

無界之涯。海上故事

「陸止於此,海始於斯」
(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

故宮現正展出的「無界之涯」說的正是十五、十六世紀經由海上航行所展開的故事。
展覽分成「大海的時代」、「不期而遇」、「多元新貌」三個單元。

本文主角,玉蜀黍就出現在「不期而遇」。展區裡我們可以透過文獻(例如:正德九年(1514)六月禁止外國人到廣東貿易的紀錄)、商品(例如:克拉克青花瓷)、物產(例如:印度所見果物)中,看見世界各地的人們、物種/物產們的移動、互動,以及人類國與國之間的競奪與攻守。於此同時,作為那個年代重要匯流場域的臺灣,也在其中逐漸顯影。

《留青日札》裡的御麥?玉麥?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哥倫布發見新大陸。1573年,田藝蘅《留青日札》刊印。1596年,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一版刊印。《本草綱目》中有二行關於玉蜀黍的記載,並有一個有點奇特(號稱是)玉蜀黍的圖。《留青日札》關於玉蜀黍的記載則較《本草綱目》詳細。

御麥出于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曰御麥。
稈葉類稷,花類稻穗。苞如拳而長。
其鬚如紅絨,其粒如芡實,大而瑩白。花開于頂,實結于節。
真異穀也,吾鄉得此種,多有種之者,吾鄉以麥為一熟。
古稱小麥忌戍,大麥忌子,皆忌水也,故吾鄉低田不可種。

留青日札。明 田藝衡。明隆慶壬申(六年)錢塘田氏刊本。1572年

《留青日札》說番麥是舊名,今稱御麥。萬曆四年(1576)《雲南通志》所載之玉麥與玉蜀黍通稱的御麥,為同音異字。所謂御麥,是因爲曾經上供皇帝進食而得名。但至於是什麼時候?那位皇帝吃過?則無說明。《本草綱目》則謂玉蜀黍由西土(明代的西番,即青海地方)傳來。

《留青日札》有個重要備註(個人私語?)。作者田藝蘅家鄉位於浙江省錢塘縣,那裡是水稻種植區,很少人種麥,雖有玉蜀黍類的作物傳入該地,也因水土不符,很難大面積栽種。該地生產的玉蜀黍幹葉和「稷」(別稱「蜀黍」或「高粱」)很像。並且『玉蜀黍』和『蜀黍』的幼苗太過相像,連專家也不易分辨。

《六十七兩采風圖》裡的番麥

《臺海采風圖》作者六十七(別懷疑這組雙位數就是一個人名),字居魯,滿州鑲紅旗人,在清朝乾隆九年到十二年間(1744-47年)曾任台灣監察御史三年,他巡察臺灣各地,請人繪製了《臺海采風圖》及《番社采風圖》。目前《臺海采風圖》及《番社采風圖》在國立臺灣圖書館都有藏本,合輯為《采風圖合卷》,也稱作《六十七兩采風圖》。

而至於六十七為何要做『采風圖』?則是因為采風問俗、探訪民情,本就是中國歷代地方統治常用的策略之一。他的職場前輩,台灣首位巡台御史,黃叔璥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來台,也曾差人繪製《臺陽花果圖》、《番社圖》。而六十七也在自序中說明製圖因緣:

乾隆癸亥冬,余奉天子命,來巡斯土,……
公餘之暇,及其見聞可據者,令繪諸冊若干幅
雖不能殫其十之二三,而物土之宜、風俗之殊,亦足以表聲教之訖,
……爰題曰《臺海采風圖》,弆諸行篋,歸質於京華博雅君子
或亦有以迪寡昧而廣集益也夫

下圖為「番社采風圖 黃瓜 番麥 菩提 果黃梨 番石榴」臺圖版有類似構圖。本件除畫風有些微差異,文字大致相同。而此處玉蜀黍的被稱為「番麥」

《番社采風圖》 黃瓜 番麥 菩提 果黃梨 番石榴

《番社采風圖》 黃瓜 番麥 菩提 果黃梨 番石榴

除了玉蜀黍,還有更多

《臺海采風圖》描繪臺灣動植物的風物圖(包含:刺竹、金瓜茄、蜥蜴、倒掛鳥等動植物,以及西瓜、楊桃、番薯、黃瓜、波蘿蜜、檳榔等常見水果)。而這些都可以在「無界之涯」中窺見一二。快趁著特展期間去看看歷史中的「不期而遇」吧。

「番社采風圖」畫的是番茄?還是蕃薯?

番社采風圖 番茄 葫蘆 灣豆 番柿 香員

番社采風圖 番茄 葫蘆 灣豆 番柿 香員


這張「番社采風圖」與臺圖版相似。只是臺圖版寫的是「番薯」二字,而「番社采風圖」寫的是「番茄」,但就圖面以及日常知識,我們可以大膽地知道右側那三條紅色、細長、長得像地瓜的,肯定是「番薯」而不是「番茄」(現代人會因為輸入法打錯字,古人臨寫時也是會筆誤的,所以絕對情有可原)。臺圖版圖說寫著:

番薯又名地瓜,蔓生結寔,于土皮有紅、白二色,生熟皆可食,亦可研粉
土人用以燒酒。其種出文來國,臺地栽甚廣,民番藉食,誠為歲歉之一助也

作為一名四碳植物

現在讓我們先回到玉米身為重要糧食作物的範疇內來看看。以下文字轉載自《不只是盛宴:餐盤裡的歐洲文化史》,這整本書寫得非常好看,閱讀全本對於這個你我習以為常的世界將有不同體會。

何謂四碳植物(C4-Pfianze)?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必須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產生所需的酸。地球上部分植物能夠發展出特定的方式,固定二氧化碳,生成「四碳化合物草醯乙酸」 這類植物稱為「四碳植物」
目前全球大約有八千一百種植物屬於四碳植物,包括玉米、甘蔗、小米和高粱等作物,由於它們對環境的要求較低,普遍耐寒、耐旱,對二氧化碳和水的利用效能又遠高於其他植物。四碳類作物不但光合作用速率高,缺水時還能收縮氣孔部分孔徑,減少水分流失。加上這類作物常與固氮細菌共生,不需額外施肥,能在條件較差的土地中生長。由於這些優勢,使之成為重要經濟作物

其中,玉米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營養價值相當高,除具高熱量,也富含維生素和脂肪酸。約九千年前,今日墨西哥南部巴爾薩斯 (Balsas)河谷的居民將玉米馴化,作為主食。通過蒸、煮、烤等方式, 以粒食型態直接食用;現在墨西哥人還常將玉米粒和肉類煮成玉米粥食用,稱為 pozole。也有許多地方的人是將玉米乾燥、 脫粒、磨成粉狀後,再加工烹煮。平民為增加糧食供應,則將帶種皮的整粒玉米磨成粉,稱為「玉米麵」。玉米麵含有大量纖維難以下咽,但因價格相對便宜,窮人往往將之加水煮成麵糊食用,或摻雜麵粉,製成雜糧麵包。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將許多原本生長於南美洲山區,如玉米之類的作物引進歐洲。由於其易於栽種,不僅可以供給人類食用,還可作為家禽或家畜飼料,玉米胚芽更可提煉玉米油,其莖部也能作為燃料。之後,再透過進一步的物種交換,傳到世界各地

讀到這,是否能稍稍體會十五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期)物種大交換(哥倫布大交換)對人類造成多麼巨大的改變了吧。「無界之涯」中的不期而遇真的,絕對名符其實啊。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展期:2023/11/23~2024/2/18
地點: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5、107陳列室主題
網頁:https://theme.npm.edu.tw/exh112/Boundless/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菲比的沙龍
27會員
120內容數
藝文工作者,喜劇性格,老派思想,用力過著堅持與理想並進的人生 現以做展覽的、畫圖的、做菜的與教書的等身份切換中 Art Facilitator Phebea Chun-Yi Shen
沈菲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29
他受了苦。和我有關嗎? 那位被我移至最佳觀賞位置的觀眾,被血漿濺了一臉,她的白衣在我措手不及的狀態下染了血。我非常抱歉把她放到那裡(代替原本站在那的我)被血漿波及。 「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中每件作品形式各異,但其核心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Thumbnail
2024/04/29
他受了苦。和我有關嗎? 那位被我移至最佳觀賞位置的觀眾,被血漿濺了一臉,她的白衣在我措手不及的狀態下染了血。我非常抱歉把她放到那裡(代替原本站在那的我)被血漿波及。 「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中每件作品形式各異,但其核心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Thumbnail
2024/01/28
我寫這封信,是為了跟妳告別…… ……當然我知道妳絕不會跟任何人提起這封信,還有妳是從誰手上拿到這封信的 如果可以,我希望妳能回信給我 若是今後我們能像這樣子繼續偷偷通信的話就好了………… 我收到妳的回信了,謝謝妳,真是太高興了…… 上一封信我忘了提醒妳,今後像這樣子給妳寫去的信,妳還是不要留在身邊
Thumbnail
2024/01/28
我寫這封信,是為了跟妳告別…… ……當然我知道妳絕不會跟任何人提起這封信,還有妳是從誰手上拿到這封信的 如果可以,我希望妳能回信給我 若是今後我們能像這樣子繼續偷偷通信的話就好了………… 我收到妳的回信了,謝謝妳,真是太高興了…… 上一封信我忘了提醒妳,今後像這樣子給妳寫去的信,妳還是不要留在身邊
Thumbnail
2023/12/04
那裡,雖僅有一牆之隔,但卻好像另一個小天地。除了空氣、濕度、照度、體感這類身體立即可以感受到不同之外,被安放在B-612星球展區的物件們,各有其姿態與個性,雖然同處一處,卻能自在省去客套招呼,有種帶有分際的親密感,並且那種距離/界線讓人覺得剛剛好。
Thumbnail
2023/12/04
那裡,雖僅有一牆之隔,但卻好像另一個小天地。除了空氣、濕度、照度、體感這類身體立即可以感受到不同之外,被安放在B-612星球展區的物件們,各有其姿態與個性,雖然同處一處,卻能自在省去客套招呼,有種帶有分際的親密感,並且那種距離/界線讓人覺得剛剛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臺灣好農籽熊寶茶油館推出兩款新產品:「籽熊寶鮮果鮮榨山茶油」和「頂級初榨苦茶油」,享受全新的美味體驗。天然工藝製作,包裝造型卡哇依,油品營養價值高,適合各種料理。擁有第三方檢驗機構認證,食用更安心。詳情請參考臺灣好農籽熊寶茶油館官網。
Thumbnail
臺灣好農籽熊寶茶油館推出兩款新產品:「籽熊寶鮮果鮮榨山茶油」和「頂級初榨苦茶油」,享受全新的美味體驗。天然工藝製作,包裝造型卡哇依,油品營養價值高,適合各種料理。擁有第三方檢驗機構認證,食用更安心。詳情請參考臺灣好農籽熊寶茶油館官網。
Thumbnail
今天我們繼續從古代香料交易的路徑和現代地圖來探索世界上主要的香料, 進一步創造出屬於自己餐桌上獨特的味道, 這一集我們來到西班牙, 談到西班牙, 首先聯想的必然是西班牙鐵鍋飯, 其中番紅花和西班牙紅椒粉, 就是美味的關鍵, 在希臘神話的傳說中,番紅花本來是一位俊美的男子克洛卡斯,因為愛上了
Thumbnail
今天我們繼續從古代香料交易的路徑和現代地圖來探索世界上主要的香料, 進一步創造出屬於自己餐桌上獨特的味道, 這一集我們來到西班牙, 談到西班牙, 首先聯想的必然是西班牙鐵鍋飯, 其中番紅花和西班牙紅椒粉, 就是美味的關鍵, 在希臘神話的傳說中,番紅花本來是一位俊美的男子克洛卡斯,因為愛上了
Thumbnail
今天我們繼續從古代香料交易的路徑和現代地圖來探索世界上主要的香料, 進一步創造出屬於自己餐桌上獨特的味道, 這一集我們來到法國,談到善於使用香料的國家它並不會是第一個立刻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國家不過香料這個字 的英文 spice確是從古法文來的 ,18世紀法國園藝家皮耶.波夫瓦靠著從香料之島摩
Thumbnail
今天我們繼續從古代香料交易的路徑和現代地圖來探索世界上主要的香料, 進一步創造出屬於自己餐桌上獨特的味道, 這一集我們來到法國,談到善於使用香料的國家它並不會是第一個立刻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國家不過香料這個字 的英文 spice確是從古法文來的 ,18世紀法國園藝家皮耶.波夫瓦靠著從香料之島摩
Thumbnail
以下是網友私下找我問的, 他說可以分享給各位社友, 然後依照慣例, 不能寫出任何廠商或產品名稱, 還有,有些食物完全不能寫出來, 因為一寫出來, 就立刻會知道是哪個產品或廠商, 所以那些食品不能寫出來, 敬請見諒。 . 這是網友做的一些黑芝麻粉或黑芝麻油的實驗, 給各位社友參考
Thumbnail
以下是網友私下找我問的, 他說可以分享給各位社友, 然後依照慣例, 不能寫出任何廠商或產品名稱, 還有,有些食物完全不能寫出來, 因為一寫出來, 就立刻會知道是哪個產品或廠商, 所以那些食品不能寫出來, 敬請見諒。 . 這是網友做的一些黑芝麻粉或黑芝麻油的實驗, 給各位社友參考
Thumbnail
文 / 許貞慧 二千多年前《史記》對椰子已有記載,在古書中又稱名「胥椰、椰僳、越王頭、椰糅」等。印度半島至澳大利亞、印尼至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為重要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具極高經濟價值,全株都有用途。 椰子亦被稱為「Shrifala」,吉祥果之意,是祭神之果。 《大唐西域記》卷十:「迦
Thumbnail
文 / 許貞慧 二千多年前《史記》對椰子已有記載,在古書中又稱名「胥椰、椰僳、越王頭、椰糅」等。印度半島至澳大利亞、印尼至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為重要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具極高經濟價值,全株都有用途。 椰子亦被稱為「Shrifala」,吉祥果之意,是祭神之果。 《大唐西域記》卷十:「迦
Thumbnail
創作其實是一種共情的方式, 過程很像沉香-- 樹木要先受傷, 然後分泌樹脂,最後才能凝香。
Thumbnail
創作其實是一種共情的方式, 過程很像沉香-- 樹木要先受傷, 然後分泌樹脂,最後才能凝香。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