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對面的人』重點摘要(上)

2024/01/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位中國的 HR 作者,也同樣有講到台灣現在當紅的「知識變現」、「人生體驗」以及「長期專注」等話題。

但就我觀察,因為社會環境及文化的差異,對岸的作家更強調「教育」與「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像先前我在「微小疊代」一書,也有看到類似的說法。

台灣的作者相對重視「自我成長」、「強化內在動機」、「提高生產力」以及「習慣的養成」等,強調內在的心理活動層面多於外在環境的影響,這中間的差異不知道是否為台灣的城鄉差距較小,而中國落差較大的關係。

最近看到一位知識型的 Youtuber 薑餅資,也是在討論如何讓自己變的更好的方法,相對來說比較少看到台灣的作者去做「橫向比較」與「社會觀察」,是因為同溫層效應嗎?

這點我也不太理解,或許就如作者所說,我們生活的圈子都只是社會的一個小角落,有太多人事物是我們不熟悉的,因此也很難做出分析與討論。

我喜歡書中的兩句話:

  1. 父母無須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問題,因為父母就是「起跑線」本身。
  2. 一個人的「氣質」,是由他如何度過從前的人生而決定。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 人無法做出自身認知之外的決策,這就是命運的邊界;改變命運的最有效的嘗試之一,就是用各種方式改變思維、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 「閱讀」就是一種高報酬的自我投資選項,能幫助跳脫原本線性的思考模式,打破框架和想像。
  • 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知識變現」的途徑並非只有在生產中運用知識,傳授知識也可以是一種變現的途徑。
  • 人活著,就是為了「體驗」:體驗努力的過程,體驗事業帶來的成就感,體驗感情的甜蜜和悲傷,也體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瑣碎。體驗越多,人的一生就越充實,體驗就是人生的意義。
  • 如果父母的「視野」和「閱歷」不足,那麼孩子更容易對他們的干涉產生叛逆心理。
  • 成年的子女已然在自己的閱歷之上,總結出自己的「價值觀」,他們並不認同更大的年齡意味著更高的權威。如果父母憑藉年齡和身份,強迫子女做某件事,家庭矛盾反而因此激化;越是具備「多元化」閱歷的父母,也越能包容自己不了解的領域。
  • 當小孩意識到對方的建議,不僅來自年齡的增長,更來自勝過自己所見所聞的「見識」和「視野」,就更容易理性思考其中的得失。
  • 父母無須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問題,因為「父母就是起跑線本身」;無論是在經濟條件還是閱歷和觀念而言都是如此。
除了氣質,家庭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也很深遠。
  • 對於把理想作為工作目標的人而言,一份工作產生的價值能不能打動他,直接決定了他是否選擇這個職業。
  • 一個長期擔任管理者的人,在工作中會堅信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因為在他們的自我認知裡,自己才是決策者和團隊的核心。
  • 公司之所以勸退 35 歲以上的員工,也是因為他們通常已經躋身管理層,薪水太高,對企業工資成本總額的影響太大;當企業改制時,管理層也需要換血,只是這些被公司卸掉的包袱,也大多有家庭和孩子,是這個家的頂梁柱。
年齡劣勢,有再多技能都不堪一擊。
  • 四十歲的年齡,這一個劣勢就可以抹殺用五頁 A4 紙才能寫完的專案經歷、資深工程師的職稱,以及一大堆證書等所有優勢。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都會漸漸明白,只有屬於自己的事業才是真正的穩定。
  • 閱歷豐富的中年父母,在完全陌生的未來面前,也和孩子一樣一無所知,因為他們的閱歷無法提供任何參照;更重要的是,他們其實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 人生道路的規劃,除了需要考慮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和「價值觀」。
  • 多數父母替孩子決策時,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一種選擇可以從大環境中獲取紅利」,沒有考慮這個選擇是否適合孩子個人的特質。
  • 對家人和孩子只願意付出金錢,而不願意付出時間的人,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
  • 成年子女要把自己放在和父母平等的位置上,建立有效的威攝機制,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味的說服和懇求。
  • 在家庭中,人和人的關係也可以用「弱國無外交」來類推,當子女的經濟不獨立,那自然會受制於父母。
  • 子女在經濟獨立後,人格也要獨立,要認識到這是一場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子女向父母索要認同的過程。
一個人的「氣質」,是由他如何度過從前的人生而決定。
  • 當一個人「長期專注」於某一件事時,他能夠獲得的,不僅是屬於某個領域內能力的提升,還有屬於人本身的「自我蛻變」。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