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書籍連結為推廣連結,透過此連結購買書籍可以支持我繼續分享心得,但不會影響您購買的書籍金額,如果您喜歡我的分享,歡迎使用連結購書支持我,謝謝!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
出版社:大塊文化
喜愛程度:4/5 ❤️❤️❤️❤️
推薦程度:4/5 ⭐⭐⭐⭐
短評:在短暫又快速的人生中喘息並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標。
–––––––––––––––––––––––––––––––––––––––––––––––––––––
「沒有人真的擁有四千個禮拜的壽命——不只是你有可能活不過四千個禮拜,事實上,你甚至不擁有一個禮拜,你無法確認下星期真的會到來,也無法確定能以你想要的方式運用。」
你看著自己的像山一樣高的待辦事項,努力回想著大家推崇的時間管理,試著把待辦事項按書上寫的重要程度作區分,然後一項項的各個擊破——聽起來好激勵人心,但你真的有時間嗎?你真的做得完嗎?你有必要做完嗎?
《人生4千個禮拜》的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你需要做的「高重要性」待辦事項太多了,多到你根本做不完,更遑論那些「重要度」相對不高的待辦事項;而你的時間就不斷的被這些教科書所告訴你的「重要事項」追著跑,社群媒體說如果做不完代表你沒有效率,不斷有各種「時間管理大法」推陳出新,告訴你只要這麼做就能成功達到多工效果;現代社會有著許多理應幫助我們縮短工時、增加效率的科技,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卻更加急促焦慮?
「試圖掌控時間的問題,在於最終是時間掌控了你。」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在書中直接點名:因為我們從未擁有過時間。這句話雖然聽起來頗為哲學,但卻揭開了所謂「時間管理」的真面目——你管理的永遠不是時間,而是你自己。
「時間管理」的最終目的並非在於讓人完成「所有事情」,而是學著在有限的時間中評估取捨,決定你應該做什麼,而且不應該做什麼,然後最重要的是——去做。
「接受人生時間有限的意思就是你在安排一天行程時,心中明白絕不可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重點就是學著以清醒的頭腦決定專心要做哪些事,那些則不去管,而不是預設全都要做。」
我常常因為時間太少想做的事情太多,根本無法決定要先做哪件,最後什麼都沒有完成,但隔天又會有新的該讀的書、該做的事、該知道的新資訊、該學習的新知識,如此反覆循環;刷刷IG跟臉書看到大家都在讀書、分享生活、參加研討會,顯得我的生活一事無成,好像一團糟……
但是,我的生活真的這麼差勁嗎?
「管理有限時間的核心挑戰不在於如何完成每一件事(那原本就不可能),而在於如何以最明智的方式決定不要做什麼,以及如何不要因此懷有罪惡感。」
過去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學習如何管理時間、安排待辦事項,卻可能沒有仔細思考過所謂的「待辦事項」真的需要完成嗎?完成待辦事項已經變成了現代文明病的一種:未讀的訊息要看完、喜歡的KOL推薦的景點/電影/書很重要、不管什麼熱門議題只要大家都在討論,我就也必須要跟上……,但是如果沒完成會怎麼樣嗎?
我回想了那些我以為我必須做卻來不及做的事,然後仔細反思後發現,那些「來不及」通常可以分為下面兩種:
當你選擇了將你的時間放在A上,勢必會壓縮、甚至是占用到執行B所需要的時間,這個時候請不要因為沒有做到B就感到沮喪失落,如果B真的對你來說相當重要,那取捨A或C才是你應該做的事。
「面對『錯失恐懼症』(FOMO)時,你必須保持堅定的立場,因為你會發現,基本上你必然會錯過某件事(甚至幾乎是每一件事)。」
因為選擇越來越多,我們的人生中錯過的事情也只會越來越多,但錯過的事並不完全使是「你需要/必要擁有的事」,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落入了同儕壓力、社群媒體以及資本主義的陷阱,這些外在因素不斷影響我們對於自己人生中各種待辦事項的判斷與取捨,灌輸我們「如果不這樣做/做不到,你的人生就不完美、不成功」等偏見,我們只能被迫在這個倉鼠滾輪上不斷鞭策自己,但到頭來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完成了什麼。
「效率陷阱最糟糕的地方,在於『質』也會受到影響,你愈是努力塞進每一件事,你用在最沒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反而會增多。」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論點:「宇宙真的不在乎你做/沒做什麼」
你不必一定要因為社會壓力及社群媒體的假象,而逼迫自己「完整利用」你的時間,真正會在乎你做/沒做什麼的人只有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不必非得要每天讀完各種不同的財經新聞,才能證明自己有效率;你不必非得在IG上說你熱愛生活、每天都過得相當充實,才能作為你生活充實的證明。
「我們有太多事要做,於是各種便利產業如今欣欣向榮,承諾協助我們減少或加快處理耗時的瑣事。然而,結果卻是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糟。」
「整個文化對於事情需要多久才能完成,期待愈來愈高。」
對於現代社會所推崇的「效率至上」作者並不認同,同時認為現代社會中原本為了降低時間成本的科技與發明,最後反而失去這些科技最初發明的初衷,將人們更加推往盲目忙碌的生活。而人們只是無意識地使用這些工具,被動的進入加速過勞或是遠遠落後的生活模式。同時,從80分進步到85分90分…等無上限地追求更高效率,如果你必須犧牲更多的心力卻獲得更少的效率增長,你就要開始考慮是不是放過自己只做到80分,並同時發展其他技能/興趣。
★ 延伸收聽〔星箭廣播 EP. 72:加速社會〕
☆ 推薦閱讀:《縮時社會: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讀書共和國官網、PCHOME
「現在正在上演『爭奪我們的注意力的戰爭』,矽谷正在侵略我們。然而,在這場戰爭的戰場上,我們扮演的角色通常是通敵者。」
與其說《人生4千個禮拜》是在教你如何時間管理,不如說是一本教你如何放下時間與伴隨時間而來的焦慮的書。書中有些論點雖然會讓人覺得淪為空話討論,甚至令人對於生活與時間的安排感到沮喪(例:我們就是無法擁有時間、事情永遠都做不完……等),但我認為作者在宣揚的是一種破釜沉舟的想法——接受自己的不足及無能為力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勇敢做出選擇並下定決心去執行。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年/兩年……」我們都熟知這種假設,也都知道當我們把時間管理跟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及社群媒體的完美人生切割後,真正留下來的以及想做的才是我們心中不斷期待可以有時間做的事,希望可以多花點時間陪伴的人,和想要好好認真製造的回憶。「我還有時間」或許是做為人類數一數二目中無人的想法——我們不只從未擁有時間,還從未認真去思考真正需要我們時間的人事物,反而不斷著眼於效率與資本,忽略了相對真實的人生體驗。
「如果你的注意力,日復一日被你不曾想要關注的事拉走,那麼不論你有多想善用有限的時間,全是空談。」
《人生4千個禮拜》沒有教讀者怎麼做時間管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如何有效率地完成所有事情,相反地,這本書從心態上著手,向讀者說明為什麼追求完成與效率的時間管理反而是一種慢性毒藥,同時著重在注意力與Work-Life balance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的是:很多事情需要時間才能完成——不管社會如何進步,如果你想精通某個技能,你就必須花時間自學/上課/練習;如果你希望有情感連結,你就必須花時間經營家庭/友情/愛情。因為有這些無法割捨的事情存在,我們才需要去做取捨,知道如何安排人生的優先順序,但我們也必須了解決定怎麼利用時間的是自己,做出決定,然後抵抗外在誘惑專注去做,並接受無法完成其他事的自己。或許無法一次達標,但只要堅持下去,透過複利效應一定會有回報。
★ 延伸推薦:
《縮時社會: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讀書共和國官網、PCH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購書連結:
*囤書閱讀進度:254/ 722 (謹以此紀念我永遠讀不完的書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